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鱗部第四十三卷 (30)
鱗部第四十三卷 (30)
1. 諸蛇
皮數解蛻(《變化論》云:龍易骨,蛇易皮)。性曉方藥(出《稽聖賦》。又《異苑》云:田父見蛇被傷,一蛇銜草敷之,遂去。其人採草治瘡,名曰蛇銜)。蛇交蛇,則雄入雌腹;(交巳即退出也。段成式云:人見蛇交,三年死。李鵬飛雲:人見蛇交,主有喜);蛇交雉,則生蜃及蟂(詳見蛟龍。
魯至剛云:蛇交雉生卵,遇雷入土,久則成蛟。不入土,但為雉耳。《述異記》云:江淮中有獸名能,乃蛇精所化也。冬則為雉,春復為蛇)。蛇以龜、鱉為雌(《埤雅》云:大腰純雌,以蛇為雄。蛇求於龜鱉,則生龜鱉。蛇求於雉、則生蜃蛟。物異而感同也)。又與鱧、鱔通氣(見本條)。
入水,交石斑魚(見本條)。入山,與孔雀匹(《禽經》云:鵲見蛇則噪而奔,孔見蛇則喜而躍)。竹化蛇,蛇化雉(《異苑》云:大元中,汝南人伐木,見一竹,中央已成蛇形,而枝葉如故。又桐廬民伐竹,見蛇化雉,頭項已就,身猶蛇也。乃知竹化蛇,蛇化雉)。蚿憐蛇,蛇憐風(出《莊子》)。
水蛇化鱔(名蛇鱔,有毒)。螣蛇化龍(神蛇能乘雲霧,而飛遊千里)。螣蛇聽孕。(出《變化論》。又《抱朴子》云:螣蛇不交),蟒蛇目圓(出《述異記》。大蛇曰蟒)。巴蛇吞象(《山海經》云:巴蛇食象,三年而出其骨)。蚺蛇吞鹿(詳本條),玄蛇吞麈(大鹿也。
出《山海經》)。活褥蛇,能捕鼠(《唐書》云:貞觀中,波斯國獻之。狀同鼠,色正青,能捕鼠)。食蛇鼠,能捕蛇(《唐書》云:罽賓國有食蛇鼠,尖喙赤尾,能食蛇。被蛇螫者,以鼠嗅而尿之,立愈)。蛇吞鼠,而有齧蛇之鼠狼;(寇曰:嘗見一烏蛇,長丈餘。有鼠狼齧蛇頭,曳之而去,亦相畏伏耳)。
蛇吞蛙,而有制蛇之田父(《洽聞記》云:蛤蟆大者名田父,見蛇則銜其尾。良久蛇死,尾後數寸,皮不損而肉已盡矣)。蛇令豹止,而有食蛇之貘(《淮南子》云:蛇令豹止,物相制也,貘乃白豹,食蛇及鐵)。龜蛇同氣,而有呷蛇之龜(見攝龜)。玄龜食蟒,(王起云:以小制大,禽之制在氣也),蝍蛆甘帶(出《莊子》。
蝍蛆,蜈蚣也。帶,蛇也。陸佃云:蜈蚣見大蛇,能以氣禁之,啖其腦、眼。蟾蜍食蝍蛆,蝍蛆食蛇,蛇食蟾蜍,物畏其天也。《墨客揮犀》云:蜈蚣逐蛇,蛇即張口,乃入其腹食之)。鴆步則蛇出,鵙鳴則蛇結(出《禽經》。鴆鳥能禹步禁咒,使大石自轉,取蛇食之,蛇入口即糜也。
鸛亦然。鵙,伯勞也)。鸛、鶴、鷹、鶻、鶖,皆鳥之食蛇者也(蛇鷹、蛇鶻。余見本條);虎、猴、麂、麝、牛,皆獸之食蛇者也(玃猴食蛇。牛食蛇,則獨肝有毒)。蛇所食之蟲,則蛙、鼠、燕、雀、蝙蝠、鳥雛。所食之草,則芹、茄、石南、茱萸、蛇粟(噇子也)。
白話文:
蛇會蛻皮(《變化論》說:龍會換骨,蛇會換皮)。蛇懂得藥理(出自《稽聖賦》。《異苑》也說:有個農夫看到蛇受傷,另一條蛇銜著草幫牠敷傷口,然後就走了。那農夫採了那種草來治療瘡,就叫它蛇銜草)。蛇交配時,公蛇會鑽入母蛇腹中(交配完就出來。段成式說:人看到蛇交配,三年內會死。李鵬飛說:人看到蛇交配,反而會有喜事)。蛇和雉雞交配,會生出蜃和蟂(詳見蛟龍)。
魯至剛說:蛇和雉雞交配產卵,遇到雷聲就會鑽入土裡,久了會變成蛟龍。如果沒有入土,就只是雉雞而已。《述異記》說:江淮一帶有種叫「能」的野獸,是蛇精變成的。冬天變成雉雞,春天又變回蛇。蛇以烏龜、鱉為雌性伴侶(《埤雅》說:大腰的烏龜是純雌性,以蛇為雄性。蛇和烏龜、鱉交配,會生出烏龜、鱉。蛇和雉雞交配,會生出蜃和蛟龍。物種不同,但感應是相同的)。蛇也和鱧魚、鱔魚有氣息相通(見本條)。
蛇入水會和石斑魚交配(見本條)。入山會和孔雀相配(《禽經》說:喜鵲看到蛇會叫著逃走,孔雀看到蛇會高興地跳躍)。竹子會變成蛇,蛇會變成雉雞(《異苑》說:大元年間,汝南有人砍樹,看到一根竹子中間已經變成蛇的形狀,但枝葉還像原來一樣。桐廬也有人砍竹子,看到蛇變成雉雞,頭頸已經變成雉雞,身體還是蛇的樣子。由此可知竹子會變成蛇,蛇會變成雉雞)。蜈蚣憐憫蛇,蛇憐憫風(出自《莊子》)。
水蛇會變成鱔魚(叫蛇鱔,有毒)。螣蛇會變成龍(神蛇能乘著雲霧,飛行千里)。螣蛇能感應到懷孕(出自《變化論》。《抱朴子》說:螣蛇不會交配)。蟒蛇眼睛是圓的(出自《述異記》。大蛇叫蟒)。巴蛇能吞下大象(《山海經》說:巴蛇吃象,三年才把骨頭吐出來)。蚺蛇能吞下鹿(詳本條),玄蛇能吞下麈(大鹿,出自《山海經》)。活褥蛇,能抓老鼠(《唐書》說:貞觀年間,波斯國進貢這種蛇。外形像老鼠,顏色是青色,能抓老鼠)。食蛇鼠,能抓蛇(《唐書》說:罽賓國有食蛇鼠,尖嘴紅尾巴,能吃蛇。被蛇咬傷的人,用鼠讓它聞一聞再尿在傷口,馬上就會好)。蛇吞老鼠,但有會咬蛇的老鼠狼(寇說:曾經看過一條一丈多長的烏蛇,被老鼠狼咬住蛇頭,拖著走了,可見牠們也是互相畏懼的)。
蛇吞青蛙,但有能制服蛇的田父(《洽聞記》說:大蛤蟆叫田父,看到蛇就會咬住蛇尾巴。過了一會兒蛇就死了,蛇尾巴後面幾寸,皮沒損傷,肉卻都沒了)。蛇讓豹子不敢動,但有吃蛇的貘(《淮南子》說:蛇讓豹子不敢動,是物種間的互相制衡。貘是白豹,吃蛇也吃鐵)。烏龜和蛇氣息相同,但有吃蛇的烏龜(見攝龜)。玄龜吃蟒蛇(王起說:以小制大,禽類的制衡是在於氣息)。蜈蚣喜歡吃蛇(出自《莊子》。蜈蚣,就是蝍蛆。帶,就是蛇。陸佃說:蜈蚣看到大蛇,能用氣息控制住牠,吃牠的腦和眼睛。蟾蜍吃蜈蚣,蜈蚣吃蛇,蛇吃蟾蜍,這就是物種之間相互畏懼的關係。《墨客揮犀》說:蜈蚣追趕蛇,蛇就會張開嘴,讓蜈蚣鑽進腹中吃牠)。鴆鳥走過的地方,蛇就會跑出來,伯勞鳥叫的時候,蛇就會盤結起來(出自《禽經》。鴆鳥能用禹步禁咒,使大石頭自己轉動,取蛇來吃,蛇入口就爛了。鸛鳥也是這樣。鵙,就是伯勞鳥)。
鸛、鶴、鷹、隼、鶖,都是鳥類中吃蛇的(蛇鷹、蛇隼。我另外在別處有看到)。老虎、猴子、麂、麝、牛,都是獸類中吃蛇的(玃猴吃蛇。牛吃蛇,只有肝臟有毒)。蛇吃的蟲,包括青蛙、老鼠、燕子、麻雀、蝙蝠、幼鳥。吃的草,包括芹菜、茄子、石南、茱萸、蛇粟(就是噇子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