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獸部第五十一卷 (9)
獸部第五十一卷 (9)
1. 犀
宗奭曰:川犀、南犀紋細,烏犀有紋顯露,黃犀紋絕少,皆不及西番者,紋高、兩腳顯也。物象黃、外黑者為正透,物象黑、外黃者為倒透。蓋以烏色為正,以形象肖物為貴。既曰通犀,必須紋頭顯著,黃黑分明,有兩腳潤滑者為第一。
時珍曰:犀出西番、南番、滇南、交州諸處。有山犀、水犀、兕犀三種,又有毛犀似之。山犀居山林,人多得之;水犀出入水中,最為難得。並有二角,鼻角長而額角短。水犀皮有珠甲,而山犀無之。兕犀即犀之牸者,亦曰沙犀,只有一角在頂,紋理細膩,斑白分明,不可入藥。
蓋牯角紋大,而牸角紋細也。洪武初,九真曾貢之,謂之獨角犀,是矣。陳藏器謂犀無水陸,郭璞謂犀有三角,蘇頌謂毛犀為牯犀,皆出訛傳,今並正之。毛犀即犛牛也,見本條。犀角紋如魚子形,謂之粟紋。紋中有眼,謂之粟眼。黑中有黃花者為正透,黃中有黑花者為倒透,花中復有花者為重透,併名通犀,乃上品也;花如椒豆斑者次之;烏犀純黑無花者為下品。其通天夜視有光者,名夜明犀,故能通神開水,飛禽走獸見之皆驚。
又《山海經》有白犀,白色;《開元遺事》有闢寒犀,其色如金,交趾所貢,冬月暖氣襲人;《白孔六帖》有闢暑犀,唐文宗得之,夏月能清暑氣;《嶺表錄異》有闢塵犀,為簪梳帶胯,塵不近身;《杜陽編》有蠲忿犀,云為帶,令人蠲去忿怒,此皆希世之珍,故附見之。
犀角(番名低密)
【修治】弘景曰:入藥惟雄犀生者為佳。若犀片及見成器物皆被蒸煮,不堪用。
頌曰:凡犀入藥有黑白二種,以黑者為勝,角尖又勝。生犀不獨未經水火者,蓋犀有捕得殺取者為上,蛻角者次之。
宗奭曰:鹿取茸,犀取尖,其精銳之力盡在是也。以西番生犀磨服為佳,入湯、散則屑之。
斅曰:凡使,勿用奴犀、牸犀、病水犀、攣子犀、無潤犀。惟取烏黑肌皺、坼裂光潤者,銼屑,入臼杵,細研萬匝乃用。
李珣曰:凡犀角鋸成,當以薄紙裹於懷中蒸燥,乘熱搗之,應手如粉。故《歸田錄》云:翡翠屑金,人氣粉犀。
【氣味】苦、酸、咸,寒,無毒。《別錄》曰:微寒。
李珣曰:大寒,無毒。甄權曰:牯犀角,甘、辛,有小毒。
張元素曰:苦、酸,寒,陽中之陰也。入陽明經。
之才曰:松脂為之使。惡雷丸、雚菌。
時珍曰:升麻為之使。惡烏頭、烏喙。
斅曰:忌鹽,及妊婦勿服,能消胎氣。
【主治】百毒蠱疰,邪鬼瘴氣,殺鉤吻、鴆羽、蛇毒,除邪,不迷惑魘寐。久服輕身(《本經》)。傷寒溫疫,頭痛寒熱,諸毒氣。令人駿健(《別錄》)。闢中惡毒氣,鎮心神,解大熱,散風毒,治發背癰疽瘡腫,化膿作水,療時疾,熱如火,煩悶,毒入心中,狂言妄語(《藥性》)。治心煩,止驚,鎮肝明目,安五臟,補虛勞,退熱消痰,解山瘴溪毒(《日華》)。
白話文:
犀
宗奭說:四川和南方產的犀牛角,紋路細緻;烏犀牛角紋路明顯;黃犀牛角紋路極少,這些都比不上西番(古代對西域的稱呼)產的犀牛角,因為西番犀牛角的紋路高聳,而且兩邊腳狀紋路也很明顯。外表黃色內部黑色的是正品,外表黑色內部黃色的是次品。一般認為黑色為正品,形象逼真,像動物的才好。所謂「通犀」,必須紋路頂端明顯,黃黑分明,有兩邊腳狀紋路而且潤滑的才是最好的。
李時珍說:犀牛產自西番、南番、雲南、交州等地。有山犀、水犀、兕犀三種,還有毛犀與它們相似。山犀生活在山林中,人們容易得到;水犀出沒水中,最難得到。它們都有兩隻角,鼻角的比較長,額角的比較短。水犀的皮有像珍珠一樣的鱗甲,而山犀沒有。兕犀就是雌性的犀牛,也叫沙犀,只有一隻角長在頭頂上,紋路細膩,黑白分明,不能入藥。
一般來說,雄性犀牛的角紋路大,雌性犀牛的角紋路細。明朝洪武年間,九真曾經進貢犀牛角,稱為「獨角犀」,指的就是兕犀。陳藏器說犀牛沒有水陸之分,郭璞說犀牛有三隻角,蘇頌說毛犀就是雄犀,這些都是錯誤的說法,現在都加以糾正。毛犀其實是犛牛,詳情可以看相關條目。犀牛角的紋路像魚子形狀,叫做「粟紋」。紋路中有像眼睛一樣的,叫做「粟眼」。黑色中有黃色花紋的是正品,黃色中有黑色花紋的是次品,花紋中又有花紋的叫做「重透」,也叫通犀,是上品;花紋像胡椒豆斑點的是次品;烏犀牛角純黑色沒有花紋的是下品。傳說能通天,在夜晚能發光的,叫做「夜明犀」,所以能通神靈,開闢水路,飛禽走獸看到都會驚恐。
《山海經》記載有白犀,是白色的;《開元遺事》記載有闢寒犀,顏色像黃金,是交趾進貢的,冬天佩戴會感到溫暖;《白孔六帖》記載有闢暑犀,唐文宗得到後,夏天可以消除暑氣;《嶺表錄異》記載有闢塵犀,做成髮簪、梳子和腰帶,可以防止灰塵近身;《杜陽編》記載有蠲忿犀,據說佩戴後可以使人消除怒氣,這些都是稀世珍寶,所以順便在這裡記錄下來。
犀角(番名低密)
炮製方法
陶弘景說:入藥最好用雄性犀牛的生角。如果用犀牛角切片或者現成的器物,因為都經過蒸煮,藥效不好。
蘇頌說:凡是犀牛角入藥,有黑色和白色兩種,以黑色的為佳,角尖的效果更好。所謂生犀牛角,不僅是指未經水火處理的,還包括捕獲後殺死取角的為上等,自然脫落的角次之。
宗奭說:鹿取茸,犀取尖,它們最精華的力量都在這裡。以西番產的生犀牛角磨成粉末服用為佳,放入湯藥或散劑中則要磨成細末。
寇宗奭說:凡是用犀牛角,不要用奴犀、雌犀、病水犀、攣子犀、無潤犀。只要用烏黑、肌膚皺裂、光潤的,切成碎末,放入臼中搗杵,細細研磨很多次才能使用。
李珣說:凡是犀牛角鋸開後,要用薄紙包起來放在懷裡蒸乾,趁熱搗碎,就會像粉末一樣。所以《歸田錄》說:“翡翠磨成粉,人氣粉碎犀牛角”。
氣味
味苦、酸、鹹,性寒,無毒。《別錄》說:稍微寒涼。
李珣說:性大寒,無毒。甄權說:雄犀牛角,味甘、辛,有小毒。
張元素說:味苦、酸,性寒,是陰中的陽性藥物。入陽明經。
張之才說:松脂能引導藥效。忌與雷丸、雚菌同用。
李時珍說:升麻能引導藥效。忌與烏頭、烏喙同用。
寇宗奭說:忌鹽,孕婦不要服用,會導致流產。
主治
能解百毒,治療蠱毒病,驅除邪鬼和瘴氣,殺死鉤吻、鴆羽、蛇毒,消除邪氣,使人不再迷惑昏睡。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(《本經》)。治療傷寒、溫疫,頭痛發冷發熱,各種毒氣。使人身體強健(《別錄》)。能辟除中惡毒氣,鎮定心神,解除高熱,散風毒,治療背部癰疽瘡腫,使膿液化成水,治療急性發病,發熱像火一樣,心煩悶,毒氣侵入心臟,胡言亂語(《藥性》)。治療心煩,止驚,鎮肝明目,安撫五臟,補虛勞,退熱消痰,解山瘴和溪毒(《日華》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