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獸部第五十卷 (35)
獸部第五十卷 (35)
1. 牛
(《本經》中品)
【校正】《別錄》上品牛乳,《拾遺》犢臍屎,今併為一。
【釋名】時珍曰:按許慎云:牛,件也。牛為大牲,可以件事分理也。其文象角頭三、封及尾之形。《周禮》謂之大牢,牢乃豢畜之室,牛牢大,羊牢小,故皆得牢名。《內則》謂之一元大武。元,頭也。武,足跡也。牛肥則跡大。猶《史記》稱牛為四蹄,今人稱牛為一頭之義。
《梵書》謂之瞿摩帝。牛之牡者曰牯,曰特,曰犅,曰㹍;牝者曰㸺,曰牸。南牛曰𤙬,北牛曰𤚩。純色曰犧,黑曰𤚎,白曰㹊,赤曰𤙡,駁曰犁。去勢曰犍,又曰犗。無角曰洿。子曰犢,生二歲曰㸽,三歲曰犙,四歲曰牭,五歲曰𤘦,六歲曰犕。
【集解】藏器曰:牛有數種,《本經》不言黃牛、烏牛、水牛,但言牛爾。南人以水牛為牛,北人以黃牛、烏牛為牛。牛種既殊,入用當別。
時珍曰:牛有𤚩牛、水牛二種。𤚩牛小而水牛大。𤚩牛有黃、黑、赤、白、駁雜數色。水牛色青蒼,大腹銳頭,其狀類豬,角若擔矛,衛護其犢,能與虎鬥,亦有白色者,鬱林人謂之周留牛。又廣南有稷牛,即果下牛,形最卑小,《爾雅》謂之犤牛,《王會篇》謂之紈牛是也。
牛齒有下無上,察其齒而知其年,三歲二齒,四歲四齒,五歲六齒,六歲以後,每年接脊骨一節也。牛耳聾,其聽以鼻。牛瞳豎而不橫。其聲曰牟,項垂曰胡,蹄肉曰𤜂,百葉曰膍,角胎曰䚡,鼻木曰牶,嚼草復出曰齝,腹草未化曰聖齏。牛在畜屬土,在卦屬坤,土緩而和,其性順也。
《造化權輿》云:乾陽為馬,坤陰為牛,故馬蹄圓,牛蹄坼。馬病則臥,陰勝也;牛病則立,陽勝也。馬起先前足,臥先後足,從陽也;牛起先後足,臥先前足,從陰也。獨以乾健坤順為說,蓋知其一而已。
黃牛肉,
【氣味】甘,溫,無毒。
弘景曰:𤚩牛惟勝,青牛為良,水牛惟可充食。《日華》曰:黃牛肉微毒,食之發藥毒動病,不如水牛。
詵曰:黃牛動病,黑牛尤不可食。牛者稼穡之資,不可多殺。若自死者,血脈已絕,骨髓已竭,不可食之。
藏器曰:牛病死者,發痼疾痃癖,令人洞下疰病。黑牛白頭者不可食。獨肝者有大毒,令人痢血至死。北人牛瘦,多以蛇從鼻灌之,故肝獨也。水牛則無之。時珍曰:張仲景云:啖蛇牛,毛髮向後順者是也。人乳可解其毒。《內則》云:牛夜鳴則㾞,臭不可食。病死者有大毒,令人生疔暴亡。
《食經》云:牛自死、白首者食之殺人。疥牛食之發癢。黃牛、水牛肉,合豬肉及黍米酒食,並生寸白蟲;合韭、薤食,令人熱病;合生姜食,損齒。煮牛肉,入杏仁、蘆葉易爛,相宜。
詵曰:惡馬食牛肉即馴,亦物性也。
白話文:
牛
《本經》將牛列為中品藥材。《別錄》上品記載牛乳,《拾遺》記載犢牛臍屎,現今將這三者合為一項。
牛,據許慎所言,是“件”的意思,指其為大型牲畜,可用於各種事務。牛的文字形狀像牛角、頭、三部分身體及尾巴。周禮稱牛為“大牢”,牢是圈養牲畜的場所,牛的圈養場所大,羊的圈養場所小,所以都稱為“牢”。《內則》稱牛為“一元大武”,元指頭,武指足跡,牛肥則足跡大,如同《史記》中稱牛為“四蹄”,現代人稱牛為“一頭”的含義一樣。《梵書》稱牛為瞿摩帝。雄牛稱為牯、特、犅、㹍;雌牛稱為㸺、牸。南方之牛稱為𤙬,北方之牛稱為𤚩。純色的牛稱為犧,黑色的牛稱為𤚎,白色的牛稱為㹊,紅色的牛稱為𤙡,雜色的牛稱為犁。去勢的牛稱為犍,也稱為犗。無角的牛稱為洿。牛的幼崽稱為犢,出生二歲稱為㸽,三歲稱為犙,四歲稱為牭,五歲稱為𤘦,六歲稱為犕。
關於牛的種類,《本經》未提及黃牛、烏牛、水牛,僅稱之為牛。南方人以水牛為牛,北方人以黃牛、烏牛為牛。由於牛的種類不同,其藥用價值也應有所區別。
牛主要分為𤚩牛和水牛兩種。𤚩牛體型較小,水牛體型較大。𤚩牛有黃、黑、赤、白、駁雜等多種顏色。水牛體色青蒼,大腹銳頭,形狀像豬,角像擔矛,保護其幼崽,能與老虎搏鬥,也有白色的水牛,鬱林人稱之為周留牛。廣南還有稷牛,也就是果下牛,體型最小,《爾雅》稱之為犤牛,《王會篇》稱之為紈牛。
牛的牙齒下排有,上排沒有,觀察其牙齒可以知道牛的年齡,三歲長兩顆牙,四歲長四顆牙,五歲長六顆牙,六歲以後,每年增加一節脊骨。牛耳聾,主要依靠鼻子聽聲音。牛的瞳孔是豎立的而不是橫向的。牛的叫聲為“牟”,垂下的頸項稱為胡,蹄肉稱為𤜂,百葉胃稱為膍,角的胎稱為䚡,鼻樑上的木質部分稱為牶,反芻的草稱為齝,未消化的腹中之草稱為聖齏。牛屬畜類,五行屬土,八卦屬坤,土性平和緩慢,所以牛的性情溫順。
《造化權輿》記載:乾陽為馬,坤陰為牛,所以馬蹄圓,牛蹄裂。馬生病就臥下,陰氣盛;牛生病就站著,陽氣盛。馬起身先抬前腿,臥下先放下後腿,順應陽氣;牛起身先抬後腿,臥下先放下前腿,順應陰氣。這只是從乾健坤順的角度來解釋,只知其一而已。
黃牛肉:
黃牛肉味甘,性溫,無毒。
𤚩牛的牛肉最佳,青牛次之,水牛僅可充作食物。黃牛肉略有毒性,食用會加重藥物毒性,誘發疾病,不如水牛。
黃牛食用易致病,黑牛更不宜食用。牛是農業生產的資產,不可大量宰殺。如果牛是自然死亡的,其血脈已斷,骨髓已竭,不可食用。
牛因病而死的,會誘發痼疾痃癖,令人患下痢等疾病。黑牛白頭的也不可食用。單獨食用牛肝有劇毒,會導致血痢而死。北方牛隻瘦弱,多用蛇從鼻孔灌入,所以肝臟肥大。水牛則沒有這種情況。張仲景說:吃了蛇的牛,毛髮會向後順著生長,人乳可以解其毒。《內則》記載:牛夜裡叫喚,其肉則腐敗變臭,不可食用。病死的牛有劇毒,會使人長疔瘡而暴亡。《食經》記載:吃自然死亡的牛和白頭牛會致死。吃患疥癬的牛會讓人發癢。黃牛肉和水牛肉與豬肉和黍米酒一起食用,會生寸白蟲;與韭、薤一起食用,會令人患熱病;與生姜一起食用,會損傷牙齒。煮牛肉時加入杏仁、蘆葉容易煮爛,二者相宜。
馬吃了牛肉就會變得馴服,也是物性使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