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鱗部第四十四卷 (1)
鱗部第四十四卷 (1)
1. 鱗部第四十四卷
2. 鱗之三
(魚類三十一種)
白話文:
(魚類共有三十一種)
3. 鯉魚
(《本經》上品)
【釋名】時珍曰:鯉鱗有十字紋理,故名鯉。雖困死,鱗不反白。
頌曰:崔豹云:兗州人呼赤鯉為玄駒,白鯉為黃驥,黃鯉為黃騅。
【集解】《別錄》曰:生九江池澤。取無時。
頌曰:處處有之。其脊中鱗一道,從頭至尾,無大小,皆三十六鱗,每鱗有小黑點。諸魚惟此最佳,故為食品上味。
弘景曰:鯉為諸魚之長,形既可愛,又能神變,乃至飛越江湖,所以仙人琴高乘之也。山上水中有此,不可食。
肉,
【氣味】甘,平,無毒。《日華》曰:涼,有小毒。
宗奭曰:鯉,至陰之物,其鱗故三十六。陰極則陽復,故《素問》言魚熱中。王叔和言熱則生風,食之多能發風熱。《日華》言涼,非也。風家食之,貽禍無窮。
時珍曰:按:丹溪朱氏言:諸魚在水,無一息之停,皆能動風動火,不獨鯉也。
詵曰:鯉脊上兩筋及黑血有毒,溪澗中者毒在腦,俱不可食。凡炙鯉魚不可使煙入目,損目光,三日內必驗也。天行病後、下痢及宿症,俱不可食。服天門冬、硃砂人不可食。不可合犬肉及葵菜食。
【主治】煮食,治咳逆上氣,黃疸,止渴。生者,治水腫腳滿,下氣(《別錄》)。治懷妊身腫,及胎氣不安(《日華》)。煮食,下水氣,利小便(時珍)。作鱠,溫補,去冷氣,痃癖氣塊,橫關伏梁,結在心腹(藏器)。治上氣,咳嗽喘促(《心鏡》)。燒末,能發汗,定氣喘咳嗽,下乳汁,消腫。
米飲調服,治大人小兒暴痢。用童便浸煨,止反胃及惡風入腹(時珍)。
【發明】時珍曰:鯉乃陰中之陽,其功長於利小便。故能消腫脹黃疸,腳氣喘嗽,濕熱之病。作鱠則性溫,故能去痃結冷氣之病。燒之則從火化,故能發散風寒,平肺通乳,解腸胃及腫毒之邪。按:劉河間云:鯉之治水,鶩之利水,所謂因其氣相感也。
【附方】舊五,新九。
水腫:《範汪》:用大鯉魚一頭,醋三升,煮乾食。一日一作。《外臺》:用大鯉一尾,赤小豆一升,水二斗,煮食飲汁,一頓服盡,當下痢盡即瘥。
妊娠水腫:方同上。水腫脹滿:赤尾鯉魚(一斤)破開,不見水及鹽,以生礬五錢研末,入腹內,火紙包裹,外以黃土泥包,放灶內煨熟取出,去紙、泥,送粥。食頭者上消,食身、尾者下消,一日用盡。屢試經驗。(楊拱《醫方摘要》)妊娠感寒:用鯉魚一頭燒末,酒服方寸匕,令汗出。
(《子母秘錄》)胎氣不長:用鯉魚肉同鹽、棗煮汁,飲之。(《集驗》)胎動不安及婦人數傷胎,下血不止:鯉魚一斤(治淨),阿膠(炒)一兩,糯米二合,水二升,入蔥、薑、橘皮、鹽各少許,煮臛食。五七日效。(《聖惠方》)乳汁不通:用鯉魚一頭燒末。每服一錢,酒調下。
白話文:
鯉魚
李時珍說:鯉魚鱗片上有十字紋理,所以稱為鯉魚。即使死了很久,鱗片也不會翻白。
崔豹說:兗州人稱紅鯉魚為玄駒,白鯉魚為黃驥,黃鯉魚為黃騅。(玄駒、黃驥、黃騅皆為馬名)
《名醫別錄》說:鯉魚產於九江的池澤中,隨時都可以捕捉。
各地都有鯉魚。牠脊椎上的鱗片排成一行,從頭到尾,大小一致,共有三十六片,每片鱗片上都有一個小黑點。各種魚類中,鯉魚最好,是上等的食材。
陶弘景說:鯉魚是魚類中的佼佼者,形狀可愛,而且具有神奇變化,甚至能飛越江湖,因此仙人琴高才能乘其飛行。山間溪流中的鯉魚不可食用。
鯉魚肉
鯉魚味甘,性平,無毒。《日華子本草》說:鯉魚性涼,有小毒。
寇宗奭說:鯉魚是至陰之物,鱗片數目為三十六。陰極則陽生,所以《素問》說魚性溫熱。《素問》說魚性熱,吃多了會生風,會導致風熱病。《日華子本草》說鯉魚性涼,是錯誤的。風症患者食用鯉魚,後患無窮。
李時珍說:朱丹溪說:所有在水中的魚類,沒有一刻停止活動,都能夠動風動火,不只是鯉魚。
甄權說:鯉魚脊背上的兩條筋和黑血有毒,溪澗中的鯉魚毒在腦部,這些部位都不可食用。炙烤鯉魚時,不可讓煙燻入眼睛,會損傷視力,三日內就會驗證。患有流行性疾病後、下痢或宿疾期間,都不可食用鯉魚。服用天門冬、硃砂的人也不可食用鯉魚。不可與犬肉和葵菜一起食用。
鯉魚可以煮食,治療咳嗽逆氣、黃疸,止渴。生鯉魚可以治療水腫腳腫,通氣。《名醫別錄》記載,鯉魚可以治療懷孕期間身體水腫及胎氣不安。《日華子本草》記載。煮食鯉魚可以利尿,去除水腫。《本草綱目》記載,鯉魚做成魚膾,性溫,可以溫補,去除寒氣,治療痃癖(腹部腫塊)、氣塊、橫關、伏梁等症狀,這些病症都積聚在心腹部。《醫學心鏡》記載,鯉魚可以治療咳嗽、氣喘。將鯉魚燒成灰末,可以發汗,治療氣喘、咳嗽,催乳,消腫。
用米湯調服鯉魚,可以治療成人和兒童的暴瀉。用童尿浸泡後煨熟,可以止反胃和惡風入腹。李時珍記載。
鯉魚是陰中之陽,它的功效在於利尿,所以能治療水腫、黃疸、腳氣、咳嗽、濕熱等病症。做成魚膾則性溫,所以能治療痃癖、積聚、寒氣等病症。燒烤鯉魚則屬火性,所以能發散風寒,平喘通乳,治療腸胃及腫毒等邪氣。劉河間說:鯉魚治療水腫,像鶩(野鴨)一樣利水,這是因為它們的氣息相感應的緣故。
附方(略,原文已列出五個舊方和九個新方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