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獸部第五十一卷 (1)

回本書目錄

獸部第五十一卷 (1)

1. 獸部第五十一卷

2. 獸之二

(獸類三十八種)

白話文:

(動物類共有三十八種)

3.

(《綱目》)

【釋名】狻猊(音酸倪。《爾雅》作狻麑)、虓(許交切)。

時珍曰:獅為百獸長,故謂之獅。虓,象其聲也。《梵書》謂之僧伽彼。《說文》云:一名白澤。今考《瑞應圖》,白澤能言語,非獅也。

【集解】時珍曰:獅子出西域諸國。狀如虎而小,黃色。亦如金色猱狗,而頭大尾長。亦有青色者。銅頭鐵額,鉤爪鋸牙,弭耳昂鼻,目光如電,聲吼如雷。有耏髯,牡者尾上茸毛大如斗,日走五百里,為毛蟲之長。怒則威在齒,喜則威在尾。每一吼則百獸辟易,馬皆溺血。

《爾雅》言其食虎豹。虞世南言其拉虎吞貔,裂犀分象。陶九成言其食諸禽獸,以氣吹之,羽毛紛落。熊太古言其乳入牛羊馬乳中,皆化成水。雖死後虎豹不敢食其肉,蠅不敢集其尾。物理相畏如此。然《博物志》載:魏武帝至白狼山,見物如貍,跳至獅子頭殺之。《唐史》載:高宗時,伽毗耶國獻天鐵獸,能擒獅象。

則獅雖猛悍,又有制之者也。西域畜之,七日內取其未開目者調習之,若稍長則難馴矣。

時珍曰:陶氏注蘇合香,誤以為獅屎。陳氏正其誤,言獅屎極臭,赤黑色。今考補於此。

【主治】服之,破宿血,殺百蟲。燒之,去鬼氣(藏器)。

白話文:

【名稱】

別名:狻猊(讀音為酸倪,《爾雅》中寫作狻麑)、虓(讀音為許交切)。

李時珍說:獅子是百獸之王,所以稱作獅子。虓,是模擬牠的叫聲。《梵書》稱之為僧伽彼。《說文解字》說:牠還有一個名字叫白澤。現在考證《瑞應圖》,白澤是能說話的,不是獅子。

【產地與外形】

李時珍說:獅子產於西域各國。外形像老虎但比較小,是黃色的。也像金色的猿猴狗,但是頭大尾巴長。也有青色的。牠們銅頭鐵額,有鉤狀的爪子和鋸齒般的牙齒,耳朵豎起,鼻子高挺,眼睛發出的光像閃電一樣,吼叫聲像雷鳴一樣。有鬍鬚,雄性的尾巴上的絨毛大如斗,一天能跑五百里,是所有毛皮動物的首領。發怒時威勢在牙齒,高興時威勢在尾巴。每次吼叫,百獸都會嚇得逃避,馬都會嚇得大小便失禁。

《爾雅》說獅子吃老虎和豹子。虞世南說牠能拉住老虎吞掉貔貅,撕裂犀牛、分食大象。陶九成說牠吃各種禽獸,用氣吹牠們,羽毛就會紛紛落下。熊太古說獅子的乳汁如果加入牛、羊、馬的奶中,都會變成水。即使死後,老虎和豹子也不敢吃牠的肉,蒼蠅也不敢停在牠的尾巴上。動物之間彼此畏懼就是這樣。但是《博物志》記載:魏武帝曹操到白狼山,看見一個像狸貓的動物跳到獅子頭上殺死了牠。《唐史》記載:唐高宗時,伽毗耶國進貢了一種天鐵獸,能捕獲獅子和大象。

可見獅子雖然兇猛,但也有能制伏牠的東西。西域地區飼養獅子,會在七天內抓捕還沒睜開眼睛的小獅子來調教,如果長大一點就難以馴服了。

【屎】

李時珍說:陶氏在註釋蘇合香時,誤以為是獅子屎。陳氏糾正了這個錯誤,說獅子屎非常臭,是赤黑色的。現在在此補正。

【功效】

服用獅子屎,可以破除體內瘀血,殺死各種寄生蟲。燒成灰,可以去除鬼氣(出自藏器)。

4.

(《別錄》中品)

【釋名】烏䖘(音徒。《左傳》作於菟,《漢書》作烏檡)、大蟲(《肘後》)、李耳。

時珍曰:虎,象其聲也。魏子才云:其文從虍從幾,象其蹲踞之形。從人者非也。揚雄《方言》云:陳魏宋楚之間,或謂之李父。江淮南楚之間,謂之李耳,或謂之𪂬䖘。自關東西或謂之伯都。珍按:李耳當作貍兒。蓋方音轉貍為李,兒為耳也。今南人猶呼虎為貓,即此意也。

郭璞謂虎食物,值耳則止,故呼李耳,觸其諱;應邵謂南郡李翁化為虎,故呼李耳,皆穿鑿不經之言也。《爾雅》云:虎,淺毛曰虦貓(音棧),白虎曰甝(音含),黑虎曰虪音育),似虎而五指曰貙(音傴),似虎而非真曰彪,似虎而有角曰虒(音嘶)。

【集解】頌曰:虎,《本經》不載所出,今多山林處皆有之。

時珍曰:按《格物論》云:虎,山獸之君也。狀如貓而大如牛,黃質黑章,鋸牙鉤爪,須健而尖,舌大如掌(生倒刺),項短鼻齆。夜視,一目放光,一目看物。聲吼如雷,風從而生,百獸震恐。《易通卦驗》云:立秋虎始嘯。仲冬虎始交。或云:月暈時乃交。又云:虎不再交,孕七月而生。

又云:虎知衝破,能畫地觀奇偶以卜食。今人效之,謂之虎卜。虎噬物,隨月旬上下而齧其首尾。其搏物,三躍不中則舍之。人死於虎,則為倀鬼,導虎而行。虎食狗則醉,狗乃虎之酒也。聞羊角煙則走,惡其臭也。虎害人、獸,而蝟、鼠能制之,智無大小也。獅、駁、酋耳、黃腰、渠搜能食虎,勢無強弱也。

《抱朴子》云:虎五百歲則變白。又海中有虎鯊能變虎,古有貙虎變人、貙人變虎之說,亦自有是理也。

【附錄】酋耳,《瑞應圖》云:酋耳似虎絕大,不食生物,見虎豹即殺之,太平則至。

郭璞云:即騶虞也。白虎黑紋,尾長於身。

,《山海經》云:駁狀如馬,白身黑尾,一角鋸牙,能食虎豹。《周書》謂之茲白。《說苑》云:師曠言鵲食蝟,蝟食駿⿰馬義,駿⿰馬義食豹,豹食駁,駁食虎。

渠搜,《逸周書》云:渠搜,西戎露犬也。能食虎豹。一云犴,胡犬也。能逐虎。

黃腰,《蜀志》名黃腰獸。鼬身貍首,長則食母,形雖小而能食虎及牛、鹿也。又孫愐云:豰(音斛),似豹而小,腰以上黃,以下黑,形類犬,食獼猴,又名黃腰。

䶂鼠,見蝟下。

虎骨,

【修治】頌曰:虎骨用頭及脛骨,色黃者佳。凡虎身數物,俱用雄虎者勝。藥箭射殺者,不可入藥,其毒浸潰骨血間,能傷人也。

時珍曰:凡用虎之諸骨,並捶碎去髓,塗酥或酒或醋,各隨方法,炭火炙黃入藥。

【氣味】辛,微熱,無毒。

之才曰:平。

【主治】除邪惡氣,殺鬼疰毒,止驚悸,治惡瘡鼠瘻。頭骨尤良(《別錄》)。治筋骨毒風攣急,屈伸不得,走注疼痛,治屍疰腹痛,傷寒溫氣,溫瘧,殺犬咬毒(甄權)。雜朱畫符,療邪。頭骨作枕,辟惡夢魘。置戶上,闢鬼(陶弘景)。煮汁浴之,去骨節風毒腫。和醋浸膝,止腳痛腫,脛骨尤良。

白話文:

虎的別稱有很多,例如烏檡、大蟲、李耳等。李耳這個名稱,可能是因為地方方言將「貍兒」轉音為「李耳」,如今南方某些地區仍稱虎為貓,也與此有關。其他名稱則來自不同典籍的記載,有些是根據虎的形態或習性而來,有些則是來自一些缺乏根據的傳說。

《爾雅》中還記載了不同毛色的虎以及類似虎的動物,例如淺毛的虎稱作虦貓,白虎、黑虎、以及長五指的貙、外形似虎但非虎的彪,以及長角的虒。

虎是山林中的王者,體型巨大,毛色為黃色帶黑色斑紋,牙齒鋒利,爪子鉤銳,舌頭很大且佈滿倒刺,夜間視力極佳,吼聲震耳欲聾。虎的交配時間一般在立秋和仲冬,孕期七個月。民間有以虎卜占卜吉凶的說法,也有虎死後化為倀鬼的傳說。虎會因食物而醉,例如吃狗會醉,聞到羊角煙則會逃跑。儘管虎很兇猛,但仍有蝟和鼠可以制伏牠,而獅、駁、酋耳、黃腰、渠搜等動物則能捕食虎。傳說虎活到五百歲會變成白色,海中還有虎鯊能變成虎。

酋耳、駁、渠搜、黃腰等都是傳說中能捕食虎的動物,各有其不同的描述。

虎骨入藥時,以頭骨和脛骨,顏色黃潤者為佳,雄虎的骨骼藥效更佳。被藥箭射殺的虎,其骨骼則不宜入藥,因為藥箭的毒性會損害骨骼。使用虎骨時,需先將骨頭捶碎,除去骨髓,再用酥油、酒或醋塗抹,用炭火烤至黃色後方可入藥。

虎骨味辛,微溫,無毒,具有祛除邪惡之氣、殺死鬼魅毒邪、止驚悸、治療惡瘡鼠瘻等功效。虎骨的不同部位,以及不同的製備方法,有著不同的療效。例如,虎頭骨尤其適合治療筋骨疼痛,而煮虎骨的汁液則可以用於治療骨節風毒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