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序例第一卷上 (33)
序例第一卷上 (33)
1. 七方
小方,從正曰:小方有二:有君一、臣二之小方,病無兼證,邪氣專一,可一、二味治者,宜之;有分兩少而頻服之小方,心肺及在上之病者,宜之,徐徐細呷是也。完素曰:肝腎位遠,數多則其氣緩,不能速達於下,必大劑而數少,取其迅急下走也;心肺位近,數少則其氣急下走,不能升發於上,必小劑而數多,取其易散而上行也。王氏所謂肺服九、心服七、脾服五、肝服三、腎服一,乃五臟生成之數也。
緩方,岐伯曰:補上治上制以緩,補下治下制以急,急則氣味厚,緩則氣味薄,適其至所。病所遠而中道氣味之者,食而過之,無越其制度也。王冰曰:假如病在腎而心氣不足,服藥宜急過之,不以氣味飼心,腎藥凌心,心復益衰矣。余上下遠近例同。完素曰:聖人治上,不犯下;治下,不犯上;治中,上下俱無犯。
故曰:誅伐無過,命曰大惑。好古曰:治上必妨下,治表必連里。用黃芩以治肺,必妨脾;用蓯蓉以治腎,必妨心;服乾薑以治中,必僭上;服附子以補火,必涸水。從正曰:緩方有五:有甘以緩之之方,甘草、糖、蜜之屬是也,病在胸膈,取其留戀也。有丸以緩之之方,比之湯散,其行遲慢也。
有品件眾多之緩方,藥眾則遞相拘制,不得各騁其性也。有無毒治病之緩方,無毒則性純功緩也。有氣味俱薄之緩方,氣味薄則長於補上治上,比至其下,藥力已衰矣。
急方,完素曰:味厚者為陰,味薄者為陰中之陽;故味厚則下泄,味薄則通氣。氣厚者為陽,氣薄為陽中之陰;故氣厚則發熱,氣薄則發汗是也。好古曰:治主宜緩,緩則治其本也;治客宜急,急則治其標也。表裡汗下,皆有所當緩、所當急。從正曰:急方有四:有急病急攻之急方,中風、關格之病是也。
有湯散蕩滌之急方,下咽易散而行速也。有毒藥之急方,毒性能上湧下泄以奪病勢也。有氣味俱厚之急方,氣味俱厚,直趨於下而力不衰也。
奇方,王冰曰:單方也。從正曰:奇方有二:有獨用一物之奇方,病在上而近者宜之。有藥合陽數一、三、五、七、九之奇方,宜下不宜汗。完素曰:假如小承氣,調胃承氣,奇之小方也;大承氣、抵當湯,奇之大方也,所謂因其攻下而為之也。桂枝、麻黃,偶之小方也;葛根、青龍,偶之大方也,所謂因其發散而用之也。
偶方,從正曰:偶方有三:有兩味相配之偶方;有古之二方相合之偶方,古謂之複方,皆病在下而遠者宜之;有藥合陰數二、四、六、八、十之偶方,宜汗不宜下。王太僕言:汗藥不以偶,則氣不足以外發;下藥不以奇,則藥毒攻而致過。意者下本易行,故單行則力孤而微;汗或難出,故並行則力齊而大乎?而仲景制方,桂枝汗藥,反以五味為奇;大承氣下藥,反以四味為偶,何也?豈臨事制宜,復有增損乎?
白話文:
七方
小方:簡單的處方分兩種:一種是君藥一味,臣藥二味的處方,適用於病情單純,邪氣集中,一兩味藥就能治療的疾病;另一種是劑量少但頻服的處方,適用於心肺等上焦的疾病,應細細慢慢服用。 《素問》中提到:肝腎位置較遠,服用次數多則藥氣緩和,難以快速到達下焦,因此需大劑量少服用,以求藥效迅速下達;心肺位置較近,服用次數少則藥氣急促下行,難以升發於上焦,因此需小劑量多服用,以利於藥效散佈上升。 王氏所言的肺用九味藥、心用七味藥、脾用五味藥、肝用三味藥、腎用一味藥,是根據五臟生成的數量而定的。
緩方:岐伯說:治療上焦的病,宜用緩和的療法;治療下焦的病,宜用急峻的療法。急峻的藥物氣味厚重,緩和的藥物氣味輕薄,要根據病症的部位選擇合適的藥物。如果病灶位置較遠,藥物在到達病灶前氣味已消失,需要增加藥物劑量,但不可超過規定的劑量。王冰說:例如,如果病在腎臟而心氣不足,服用藥物時應迅速超過正常劑量,以免因藥物滋養心臟不足,腎藥反而損傷心臟,使病情加重。上下遠近的用藥原則都相同。《素問》中提到:聖人治療上焦的病,不傷害下焦;治療下焦的病,不傷害上焦;治療中焦的病,上下都不傷害。
因此說:誅伐過度,便是大錯。好古說:治療上焦的病必會影響下焦,治療表證必會牽連裡證。例如,用黃芩治療肺病,必然會影響脾;用蓯蓉治療腎病,必然會影響心;用乾薑治療中焦的病,必然會影響上焦;用附子溫補火,必然會耗傷陰液。簡單的處方分五種:用甘草、糖、蜜等甘味藥物緩和病情,適用於胸膈部位的病症,取其藥性緩和留戀的特性;用丸劑緩和病情,丸劑比湯劑散劑藥效緩慢;藥物種類繁多的緩和處方,多種藥物互相制約,不能各自發揮其功效;無毒的緩和處方,無毒的藥物藥性平和,功效緩慢;氣味都輕薄的緩和處方,氣味輕薄的藥物善於治療上焦的疾病,但到達下焦時藥力已衰減。
急方:《素問》中提到:藥味厚重的為陰,藥味輕薄的為陰中之陽;因此,藥味厚重則下瀉,藥味輕薄則通氣。藥氣厚重的為陽,藥氣輕薄的為陽中之陰;因此,藥氣厚重則發熱,藥氣輕薄則發汗。好古說:治療本證宜緩,緩則治其根本;治療標證宜急,急則治其表面。表裡、汗下等治療方法,都有應緩和及應急峻的時候。簡單的處方分四種:針對急症的急峻處方,如中風、關格等病;湯劑散劑能快速蕩滌的急峻處方,容易吞咽,藥效迅速;毒性藥物的急峻處方,利用毒藥的特性上行下瀉來奪取病邪;氣味都厚重的急峻處方,氣味厚重,直達下焦,藥力不衰減。
奇方:王冰說:單方就是奇方。簡單的處方分兩種:單用一種藥物的奇方,適用於上焦近部的疾病;藥物數量為陽數一、三、五、七、九的奇方,適用於下焦的疾病,而不適用於發汗。 《素問》中提到:例如小承氣湯、調胃承氣湯是奇方中的小方;大承氣湯、抵當湯是奇方中的大方,所謂的奇方就是因為其攻下之性而得名。桂枝湯、麻黃湯是偶方中的小方;葛根湯、青龍湯是偶方中的大方,所謂的偶方就是因為其發散之性而得名。
偶方:簡單的處方分三種:兩種藥物配伍的偶方;古代兩種處方合用的偶方,古代稱之為複方,都適用於下焦遠部的疾病;藥物數量為陰數二、四、六、八、十的偶方,適用於發汗,而不適用於攻下。王太僕說:發汗藥不以偶數配伍,則氣不足以達於外;攻下藥不以奇數配伍,則藥力過於猛烈而致過。大概因為下焦藥物容易通行,所以單獨使用則藥力微弱;發汗則較難,所以多種藥物一起使用則藥力強大。而仲景所制處方,桂枝湯(發汗藥),卻用五味藥(奇數);大承氣湯(攻下藥),卻用四味藥(偶數),這是為什麼呢?難道是根據實際情況而有所增減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