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獸部第五十卷 (22)

回本書目錄

獸部第五十卷 (22)

1.

(《本經》中品)

【校正】《別錄》另出羊乳,今併為一。

【釋名】羖(亦作𦍩)、羝(音低)、羯。

時珍曰:《說文》云:羊字象頭角足尾之形。孔子曰:牛羊之字,以形似也。董子云:羊,祥也。故吉禮用之。牡羊曰羖,曰羝;牝羊曰𦍺,曰牂(音臧)。白曰羒,黑曰羭。多毛曰羖䍽,胡羊曰䍲羺,無角曰𦏆,曰䐢。去勢曰羯。羊子曰羔,羔五月曰羜(音㝉),六月曰𦎦(音務),七月曰羍(音達),未卒歲曰䍮(音兆)。《內則》謂之柔毛,又曰少牢。

《古今注》謂之長髯主簿云。

【集解】《別錄》曰:羖羊生河西。

弘景曰:羊有三四種。入藥以青色羖羊為勝,次則烏羊。其䍲羺羊及虜中無角羊,只可啖食,為藥不及都下者,然其乳、髓則肥好也。

頌曰:羊之種類甚多,而羖羊亦有褐色、黑色、白色者。毛長尺余,亦謂之羖䍽羊,北人引大羊以此為群首,又謂之羊頭。

詵曰:河西羊最佳,河東羊亦好。若驅至南方,則筋力自勞損,安能補益人?今南方羊多食野草、毒草,故江浙羊少味而發疾。南人食之,即不憂也。惟淮南州郡或有佳者,可亞北羊。北羊至南方一二年,亦不中食,何況於南羊,蓋土地使然也。

宗奭曰:羖䍽羊出陝西、河東,尤狠健,毛最長而厚,入藥最佳。如供食,則不如北地無角白大羊也。又同、華之間有小羊,供饌在諸羊之上。

時珍曰:生江南者為吳羊,頭身相等而毛短。生秦晉者為夏羊,頭小身大而毛長。土人二歲而剪其毛,以為氈物,謂之綿羊。廣南英州一種乳羊,食仙茅,極肥,無復血肉之分,食之甚補人。諸羊皆孕四月而生。其目無神,其腸薄而縈曲。在畜屬火,故易繁而性熱也。在卦屬兌,故外柔而內剛也。

其性惡濕喜燥,食鉤吻而肥,食仙茅而肪,食仙靈脾而淫,食躑躅而死。物理之宜忌,不可測也。契丹以其骨占灼,謂之羊卜,亦有一靈耶?其皮極薄,南番以書字,吳人以畫採為燈。

羊肉

【氣味】苦、甘,大熱,無毒。詵曰:溫。

頌曰:《本經》云甘,《素問》云苦。蓋《經》以味言,《素問》以理言。羊性熱屬火,故配於苦。羊之齒、骨、五臟皆溫平,惟肉性大熱也。

時珍曰:熱病及天行病、瘧疾病後食之,必發熱致危。妊婦食之,令子多熱。白羊黑頭、黑羊白頭、獨角者,並有毒,食之生癰。《禮》曰:羊𣬹毛而毳者膻。又云:煮羊以杏仁或瓦片則易糜,以胡桃則不臊,以竹䶉則助味。中羊毒者,飲甘草湯則解。銅器煮之,男子損陽,女子絕陰。物性之異如此,不可不知。

汪機曰:反半夏、菖蒲。同蕎麵、豆醬食,發痼疾。同醋食,傷人心。

【主治】緩中,字乳余疾,及頭腦大風汗出,虛勞寒冷,補中益氣,安心止驚(《別錄》)。止痛,利產婦(思邈)。治風眩瘦病,丈夫五勞七傷,小兒驚癇(孟詵)。開胃健力(《日華》)。

白話文:

《神農本草經》列為中品。

羊的別名很多,例如:羖(也作𦍩)、羝(音dī)、羯等。李時珍說,《說文解字》記載,「羊」字的形狀像羊的頭、角、腳和尾巴。孔子說,牛和羊的字形都根據其外形來創造的。董仲舒說,「羊」字有吉祥的含義,因此在吉禮中會使用到。公羊叫羖,也叫羝;母羊叫𦍺,也叫牂(音zāng)。白色的羊叫羒,黑色的羊叫羭。毛很長的羊叫羖䍽,胡羊叫䍲羺,沒有角的羊叫𦏆,也叫䐢。去勢的羊叫羯。小羊叫羔,五個月大的羔叫羜(音qiū),六個月大的叫𦎦(音wù),七個月大的叫羍(音dá),未滿一歲的叫䍮(音zhào)。《禮記·內則》中稱羊為「柔毛」,也稱作「少牢」。《古今注》稱之為「長髯主簿」。

關於羊的記載,《名醫別錄》說:羖羊產自河西地區。陶弘景說:羊的種類有三四種。入藥以青色羖羊為最佳,其次是黑色羊。胡羊和北方無角羊只能食用,藥效不如中原地區的羊,但它們的乳和髓卻很肥美。寇宗奭說:羊的種類很多,羖羊也有褐色、黑色、白色等。毛長達一尺以上,也叫羖䍽羊,北方人用這種大羊作為羊群的領頭羊,也稱之為「羊頭」。陳藏器說:河西的羊最好,河東的羊也很好。如果把北方的羊趕到南方,它們的筋骨就會損耗,怎麼還能補益人體呢?現在南方的羊大多吃野草、毒草,所以江浙的羊味道差,而且容易生病。南方人吃了沒事,只是淮南的一些州郡可能有好的羊,可以和北方的羊相比。北方的羊到了南方一兩年,也不適應南方的飼料,何況是南方的羊呢?這是由於水土不同造成的。寇宗奭說:羖䍽羊產自陝西、河東地區,它們特別強壯,毛最長、最厚,入藥效果最佳。如果用來食用,不如北方的無角白羊好。另外,在同州、華州之間有種小羊,其食用價值在所有羊中最高。李時珍說:長江以南產的羊叫吳羊,頭和身體大小差不多,毛很短;秦晉地區產的羊叫夏羊,頭小身體大,毛很長。當地人在羊兩歲的時候剪下羊毛,做成氈子,稱為綿羊。廣南英州有一種乳羊,吃仙茅,非常肥,幾乎沒有血肉之分,吃起來非常滋補。所有的羊妊娠期都是四個月。羊的眼睛沒有神采,腸子薄而彎曲。羊屬火,所以容易繁殖,性溫熱;屬兌卦,所以外柔內剛。

羊的特性是不喜歡潮濕,喜歡乾燥。羊吃了鉤吻會長得肥,吃了仙茅會長膘,吃了仙靈脾會性慾旺盛,吃了杜鵑花則會中毒而死。羊的藥性作用和禁忌,真是難以捉摸。契丹人用羊骨占卜,稱為羊卜,大概也有一定的道理吧?羊皮很薄,南方的番族用它來寫字,吳地人則用它來製作彩繪燈籠。

羊肉

羊肉性味:苦、甘,大熱,無毒。陳藏器說:溫。寇宗奭說:《神農本草經》說羊肉甘,《素問》說羊肉苦。大概《神農本草經》從味道來說,而《素問》從藥性來講。羊性熱屬火,所以歸於苦味。羊的牙齒、骨頭、五臟都溫和平和,只有羊肉性大熱。李時珍說:患熱病、流行病、瘧疾痊癒後食用羊肉,很容易再次發熱而危及生命。孕婦食用羊肉,會使胎兒體內熱量過多。白頭黑羊、黑頭白羊、獨角羊都有毒,吃了會生癰疽。《禮記》說:羊毛長而柔軟的,肉很膻。又說:煮羊肉時,加杏仁或瓦片容易煮爛,加核桃就不會有膻味,加竹筍可以增味。如果中毒,喝甘草湯可以解毒。用銅器煮羊肉,會損傷男人的陽氣,損傷女人的陰氣。各種事物的藥性如此不同,不可不知。汪機說:羊肉反半夏、菖蒲。與蕎麥、豆醬一起吃,會加重舊病;與醋一起吃,會傷心。

羊肉的主治功效:溫中,治療乳汁不通等餘疾,以及頭風、大風汗出、虛勞寒冷等症,補中益氣,安心定驚(《名醫別錄》)。止痛,幫助產婦順利分娩(巢元方)。治療風眩、消瘦等病症,治療男人五勞七傷,小兒驚癇(孟詵)。開胃健力(《日華子本草》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