《本草綱目》~ 草部第十六卷 (16)
草部第十六卷 (16)
1. 地膚
(《本經》上品)
白話文:
《本經》上品
**苦寒:**味苦而寒。苦能瀉降,寒能清熱。多用於清熱瀉火、利尿通淋。
**辛溫:**味辛而溫。辛能散結,溫能散寒。多用於散寒祛風、溫經通絡。
**甘溫:**味甘而溫。甘能補益,溫能散寒。多用於補益氣血、溫煦脾胃。
**甘寒:**味甘而寒。甘能補益,寒能清熱。多用於補益氣血、清熱除煩。
**酸寒:**味酸而寒。酸能收斂,寒能清熱。多用於收斂固澀、清熱止渴。
**鹹寒:**味鹹而寒。鹹能軟堅,寒能清熱。多用於軟堅散結、清熱瀉火。
**苦溫:**味苦而溫。苦能瀉降,溫能散寒。多用於瀉火除濕、溫經通絡。
**辛寒:**味辛而寒。辛能散結,寒能清熱。多用於散寒祛風、清熱解毒。
**甘平:**味甘而平。甘能補益,平能調和。多用於補益氣血、調和脾胃。
**辛平:**味辛而平。辛能散結,平能調和。多用於散寒祛風、調和氣血。
**酸平:**味酸而平。酸能收斂,平能調和。多用於收斂固澀、調和氣血。
**鹹平:**味鹹而平。鹹能軟堅,平能調和。多用於軟堅散結、調和氣血。
【釋名】地葵(《本經》)、地麥(《別錄》)、落帚(《日華》)、獨帚(《圖經》)、王蔧(《爾雅》)、王帚(郭璞)、掃帚(弘景)、益明(《藥性》)、涎衣草(《唐本》)、白地草(《綱目》)、鴨舌草(《圖經》)、千心妓女(《土宿本草》)。
白話文:
【釋名】
- 地葵(《本經》):又稱為地上的葵菜。
- 地麥(《別錄》):在其他記錄中也被稱為地上的麥子。
- 落帚(《日華》):在日華的記錄中,它又被稱為落葉的掃把。
- 獨帚(《圖經》):在圖經的描述中,它被單獨稱為掃把。
- 王蔧(《爾雅》):在爾雅的文獻中,它是王者之蔧。
- 王帚(郭璞):郭璞在註解中稱之為王者的掃帚。
- 掃帚(弘景):在弘景的著作中,它被直接稱為掃帚。
- 益明(《藥性》):在藥性文獻中,它被稱為能增強視力的草藥。
- 涎衣草(《唐本》):在唐朝的記錄中,它被稱為涎衣的草藥。
- 白地草(《綱目》):在綱目的文獻中,它被稱為白色的地草。
- 鴨舌草(《圖經》):在圖經的描述中,它被稱為像鴨舌的草。
- 千心妓女(《土宿本草》):在土宿本草的文獻中,它被形象地稱為有千個心的妓女。
時珍曰:地膚、地麥,因其子形似也。地葵,因其苗味似也。鴨舌,因其形似也。妓女,因其枝繁而頭多也。益明,因其子功能明目也。子落則老,莖可為帚,故有帚、蔧諸名。
白話文:
李時珍說:地膚、地麥,因其種子形狀相似。地葵,因其幼苗味道相似。鴨舌,因其形狀相似。妓女,因其枝葉繁茂且頭部繁多。益明,因其種子有明目的功效。種子脫落就老了,莖可以做掃帚,所以有掃帚、蔧等名稱。
【集解】《別錄》曰:地膚子生荊州平澤及田野,八月、十月採實,陰乾。
弘景曰:今田野間亦多,皆取莖苗為掃帚。其子微細,入補藥丸散用,仙經不甚用。恭曰:田野人名為地麥草,北人名涎衣草。葉細莖赤,出熟田中。苗極弱,不能勝舉。今云堪為掃帚,恐未之識也。
大明曰:地膚即落帚子也。子色青,似一眠起蠶砂之狀。
白話文:
集解:
《別錄》記載:「地膚子」生長在荊州的平原和農田。在八月和十月採收果實,並陰乾保存。
弘景評論道:現在農田中也很常見,人們通常取它的莖和葉做掃帚。它的果實非常細小,可以加入藥丸和散劑中作為補品。但道教經典中不太使用它。
恭指出:農田裡的人稱它為「地麥草」,北方人稱它為「涎衣草」。它的葉子細長,莖呈紅色,生長在成熟的田中。它的幼苗很細弱,難以生長。現在說它可以做掃帚,恐怕是錯誤的。
大明表示:地膚就是落帚子。它的果實呈青色,形狀像剛睡醒的「蠶砂」。
頌曰:今蜀川、關中近地皆有之。初生薄地,五、六寸,根形如蒿,莖赤葉青,大似荊芥。三月開黃白花,結子青白色,八月、九月採實。神仙七精散云:地膚子,星之精也。或曰其苗即獨帚也,一名鴨舌草。陶弘景所謂莖苗可為掃帚者,蘇恭言其苗弱不勝舉,二說不同,而今醫家皆以為獨帚。
白話文:
頌曰:現在的蜀川、關中地區都有這種植物。它生長在薄地上,高五、六寸,根部形狀像蒿,莖是紅色的,葉子是青色的,很像荊芥。三月開黃白花,結出青白色的果實,八月、九月採摘果實。神仙七精散說:地膚子是星星的精華。有人說它的苗就是獨帚,也叫鴨舌草。陶弘景說它的莖和苗可以做掃帚,蘇恭說它的苗太弱了,拿不起東西,兩種說法不同,而現在的醫生都認為它就是獨帚。
密州圖上者,雲根作叢生,每窠有二三十莖,莖有赤有黃,七月開黃花,其實地膚也。至八月而䕸幹成,可採。此正與獨帚相合。恐西北出者短弱,故蘇說云耳。
白話文:
密州圖上繪畫的雲根草,叢生在一起,每一個根叢有二三十莖,莖有紅色的,有黃色的,七月時開黃花,果實就是地膚。到了八月,莖幹已經成熟,可以採摘。這正與獨帚草的生長習性相符合。恐怕西北地區出產的雲根草短小瘦弱,所以蘇頌才這麼說吧。
時珍曰:地膚嫩苗,可作蔬茹,一科數十枝,攢簇團團直上,性最柔弱,故將老時可為帚,耐用。蘇恭云不可帚,止言其嫩苗而已。其子最繁。《爾雅》云:葥王蔧。郭璞注云:王帚也。似藜,可以為掃帚,江東呼為落帚。此說得之。
子
【氣味】苦,寒,無毒。時珍曰:甘,寒。
白話文:
李時珍說:地膚的嫩苗,可以當作蔬菜食用,一棵地膚能長出好幾十根枝條,上面密密麻麻地長滿了葉子。它的枝條柔軟無力,但是老了以後可以做掃帚,很耐用。蘇恭說不能用地膚做掃帚,他只談到嫩苗而已。地膚的種子非常多,《爾雅》中說:王蔧就是地膚。郭璞的注釋說:王帚也就是地膚。它看起來像藜,可以用來做掃帚,江東地區的人稱它為落帚。郭璞的說法是正確的。
【藥性】味道苦,性寒,無毒。李時珍論述:味道甘,性寒。
【主治】膀胱熱,利小便,補中益精氣。久服耳目聰明,輕身耐老(《本經》)。去皮膚中熱氣,使人潤澤,散惡瘡疝瘕,強陰(《別錄》)。治陰卵㿗疾,去熱風,可作湯沐浴。與陽起石同服,主丈夫陰痿不起,補氣益力(甄權)。治客熱丹腫(《日華》)。
白話文:
【功效】治療膀胱過熱,促進排尿,補益中氣和精氣。長期服用會使視力聽力都變好,身體輕盈不易衰老(《本經》)。去除皮膚中的熱氣,使人身體潤澤,治療惡瘡和疝氣,壯陽(《別錄》)。治療陰囊溼疹,解除體熱,可製作湯藥洗浴。與陽起石一起服用,治療男性的陰莖無法勃起,補氣增力(甄權)。治療外感熱邪引起的丹毒(《日華》)。
【發明】藏器曰:眾病皆起於虛。虛而多熱者,加地膚子、甘草。
【附方】舊三,新七。
白話文:
發明
《藏器》中說:所有的疾病都是由於虛症引起的。虛症伴有發熱的,可以加入地膚子、甘草。
附方
舊三,新七。
風熱赤目:地膚子(焙)一升,生地黃半斤,取汁和作餅,曬乾研末。每服三錢,空心酒服。(《聖惠方》)
白話文:
風熱紅眼症:地膚子(炒過)一升,生地黃半斤,取汁和在一起做成餅,曬乾研成末。每次三錢,空腹時用酒送服。(出自《聖惠方》)
目痛眯目:凡目痛及眯目中傷有熱瞑者。取地膚子白汁,頻注目中。(王燾《外臺秘要》)雷頭風腫,不省人事:落帚子同生薑研爛,熱沖酒服,取汗即愈。(《聖濟總錄》)
白話文:
- **眼睛疼痛、眯眼:**凡是眼睛疼痛、眯眼,並且有紅腫熱痛的症狀,可以使用地膚子的白色汁液,經常點入眼中治療。
- 雷頭風腫脹,不省人事:如果患有雷頭風腫脹,並且昏迷不醒,可以將落帚子和生薑研磨成泥,用熱酒沖服,即可出汗而痊癒。
脅下疼痛:地膚子為末,酒服方寸匕。(《壽域神方》)
疝氣危急:地膚子(即落帚子),炒香研末。每服一錢,酒下。(《簡便方》)
白話文:
雷頭風腫脹,不省人事: 如果患有雷頭風(頭痛)導致腫脹,並昏迷不醒的情況,可以用落帚子(一種草藥)和生薑搗爛成泥,用熱酒沖服,能幫助發汗,從而痊癒。
脅下疼痛: 將地膚子(一種草藥)研成細末,用酒送服,每次一匙。
疝氣危急: 將地膚子炒香後研成細末,每次一錢,用酒送服。
狐疝陰㿗,超越舉重,卒得陰㿗,及小兒狐疝,傷損生㿗:並用地膚子五錢,白朮二錢半,桂心五分,為末。飲或酒服三錢,忌生蔥、桃、李。(《必效方》)久疹
腰痛積年,有時發動:六月、七月取地膚子,乾末。酒服方寸匕,日五、六服。(《肘後》),
白話文:
狐疝陰囊腫大、沉重,突然患上陰疝,以及小兒狐疝,損傷生長的疝氣:都使用地膚子五錢、白朮二錢半、桂心五分,研成末。用酒或水喝下三錢,忌食生蔥、桃、李。(《必效方》)長期生瘡。
腰痛已有多年,有時會發作。在六月、七月間採集地膚子,曬乾後磨成粉末。用酒送服一食指尖的分量,每天服用五、六次。(《肘後備急方》)
血痢不止:地膚子五兩,地榆、黃芩各一兩,為末。每服方寸匕,溫水調下。(《聖惠方》),
白話文:
拉肚子持續不止:地膚子四兩,地榆、黃芩各一兩,研磨成細粉。每次服用一茶匙,用溫水調勻後服用。(出自《聖惠方》)
妊娠患淋,熱痛酸楚,手足煩疼:地膚子十二兩,水四升,煎二升半,分服。(《子母秘錄》)
肢體疣目:地膚子、白礬等分,煎湯頻洗。(《壽域神方》)
苗葉,
【氣味】苦,寒,無毒。
白話文:
妊娠患淋,熱痛酸楚,手足煩疼
- 地膚子12兩,水4升,煎成2升半,分次服用。(《子母祕錄》)
肢體疣目
- 地膚子、白礬各等分,煎湯頻頻清洗。(《壽域神方》)
苗葉
- 【氣味】苦、寒,無毒。
時珍曰:甘、苦。燒灰煎霜,制砒石、粉霜、水銀、硫黃、雄黃、硇砂。
白話文:
時珍說:甘、苦。用火燒過後得到的霜,可以解毒砒石、粉霜、水銀、硫黃、雄黃、硇砂。
【主治】搗汁服,主赤白痢,燒灰亦善。煎水洗目,去熱暗雀盲澀痛(《別錄》)。主大腸泄瀉,和氣,澀腸胃,解惡瘡毒(蘇頌)。煎水日服,治手足煩疼,利小便諸淋(時珍)。
白話文:
【主治】搗汁服用,可以治療赤白痢疾,燒成灰末服也有療效。煎水洗眼睛,可以去除眼睛的熱症、眼花、視力模糊、疼痛(《別錄》)。主治大腸瀉泄,能調和氣血,緩止腸胃,能解毒治瘡(蘇頌)。煎水每日服用,可以治療手腳痠痛,利尿治諸淋(李時珍)。
【發明】時珍曰:按虞摶《醫學正傳》云:摶兄年七十,秋間患淋,二十餘日,百方不效。後得一方,取地膚草搗自然汁,服之遂通。至賤之物,有回生之功如此。時珍按:《聖惠方》治小便不通,用地麥草一大把,水煎服。古方亦常用之。此物能益陰氣,通小腸。無陰則陽無以化,亦東垣治小便不通,用黃柏、知母滋腎之意。
白話文:
李時珍說:根據虞摶的《醫學正傳》記載,虞摶的兄長七十歲時,在秋天得了淋病,二十多天了,各種方法都無效。後來得到一個偏方,取地膚草搗碎取汁,服用後小便就通暢了。這樣一種卑微的植物,竟然有如此起死回生的功效。李時珍考證:《聖惠方》中治療小便不通,使用一大把地麥草,用水煎服。古代的方劑中也經常使用它。這種植物可以增益陰氣,疏通小腸。沒有陰氣,陽氣就無法化生,這也和東垣治療小便不通時使用黃柏、知母滋補腎陰的思路是一致的。
【附方】新一。物傷睛陷,胬肉突出:地膚(洗去土)二兩。搗絞汁,每點少許。冬月以乾者煮濃汁。(《聖惠方》)
白話文:
【附方】最新的處方。眼睛受到東西損傷而凹陷,裡面的肉突出:地膚(洗去泥土)二兩。搗碎並絞汁,每次滴入少量的汁液。到了冬天,就可以使用乾的地膚,煮出濃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