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獸部第五十一卷 (26)
獸部第五十一卷 (26)
1. 麋
(《本經》下品)
【釋名】時珍曰:陸佃云:麋喜音聲。班固云:麋性淫迷。則麋之名義取乎此。《爾雅》云:牡曰麔(音咎),牝曰麎(音辰),其子曰䴠(音夭)。
【集解】《別錄》曰:麋生南山山谷及淮海邊。十月取之。
弘景曰:今海陵間最多。千百為群,多牝少牡。
時珍曰:麋,鹿屬也。牡者有角。鹿喜山而屬陽,故夏至解角;麋喜澤而屬陰,故冬至解角。麋似鹿而色青黑,大如小牛,肉蹄,目下有二竅為夜目。故《淮南子》云:孕女見麋而子四目也。《博物志》云:南方麋千百為群,食澤草,踐處成泥,名曰麋畯,人因耕穫之。其鹿所息處,謂之鹿場也。
今獵人多不分別,往往以麋為鹿,牡者猶可以角退為辨,牝者通目為麀鹿矣。
麋脂,一名宮脂(《本經》),時珍曰:《別錄》言十月取脂,煉過收用;而《周禮》冬獻狼,夏獻麋。注云:狼膏聚,麋膏散。聚則溫,散則涼,以順時也。
【氣味】辛,溫,無毒。忌桃李,畏大黃。
【主治】癰腫,惡瘡,死肌,寒風濕痹,四肢拘攣不收,風頭腫氣,通腠理(《本經》)。柔皮膚。不可近陰,令痿(《別錄》)。治少年氣盛,面生瘡疱,化脂塗之(時珍)。
【正誤】弘景曰:人言麋一牡輒交十餘牝,交畢即死。其脂墮地,經年,人得之名曰遁脂,酒服至良。夫麋性乃爾淫快,不應痿人陰。一方言不可近陰,令陰不痿,此乃有理。
恭曰:遊牝畢即死者,虛傳也。遍問山澤人,無此說。
肉,
【氣味】甘,溫,無毒。
詵曰:多食令人弱房,髮腳氣。妊婦食之,令子目病。
弘景曰:不可合豬肉,雉肉食,發痼疾。合蝦及生菜、梅、李食,損男子精氣。
【主治】益氣補中,治腰腳(孟詵)。補五臟不足氣(禹錫)。
【發明】時珍曰:按陸農師云:鹿以陽為體,其肉食之燠;麋以陰為體,其肉食之寒。觀此,則《別錄》麋脂令人陰痿,孟詵言多食肉令人弱房,及角、肉不同功之說,亦此意也。
茸,
【修治】與鹿茸同。
【氣味】甘,溫,無毒。
【主治】陰虛勞損,一切血病,筋骨腰膝痠痛,滋陰益腎(時珍)。
麋角,
【修治】斅曰:麋角,頂根上有黃毛若金線,兼旁生小尖也、色蒼白者為上。
詵曰:凡用麋角,可五寸截之,中破,炙黃為末,入藥。
時珍曰:麋鹿茸角,今人罕能分別。陳自明以小者為鹿茸,大者為麋茸,亦臆見也。不若親視其採取時為有準也。造麋角膠、麋角霜,並與鹿角膠、鹿角霜同法。又《集靈方》云:用麋角一雙,水浸七日,刮去皮,銼屑。以銀瓶盛牛乳浸一日,乳耗再加,至不耗乃止。用油紙密封瓶口。
別用大麥鋪鍋中三寸,上安瓶,再以麥四周填滿。入水浸一伏時,水耗旋加,待屑軟如面取出,焙研成霜用。
白話文:
麋
麋,屬於鹿類。《本經》將其列為下品。陸佃認為麋喜愛聲音,班固則認為麋的性情淫亂,所以「麋」這個名稱可能由此而來。《爾雅》中記載,雄麋稱為麔(音jiù),雌麋稱為麎(音chén),幼麋稱為䴠(音yāo)。
麋主要生長在南方的山谷和淮海一帶,十月為捕捉的最佳時節。海陵地區麋最多,常成群結隊,以雌性居多。麋的外形與鹿相似,但毛色青黑,體型像小牛,有肉蹄,眼睛下方有兩個小孔,是其夜視器官。《淮南子》記載,懷孕的女子見到麋,生下的孩子就會有四隻眼睛。《博物志》則記載,南方麋成千上百群居,以澤草為食,牠們踐踏的地方會變成泥濘,稱為「麋畯」,人們因此得以耕種收穫。麋休息的地方稱為鹿場。現在獵人常將麋誤認為鹿,雄麋尚可憑藉鹿角區分,雌麋則常被誤認為麀鹿。
麋脂,又名宮脂。《別錄》記載,應在十月採集麋脂,經過煉製後才能使用。《周禮》中記載,冬天進貢狼膏,夏天進貢麋膏。註釋說明,狼膏凝固,麋膏稀疏,凝固則溫,稀疏則涼,這是順應季節的。
麋脂味辛、性溫,無毒。忌與桃李同食,畏大黃。主治癰腫、惡瘡、死肌、寒風濕痹、四肢拘攣、風頭腫氣,能通達肌膚腠理,使皮膚柔軟。但《別錄》記載,麋脂不可靠近陰部,以免導致陽痿。李時珍則認為,麋脂可以治療少年因氣盛而引起的臉上瘡疱,將其煉製成脂膏塗抹即可。
有人說,雄麋一次交配十幾頭雌麋後就會死亡,其脂液落地後經過多年,人們收集到它,稱為遁脂,酒服極佳。但麋的性情真的如此淫亂嗎?這與麋脂會導致陽痿的說法似乎矛盾。有人認為麋脂不宜靠近陰部,以免導致陽痿,這才是合理的說法。但實際上,雄麋交配後就死亡的說法並不可靠。
麋肉味甘、性溫,無毒。但過量食用會導致性功能減退、脫髮以及腳氣。孕婦食用則會使孩子眼睛患病。麋肉不可與豬肉、野雞肉同食,否則會加重舊疾;也不可與蝦、生菜、梅、李同食,以免損傷男子的精氣。麋肉能益氣補中,治療腰腳疾患,也能補益五臟不足之氣。
陸農師認為,鹿屬陽,鹿肉性溫;麋屬陰,麋肉性寒。這就解釋了為何《別錄》記載麋脂會導致陽痿,以及為何過量食用麋肉會導致性功能減退,以及麋角、麋肉功效不同的原因。
麋茸的修治方法與鹿茸相同。麋茸味甘、性溫,無毒,能治療陰虛勞損、各種出血症、筋骨腰膝酸痛,滋陰益腎。
麋角頂端有黃色絨毛,像金線一樣,旁邊還有小的尖角,顏色蒼白者為上品。使用麋角時,可截取五寸長,剖開,炙烤至黃色,研磨成粉末入藥。現在人們很難區分麋茸和鹿茸,有人認為小的為鹿茸,大的為麋茸,但這只是推測,還是要親眼觀察採集時的樣子才能準確判斷。麋角膠和麋角霜的製作方法與鹿角膠和鹿角霜相同。《集靈方》記載一種製作麋角霜的方法:將麋角浸泡七天,刮去皮,切成碎片,放入銀瓶中,用牛乳浸泡一天,牛乳減少後再添加,直到不再減少為止,然後用油紙密封瓶口,將瓶子放在鋪滿三寸厚大麥的鍋中,四周再用大麥填滿,加水浸泡一天,水減少後再加,直到角屑軟如麵糊,取出曬乾研磨成粉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