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草部第十四卷 (30)
草部第十四卷 (30)
1. 蘭草
(《本經》上品)
白話文:
《本經》上品中的內容主要講述了上等的藥物,這些藥物具有極高的療效,能夠用來治療各種疾病,並且對身體的有益效果非常明顯。這些藥物通常來源於自然界,通過精心的加工和配伍,可以最大程度地發揮它們的 medicinal價值。這類藥物不僅能夠幫助人們恢復健康,還能增強體質,提升免疫力,是中醫藥學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。
【釋名】蕑(音閒)、水香(《本經》)、香水蘭(《開寶》)、女蘭(《綱目》)、香草(《綱目》)、燕尾香(《開寶》)、大澤蘭(《炮炙論》)、煎澤草(弘景)、蘭澤草(《唐本》)、省頭草(《綱目》)、都梁香(李當之)、孩兒菊(《綱目》)、千金草。
白話文:
解釋:
-
蕑:音閒。
-
水香:《本經》記載。
-
香水蘭:《開寶》記載。
-
女蘭:《綱目》記載。
-
香草:《綱目》記載。
-
燕尾香:《開寶》記載。
-
大澤蘭:《炮炙論》記載。
-
煎澤草:弘景記載。
-
蘭澤草:《唐本》記載。
-
省頭草:《綱目》記載。
-
都梁香:李當之記載。
-
孩兒菊:《綱目》記載。
-
千金草:俗稱。
志曰:葉似馬蘭,故名蘭草。其葉有歧,俗呼燕尾香。時人煮水以浴,療風,故又名香水蘭。藏器曰:蘭草生澤畔,婦人和油澤頭,故云蘭澤。盛弘之《荊州記》云:都梁有山,下有水清淺,其中生蘭草,因名都梁香。
白話文:
典籍上記載:馬蘭草的葉子像馬耳,因此又稱蘭草。它的葉子有分叉,俗稱燕尾香。當時的人用蘭草煮水洗澡,可以治療風濕,因此又叫香水蘭。《藏器》中說:蘭草生長在沼澤邊上,婦女用它和油脂塗抹頭髮,因此稱之為蘭澤。盛弘之在《荊州記》中說:都梁山下的水清澈淺灘,其中生長著蘭草,因此得名都梁香。
時珍曰:都梁即今之武岡州也,又臨淮盱眙縣亦有都梁山,產此香。蘭乃香草,能闢不祥。陸璣《詩疏》言:鄭俗,三月男女秉蕑於水際,以自祓除。蓋蘭以闌之,蕑以閒之,其義一也。《淮南子》云:男子種蘭,美而不芳。則蘭須女子種之,女蘭之名,或因乎此。其葉似菊,女子、小兒喜佩之,則女蘭、孩菊之名,又或以此也。
白話文:
李時珍說:都梁就是現在的武岡州,臨淮盱眙縣也有都梁山,那裡有這種香。蘭花是一種芳香的草本植物,可以驅除不祥之氣。陸璣在《詩疏》中說:在鄭國的習俗中,三月間男女都會拿著蘭草到水邊,用來潔淨自己。用蘭草來潔淨,是為了消除不祥之氣,其含義是相同的。《淮南子》中說:男子種植的蘭花,雖然美麗但卻不芳香。因此,蘭花最好由女子種植,女蘭的名稱可能就是由此而來。蘭花的葉子像菊花,女子和小孩子都喜歡佩戴它,因此又有女蘭和孩菊之稱。
《唐瑤經驗方》言:江南人家種之,夏月採置發中,令頭不䐈,故名省頭草。其說正合煎澤之義。古人蘭蕙皆稱香草,如零陵香草、都梁香草。後人省之,通呼為香草爾。近世但知蘭花,不知蘭草。惟虛谷方回考訂,極言古之蘭草即今之千金草,俗名孩兒菊者,其說可據。詳下正誤。
【集解】《別錄》曰:蘭草生太吳池澤,四月、五月採。
白話文:
《唐瑤經驗方》中說:江南人家種植千金草,在夏季摘取它的花梗插在頭髮中,可以防止頭蝨滋生,因此得名省頭草。這種說法與煎澤的含義是相符的。古人把蘭草和蕙草都稱為香草,比如零陵香草、都梁香草。後來的人省去了「香」字,直接稱它們為香草。近代的人只知道蘭花,卻不知道蘭草。只有虛谷方回經過考證,明確地說古時候的蘭草就是現在的千金草,俗名叫孩兒菊,他的說法是可信的。詳情請看下文的正誤說明。
《別錄》記載:蘭草生長在太吳池澤等地方,在四月、五月採摘。
弘景曰:方藥俗人並不識用。太吳應是吳國太伯所居,故呼太吳。今東間有煎澤草,名蘭香,或是此也。李當之云:是今人所種都梁香草也。澤蘭亦名都梁香。
白話文:
弘景曰:那些方藥,俗人都不識得怎樣使用。太吳應該是吳國太伯居住的地方,所以叫太吳。現在東間有煎煮澤蘭草,叫做蘭香,或者是指這個。李當之說:那是今人所種的都梁香草。澤蘭也叫做都梁香。
恭曰:蘭即蘭澤香草也。圓莖紫萼,八月花白。俗名蘭香,煮以洗浴。生溪澗水旁,人間亦多種之,以飾庭池。陶所引煎澤草、都梁香者是也,而不能的識。
保升曰:生下濕地,葉似澤蘭,尖長有歧,花紅白色而香。
白話文:
恭恭敬敬的說:蘭花就是蘭澤的香草。它有圓形的莖和紫色的花萼,在八月開花,花朵是白色的。俗名為蘭香,用來煮水洗澡。蘭花生長在溪澗水旁,人們也多種植蘭花來裝飾庭院和池塘。陶弘景所引用的煎澤草和都梁香,就是蘭花,但他們不能準確地辨別。
保升:生長在潮濕地方,葉子像澤蘭,又尖又長、頂端有分岔,花朵紅白色且帶有香味。
藏器曰:蘭草、澤蘭二物同名,陶不能知,蘇亦浪別。蘭草生澤畔,葉光潤,陰小紫,五月、六月採陰乾,即都梁香也。澤蘭葉尖微有毛,不光潤,莖方節紫,初採微辛,干之亦辛。蘇云八月花白者,即澤蘭也,以注蘭草,殊誤矣。
白話文:
藏器說:蘭草、澤蘭這兩種植物同名,陶弘景不能辨別,蘇恭也把二者混淆了。蘭草生長在澤畔,葉子光滑潤澤,花朵呈現紫色,在五月和六月時採摘花朵並陰乾,就是都梁香。澤蘭的葉子尖端微有絨毛,不光滑潤澤,莖部棱角分明,節部是紫色的,剛採摘時略微辛辣,乾後也辛辣。蘇恭說八月花是白色的,那個就是澤蘭,用它來解釋蘭草,完全錯了。
時珍曰:蘭草、澤蘭一類二種也。俱生水旁下濕處。二月宿根生苗成叢,紫莖素枝,赤節綠葉,葉對節生,有細齒。但以莖圓節長,而葉光有岐者,為蘭草;莖微方,節短而葉有毛者,為澤蘭。嫩時並可挼而佩之,八、九月後漸老,高者三四尺,開花成穗,如雞蘇花,紅白色,中有細子。雷斅《炮炙論》所謂大澤蘭,即蘭草也;小澤蘭,即澤蘭也。
白話文:
李時珍說:蘭草和澤蘭是一類的,共有兩種。都生長在水邊低濕的地方。二月的時候,老根長出嫩苗,叢生在一起,莖是紫色的,枝是白色的,葉是綠色的,葉子上有細細的鋸齒。但蘭草的莖是圓的,節長,葉子光滑有分枝;澤蘭的莖微方,節短,葉子有絨毛。嫩的時候都可以摘來佩戴,八、九月以後漸漸老了,高的有三四尺,開花成穗,像雞冠花,花是紅白色的,裡面有細小的種子。雷斅在《炮炙論》中所說的「大澤蘭」,就是蘭草;「小澤蘭」,就是澤蘭。
《禮記》佩帨蘭茝,《楚辭》紉秋蘭以為佩,《西京雜記》載漢時池苑種蘭以降神,或雜粉藏衣書中闢蠹者,皆此二蘭也。今吳人蒔之,呼為香草,夏月刈取,以酒油灑制,纏作把子,貨為頭澤佩帶,與《別錄》所出太吳之文正相符合。諸家不知二蘭乃一物二種,但功用有氣血之分,故無定指,惟寇氏、朱氏之誤尤甚,故考證於下。或云家蒔者為蘭草,野生者為澤蘭,亦通。
白話文:
《禮記》上說,佩帶蘭草和茝草做成的香囊,《楚辭》中也提到,用秋蘭做成香佩。在《西京雜記》中,記載了漢朝時在池苑中種植蘭花以安神,或者在衣物和書本中放置蘭花以防蛀蟲。這些所提到的蘭花,都是指蘭草和茝草這兩種蘭花。現在,吳地的人們種植蘭草,稱其為香草。在夏季的時候,將蘭草收割下來,用酒和油灑在上面,然後編成小把,作為頭飾或者佩帶。這與《別錄》中所記載的太吳之文蘭是一致的。各種說法都沒有提到這兩種蘭花其實是同一種植物的兩種品種,只是它們在氣血上的作用有區別,因此沒有明確的指稱。其中,寇氏和朱氏的誤解尤為嚴重,因此需要在下面考證一下。還有人說,家裡種植的蘭花是蘭草,而野生的是澤蘭,這種說法也是通行的。
【正誤】寇宗奭曰:蘭草諸家之說異同,乃未的識,故無定論。今江陵、鼎、澧州山谷之間頗有之,山外平田即無,多生陰地幽谷。葉如麥門冬而闊且韌,長及一、二尺,四時常青。花黃綠色,中間瓣上有細紫點。春芳者為春蘭,色深;秋芳者為秋蘭,色淡。開時滿室盡香,與他花香又別。
白話文:
寇宗奭說:蘭草的各種說法都不相同,是因為沒有準確的認識,所以沒有定論。如今在江陵、鼎、澧州一帶的山谷之中有不少蘭草,山外的平地上卻沒有,多生長在陰蔽的山谷。葉子像麥門冬,但更寬大而堅韌,長到一、二尺,四季常綠。花朵黃綠色,中間的花瓣上有一些細小的紫色斑點。春天開花的叫做春蘭,顏色深;秋天開花的叫做秋蘭,顏色淡。開花的時候滿室生香,和其他的花香不一樣。
朱震亨曰:蘭葉稟金水之氣而似有火,人知其花香之貴,而不知其葉有藥方。蓋其葉能散久積陳郁之氣甚有力,即今之栽置座右者。
白話文:
朱震亨說:蘭花屬於金水之氣,但似乎還有火氣,大家知道它的花香很貴,卻不知道它的葉子也有藥方。其葉子能夠化解身體長時間淤積鬱結的氣,非常有力,這也是現在人們將它擺在家中以為裝飾的原因。
時珍曰:二氏所說,乃近世所謂蘭花,非古之蘭草也。蘭有數種,蘭草、澤蘭生水旁,山蘭即蘭草之生山中者。蘭花亦生山中,與三蘭迥別。蘭花生近處者,葉如麥門冬而春花;生福建者,葉如菅茅而秋花。黃山谷所謂一干一花為蘭,一干數花為蕙者,蓋因不識蘭草、蕙草,遂以蘭花強生分別也。
白話文:
時珍說:李時珍和陶弘景所說的,都是近世所稱的蘭花,並不是古代的蘭草。蘭有數種,蘭草、澤蘭生長在水邊,山蘭就是蘭草生長在山中的。蘭花也生長在山中,與三種蘭迥然不同。蘭花生長在近處的,葉子像麥門冬,春天開花;生長在福建的,葉子像菅茅,秋天開花。黃山谷所謂的一幹一花是蘭,一幹數花是蕙,大概是因為不認識蘭草、蕙草,所以硬把蘭花生拉硬扯地分別出來。
蘭草與澤蘭同類,故陸璣言:蘭似澤蘭,但廣而長節。《離騷》言:其綠葉紫莖素枝,可紉可佩可藉可膏可浴。《鄭詩》言:士女秉蕑;應劭《風俗通》言:尚書奏事,懷香握蘭。《禮記》言:諸侯贄薰,大夫贄蘭。《漢書》言:蘭以香自燒也。若夫蘭花,有葉無枝,可玩而不可紉佩藉浴秉握膏焚。
白話文:
蘭草和澤蘭是同類植物,所以陸璣說:蘭花很像澤蘭,不過葉子更寬分枝更長。《離騷》中說:蘭草的綠葉、紫莖和白色的枝條,可以做成佩帶和裝飾的物品,也可以用來敷身、沐浴。《鄭詩》中說:男女手持蘭花。《風俗通》中說:尚書在奏事的時候,要懷揣香料手執蘭花。《禮記》中說:諸侯用薫草作為禮物,大夫用蘭草作為禮物。《漢書》中說:蘭花會自行燃燒自己以散發香氣。至於蘭花的花,有葉子但沒有枝,可以玩賞,但不能用來佩帶、裝飾、沐浴、手持或焚燒。
故朱子《離騷辨證》言:古之香草必花葉俱香,而燥濕不變,故可刈佩。今之蘭蕙,但花香而葉乃無氣,質弱易萎,不可刈佩,必非古人所指甚明。古之蘭似澤蘭,而蕙即今之零陵香。今之似茅而花有兩種者,不知何時誤也?熊太古《冀越集》言:世俗之蘭,生於深山窮谷,決非古時水澤之蘭也。《遁齋閒覽》言:楚騷之蘭,或以為都梁香,或以為澤蘭,或以為猗蘭,當以澤蘭為正。
白話文:
因此朱熹在《離騷辨證》中說:古代的香草一定花葉都有香味,而且乾濕不變,所以可以採摘佩帶。現在的蘭花、蕙草,只有花香而葉子沒有香味,質地脆弱容易枯萎,不能採摘佩帶,肯定是與古人所指的蘭、蕙不同。古代的蘭花類似澤蘭,而蕙草就是現在的零陵香。現在的蘭花像茅草,而且有兩種花,也不知道是什麼時候搞錯的?熊太古在《冀越集》中說:世俗的蘭花,生長在深山窮谷,肯定不是古代水澤中的蘭花。《遁齋閒覽》中說:《楚辭》中的蘭花,有人認為是都梁香,有人認為是澤蘭,有人認為是猗蘭,應該以澤蘭為正。
今人所種如麥門冬者,名幽蘭,非真蘭也。故陳止齋著《盜蘭說》以譏之。方虛谷《訂蘭說》言:古之蘭草,即今之千金草,俗名孩兒菊者。今之所謂蘭,其葉如茅而嫩者,根名土續斷,因花馥郁,故得蘭名也。楊升庵云:世以如蒲萱者為蘭,九畹之受誣久矣。又吳草廬有《蘭說》甚詳,云蘭為醫經上品之藥,有枝有莖,草之植者也。
白話文:
現在人們種植的像是麥門冬一類的植物,把它叫做幽蘭,其實並非真正的蘭花。因此陳止齋曾經寫了《盜蘭說》一文來嘲諷它。方虛谷的《訂蘭說》中說,古代的蘭草,就是現在的千金草,俗稱孩兒菊。現在所謂的蘭花,它的葉子像是茅草但是嫩一些,根部叫做土續斷,因為它的花很香,因此被冠上蘭花的名稱。楊升庵說:世人把像是蒲萱的花當成蘭花,九畹受到冤枉已經很久了。另外,吳草廬有《蘭說》這篇文章寫得非常詳細,他認為蘭花是一種醫經上列為上品的藥物,它有枝有葉,是一種草本植物。
今所謂蘭,無枝無莖,因黃山谷稱之,世遂謬指為《離騷》之蘭。寇氏《本草》亦溺於俗,反疑舊說為非。夫醫經為實用,豈可誤哉?今之蘭,果可利水殺蠱而除痰癖乎?其種盛於閩,朱子乃閩人,豈不識其土產而反辨析如此?世俗至今猶以非蘭為蘭,何其惑之難解也?嗚呼!觀諸儒之明析如此,則寇、朱二氏之誤可知,而醫家用蘭草者當不復疑矣。
葉
【修治】見澤蘭下。
【氣味】辛,平,無毒。杲曰:甘、寒。
白話文:
現在所謂的「蘭花」,是沒有枝也沒有莖的,因黃山谷稱之,世人才誤指為《離騷》中的蘭花。寇氏《本草》也溺於風俗,反而懷疑舊的說法是錯的。中醫是為了實用,怎麼可以誤會呢?現在的蘭花,真的可以利水、殺蠱、去除痰癖嗎?蘭花在福建盛產,朱子是福建人,難道不認識自己的地方產物,卻反而如此詳細地辯析?世俗至今還把不是蘭花的花誤認為是蘭花,可見他們被迷惑得難以解開。唉!看到這些儒家學者如此明智地分析,那麼寇、朱二氏的錯誤就可以明白了,而使用蘭草作為藥材的醫生們也不應該再懷疑了。
【處理方式】見澤蘭條目下方。
【藥性】辛辣、涼性,無毒。杲曰:甘味、寒性。
【主治】利水道,殺蠱毒,闢不祥。久服益氣輕身不老,通神明(《本經》)。除胸中痰癖(《別錄》)。生血,調氣,養營(雷斅)。其氣清香,生津止渴,潤肌肉,治消渴膽癉(李杲)。煮水,浴風病(馬志)。消癰腫,調月經。煎水,解中牛馬毒(時珍)。主惡氣,香澤可作膏塗發(藏器)。
白話文:
功效:利尿通水道,殺死蠱毒,去除不祥。長期服用可以益氣,增強體力,延緩衰老,通達神明(根據《本經》)。去除胸中的痰癖(根據《別錄》)。生血,理氣,滋養氣血(根據雷斅)。它的氣味清香,可以生津止渴,滋潤肌肉,治療消渴病和膽結石(根據李杲)。將它煮成水,可以治療風病(根據馬志)。消腫止痛,調整月經。將它煎成水,可以解牛馬的毒(根據李時珍)。主治邪氣,香氣濃鬱可以做成膏藥塗在頭髮上(根據藏器)。
【發明】時珍曰:按《素問》云:五味入口,藏於脾胃,以行其精氣。津液在脾,令人口甘,此肥美所發也。其氣上溢,轉為消渴。治之以蘭,除陳氣也。王冰注云:辛能發散故也。李東垣治消渴生津飲,用蘭葉,蓋本於此,詳見澤蘭下。又此草浸油塗發,去風垢,令香潤。
白話文:
【說明】李時珍說:根據《素問》記載:五種味道入口後,儲存在脾胃中,用來運行精氣。津液在脾中,讓人嘴裡覺得甘甜,這是肥美事物發生的原因。它的氣向上溢出,就會轉變為消渴症。用蘭花治療消渴症,是因為蘭花能去除陳舊的氣。王冰注釋說:辛辣的味道能發散,所以用蘭花治療消渴症。李東垣治療消渴症的生津飲中使用了蘭葉,大概是根據這個道理。詳情請參閱澤蘭條目。另外,這種草浸泡在油中塗在頭髮上,可以去除風垢,讓頭髮香潤。
《史記》所謂羅襦襟解,微聞香澤者是也。崔實《四時月令》作香澤法:用清油浸蘭香、藿香、雞舌香、苜蓿葉四種,以新綿裹,浸胡麻油,和豬脂納銅鐺中,沸定,下少許青蒿,以綿冪瓶,鐺嘴瀉出,瓶收用之。
【附方】新一。
食牛馬毒殺人者。省頭草(連根葉),煎水服,即消。(《唐瑤經驗方》)
白話文:
在《史記》中所說的「羅襦襟解,微聞香澤者」,就是指稍微聞到香澤的人。崔實的《四時月令》中記載了香澤的做法:用清油浸泡蘭香、藿香、雞舌香和苜蓿葉這四種香料,用新的白色棉花將它們包裹起來,浸入胡麻油中,加入豬脂,一起放入銅製的鍋子裡,煮沸後,加入少量的青蒿,用棉花堵住瓶口,將鍋子裡的東西倒出來,瓶子裡的東西就可以使用了。
服用牛馬中毒致死的毒物,用省頭草(包括根和葉)煎水服用,可以快速消除中毒症狀。(根據《唐瑤經驗方》記載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