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獸部第五十卷 (2)
獸部第五十卷 (2)
1. 獸之一
(畜類二十八種)
白話文:
(家畜類共有二十八種)
2. 豕
(《本經》下品)
【釋名】豬(《本經》)、豚(同上)、豭(音加)、彘(音滯)、豶(音墳)。
時珍曰:按許氏《說文》云:豕字象毛足而後有尾形。林氏《小說》云:豕食不潔,故謂之豕。坎為豕,水畜而性趨下喜穢也。牡曰豭,曰牙;牝曰彘,曰豝(音巴),曰䝏(音婁)。牡去勢曰豶。四蹄白曰豥。豬高五尺曰䝈(音厄)。豕之子,曰豬,曰豚,曰豰(音斛)。
一子曰特,二子曰師,三子曰豵,末子曰麼。生三月曰豨,六月曰䝋。何承天纂文云:梁州曰䝕(音攝),河南曰彘,吳楚曰豨(音喜)。漁陽以大豬為豝,齊徐以小豬為䝒(音鋤)。
頌曰:按:揚雄《方言》曰:燕朝鮮之間謂豬為豭,關東西謂之彘,或曰豕,南楚曰豨,吳揚之間曰豬子,其實一種也。《禮記》謂之剛鬣,崔豹《古今注》謂之參軍。
【集解】頌曰:凡豬骨細,少筋多膏,大者有重百餘斤。食物至寡,故人畜養之,甚易生息。時珍曰;豬天下畜之,而各有不同。生青兗徐淮者耳大,生燕冀者皮厚,生梁雍者足短,生遼東者頭白,生豫州者咮短,生江南者耳小(謂之江豬),生嶺南者白而極肥。豬孕四月而生,在畜屬水,在卦屬坎,在禽應室星。
豭豬肉
【氣味】酸,冷,無毒。凡豬肉:苦,微寒,有小毒。
江豬肉:酸,平,有小毒。豚肉:辛,平,有小毒。
《別錄》曰:豭豬肉治狂病。凡豬肉能閉血脈,弱筋骨,虛人肌,不可久食,病人金瘡者尤甚。
思邈曰:凡豬肉久食,令人少子精,發宿病。豚肉久食,令人遍體筋肉碎痛乏氣。鼎曰:江豬多食,令人體重;作脯,少有腥氣。
詵曰:久食殺藥,動風發疾。傷寒瘧痢痰痼痔漏諸疾,食之必再發。
時珍曰:北豬味薄,煮之汁清;南豬味厚,煮之汁濃,毒尤甚。入藥用純黑豭豬。凡白豬、花豬、豥豬、牝豬、病豬;黃膘豬、米豬,並不可食。黃膘煮之汁黃,米豬肉中有米。《說文》「豕食於星下則生息米」,《周禮》「豕盲視而交睫者星」,皆指此也。反烏梅、桔梗、黃連、胡黃連(犯之令人瀉利)及蒼耳(令人動風)。
合生姜食,生面䵟發風;合蕎麥食,落毛髮,患風病;合葵菜食,少氣;合百花菜、吳茱萸食,發痔疾;合胡荽食,爛人臍;合牛肉食,生蟲;合羊肝、雞子、鯽魚、豆黃食,滯氣;合龜、鱉肉食,傷人。凡煮豬肉,得皂莢子、桑白皮、高良薑、黃蠟,不發風氣;得舊籬篾,易熟也。
【主治】療狂病久不愈(《別錄》)。壓丹石,解熱毒,宜肥熱人食之(《拾遺》)。
補腎氣虛竭(《千金》)。療水銀風,並中土坑惡氣(《日華》)。
【發明】時珍曰:按錢乙治小兒疳病麝香丸,以豬膽和丸,豬肝湯服。疳渴者,以豬肉湯或燖豬湯服。其意蓋以豬屬水而氣寒,能去火熱耶。
白話文:
豬
《本經》將豬列為下品藥材。
豬的別名很多,例如豬、豚、豭(音jiā)、彘(音zhì)、豶(音fén)。
李時珍註解說,《說文解字》記載「豕」字的形狀像是有毛、有腳,尾巴向後。林洪的《小說》說豬食不潔,所以叫它「豕」。坎卦代表豬,豬是水生動物,其習性趨於低下,喜歡污穢的地方。雄豬叫豭,也叫牙豬;母豬叫彘,也叫豝(音bā)、䝏(音lóu)。閹割過的雄豬叫豶。四蹄白色的豬叫豥。身高五尺的豬叫䝈(音è)。豬的幼崽叫豬、豚、豰(音hú)。
一頭豬只生一隻崽的叫特,生兩隻的叫師,生三隻的叫豵,最後一隻生的叫麼。出生三個月叫豨,六個月叫䝋。何承天引述的文獻記載,梁州稱豬為䝕(音shè),河南稱豬為彘,吳楚地區稱豬為豨(音xǐ)。漁陽地區把大豬叫豝,齊徐地區把小豬叫䝒(音chú)。
頌氏註解說,揚雄的《方言》記載,燕國和朝鮮地區稱豬為豭,關中和西域稱豬為彘,也有人稱之為豕,南楚地區稱豬為豨,吳地和揚州地區稱豬為豬子,其實都是同種動物。《禮記》中稱豬為剛鬣,崔豹的《古今注》稱豬為參軍。
關於豬的綜合解說:豬的骨頭細,筋少而肥膏多,大的豬可以重達一百多斤。豬的食量很少,所以人們很容易飼養繁殖。李時珍說,天下各地養的豬各有不同。青州、兗州、徐州、淮州的豬耳朵大;燕國、冀州的豬皮厚;梁州、雍州的豬腿短;遼東的豬頭部是白色的;豫州的豬嘴巴短;江南的豬耳朵小(稱為江豬);嶺南的豬毛色發白,而且非常肥胖。豬的孕期為四個月。在五行屬水,在八卦屬坎,在星宿屬室宿。
豭豬肉:
豭豬肉的氣味是酸、寒,無毒。豬肉一般是苦、微寒,有小毒。江豬肉是酸、平,有小毒。豚肉是辛、平,有小毒。
《名醫別錄》記載:豭豬肉可以治療狂病。所有豬肉都能閉塞血脈,使筋骨虛弱,損傷人的肌膚,不可以久食,尤其對患有金瘡(刀傷)的人更甚。
巢元方說:久食豬肉,會使人少子弱精,加重宿疾。久食豚肉,會使人全身肌肉疼痛,氣力衰竭。陳藏器說:江豬肉多吃會使人身體沉重,做成肉脯後,則略帶腥味。
張元素說:久食豬肉會損傷藥力,引起風疾。患有傷寒、瘧疾、痢疾、痰飲、痼疾、痔漏等疾病的人,吃了豬肉會使病情加重。
李時珍說:北方豬肉味道清淡,煮熟後湯汁清澈;南方豬肉味道濃郁,煮熟後湯汁濃稠,毒性也更強。入藥時要用純黑色的豭豬。白色的豬、花色的豬、四蹄白的豬、母豬、病豬、黃膘豬、米豬都不能食用。黃膘豬煮熟後湯汁呈黃色,米豬肉中含有米粒。《說文解字》中「豕食於星下則生息米」,《周禮》中「豕盲視而交睫者星」,都是指這種米豬。豬肉忌諱與烏梅、桔梗、黃連、胡黃連(一起食用會導致腹瀉)以及蒼耳(會引起風疾)同食。
豬肉與生薑一起吃會使人頭髮脫落,並誘發風疾;與蕎麥一起吃會脫髮,加重風疾;與葵菜一起吃會氣虛;與百花菜、吳茱萸一起吃會誘發痔瘡;與胡荽一起吃會腐爛肚臍;與牛肉一起吃會生蟲;與羊肝、雞蛋、鯽魚、豆黃一起吃會導致氣滯;與龜肉、鱉肉一起吃會傷身。煮豬肉時,加入皂莢子、桑白皮、高良薑、黃蠟,可以預防風疾;加入舊籬笆的竹篾,則更容易煮熟。
主治:
治療久治不愈的狂病(《名醫別錄》)。壓制丹毒,解熱毒,適合肥胖、燥熱體質的人食用(《食療本草》)。
補益腎氣虛竭(《千金方》)。治療水銀中毒引起的風疾,以及因接觸地下坑洞的污濁之氣而引起的疾病(《日華子本草》)。
發明:
李時珍說:錢乙治療小兒疳積的麝香丸,是用豬膽汁和藥丸,並用豬肝湯送服。對於口渴的疳積患者,則用豬肉湯或煮爛的豬肉湯服用。這是因為豬屬水,性寒,可以清熱解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