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鱗部第四十四卷 (28)
鱗部第四十四卷 (28)
1. 烏賊魚
(《本經》中品)
【釋名】烏鰂(《素問》)、墨魚(《綱目》)、纜魚(《日華》),乾者名鯗(《日華》),骨名海螵蛸。
頌曰:陶隱居言此是𪇰烏所化。今其口腳具存,猶頗相似。腹中有墨可用,故名烏鰂。能吸波噀墨,令水溷黑,自衛以防人害。又《南越志》云:其性嗜烏,每自浮水上,飛烏見之,以為死而啄之,乃卷取入水而食之,因名烏賊,言為烏之賊害也。
時珍曰:案:羅願《爾雅翼》云:九月寒烏入水,化為此魚。有文墨可為法則,故名烏鰂。鰂者,則也。骨名海螵蛸,象形也。
大明曰:魚有兩須,遇風波即以須下碇,或黏石如纜,故名纜魚。
瑞曰:鹽乾者名明鯗,淡乾者名脯鯗。
【集解】《別錄》曰:烏賊魚生東海池澤。取無時。
頌曰:近海州郡皆有之。形若革囊,口在腹下,八足聚生於口旁。其背上只有一骨,厚三、四分,狀如小舟,形輕虛而白。又有兩須如帶,甚長。腹中血及膽正如墨,可以書字。但逾年則跡滅,惟存空紙爾。世言烏賊懷墨而知禮,故俗謂是海若白事小吏也。
時珍曰:烏鰂無鱗有須,黑皮白肉,大者如蒲扇。炸熟以薑、醋食之,脆美。背骨名海螵蛸,形似樗蒲子而長,兩頭尖,色白,脆如通草,重重有紋,以指甲可刮為末,人亦鏤之為鈿飾。又《相感志》云:烏鰂過小滿則形小也。
藏器曰:海人云:昔秦王東遊,棄算袋於海,化為此魚。故形猶似之,墨尚在腹也。
禹錫曰:陶弘景及《蜀本圖經》皆言是𪇰烏所化。
𪇰乃水鳥,似鶂短項,腹翅紫白,背上綠色。唐·蘇恭乃言無𪇰烏,誤矣。
肉,
【氣味】酸,平,無毒。
瑞曰:味珍美。動風氣。
【主治】益氣強志(《別錄》)。益人,通月經(大明)。
骨(一名海螵蛸)
【修治】弘景曰:炙黃用。
斆曰:凡使勿用沙魚骨,其形真似。但以上文順者是真,橫者是假。以血滷作水浸,並煮一伏時漉出。掘一坑燒紅,入魚骨在內,經宿取出入藥,其效加倍也。
【氣味】咸,微溫,無毒。
普曰:冷。
權曰:有小毒。
之才曰:惡白芨、白蘞、附子。能淡鹽,伏硇,縮銀。
【主治】女子赤白漏下,經汁血閉,陰蝕腫痛,寒熱症瘕,無子(《本經》)。驚氣入腹,腹痛環臍,丈夫陰中寒腫,令人有子,又止瘡多膿汁不燥(《別錄》)。療血崩,殺蟲(《日華》)。炙研飲服,治婦人血瘕,大人小兒下痢,殺小蟲(藏器。又曰:投骨於井,水蟲皆死)。
治眼中熱淚,及一切浮翳,研末和蜜點之。久服益精(孟詵。恭曰:亦治牛馬障翳)。主女子血枯病,傷肝唾血下血,治瘧消癭。研末,敷小兒疳瘡,痘瘡臭爛,丈夫陰瘡,湯火傷,跌傷出血。燒存性,酒服,治婦人小戶嫁痛。同雞子黃,塗小兒重舌鵝口。同蒲黃末,敷舌腫,血出如泉。
白話文:
烏賊魚
烏賊魚,古稱烏鰂、墨魚、纜魚,曬乾後稱為鯗,其骨骼則稱為海螵蛸。相傳烏賊是由一種名為𪇰烏的水鳥變化而來,因其體內有墨汁,能噴射自保,故名烏賊,也因其會捕食水鳥而得名。 九月寒時,烏鴉入水,亦會化為烏賊。烏賊有兩根須,遇到風浪時會用須固定於岩石,如同纜繩,故名纜魚。鹽漬曬乾者稱明鯗,淡水曬乾者稱脯鯗。
烏賊魚產於東海沿海,全年皆可捕獲。外形像革製的囊,嘴位於腹部下方,八隻腳環繞嘴部生長。背部有一塊骨骼,厚約三、四分,形狀像小船,輕薄而白色。另有兩根長長的須,像帶子一樣。腹中血液和膽汁呈墨黑色,可用來寫字,但一年後字跡就會消失。民間傳說烏賊懷有墨汁,懂禮數,所以被稱為海中官吏。
烏賊無鱗,有須,黑皮白肉,大的像蒲扇。油炸後佐以薑醋食用,味道鮮美脆嫩。其背骨(海螵蛸)形似樗蒲子,細長,兩頭尖,色白,質地脆如通草,表面有層層紋理,可用指甲刮成粉末,也可雕刻成裝飾品。烏賊在小滿節氣後體型會變小。另有傳說秦始皇東遊時,遺棄算盤袋於海中,化為烏賊,故其形似算盤袋,腹中仍有墨汁。雖有說法稱烏賊為𪇰烏所化,但𪇰烏並不存在。
烏賊魚肉味酸,性平,無毒,味道鮮美,但易動風。具有益氣強志、滋補身體、通經的功效。
海螵蛸(烏賊魚骨)味鹹,微溫,無毒(也有說法認為性冷或微毒),忌與白芨、白蘞、附子同用。能淡化食鹽,抑制硇砂,使銀器收縮。具有治療婦女赤白帶下、經血不通、陰部潰瘍腫痛、寒熱症瘕、不孕、腹痛、男性陰部寒腫、促進生育、止瘡瘍膿漏等功效。也能治療血崩,殺蟲。炙烤研磨後服用,可治療婦女血瘀、大人小孩痢疾、驅除寄生蟲。將其投入井中,可殺死井中的蟲子。研磨後與蜂蜜混合,點於眼部,可治療眼熱流淚、眼翳等症狀,久服可益精。也可治療婦女血枯病、肝損傷吐血、下血、瘧疾、甲狀腺腫大。研磨成粉末,敷於小兒疳瘡、痘瘡潰爛、男性生殖器瘡瘍、燙傷、跌打損傷出血處。燒成灰,酒服,可治療婦女產後陰道疼痛。與雞蛋黃混合,可塗抹治療小兒舌繫帶過短、鵝口瘡。與蒲黃混合,敷於舌頭腫脹、出血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