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虫部第四十二卷 (15)

回本書目錄

虫部第四十二卷 (15)

1. 蚯蚓

(《本經》下品)

【釋名】螼螾(音頃引)、朐䏰(音蠢閏)、堅蠶(音遣忝)、䖤蟺(音阮善)、曲蟺、土蟺(《綱目》)、土龍(《別錄》)、地龍子(《藥性》)、寒䘆、寒蚓、附蚓(《吳普》)、歌女。

時珍曰:蚓之行也,引而後申,其塿如丘,故名蚯吲。

《爾雅》謂之螼螾,巴人謂之朐䏰,皆方音之轉也。䖤蟺、曲蟺,象其狀也。《東方虯賦》云:乍逶迤而鱔曲,或宛轉而蛇行。任性行止,物擊便曲,是矣。術家言蚓可興云,又知陰晴,故有土龍、龍子之名。其鳴長吟,故曰歌女。

大明曰:路上踏殺者,名千人踏,入藥更良。

【集解】

《別錄》曰:白頸蚯蚓,生平土。三月取,曝乾。

弘景曰:入藥用白頸,是其老者。取得去土鹽之,日曝須臾成水,道術多用。其屎呼為蚓塿(亦曰六一泥),以其食細泥。無沙石,入合丹泥釜用。

時珍曰:今處處平澤膏壤地中有之。孟夏始出,仲冬蟄結。雨則先出,晴則夜鳴。或云結時能化為百合也。與蛗螽同穴為雌雄。故郭璞贊云:蚯蚓土精,無心之蟲。交不以分,淫於蛗螽。是矣。今小兒陰腫,多以為此物所吹。《經驗方》云:蚯蚓咬人,形如大風,眉須皆落,惟以石灰水浸之良。

昔浙江將軍張韶病此,每夕蚯蚓鳴於體中。有僧教以鹽湯浸之,數遍遂瘥。

宗奭曰:此物有毒。崇寧末年,隴州兵士暑月跣足,為蚯蚓所中,遂不救。後數日,又有人被其毒。或教以鹽湯浸之,並飲一杯,乃愈也。

【修治】

弘景曰:若服干蚓,須熬作屑。

斆曰:凡收得,用糯米泔浸一夜,漉出,以無灰酒浸一日,焙乾切。每一兩,以蜀椒、糯米各二錢半同熬,至米熟,揀出用。

時珍曰:入藥有為末,或化水,或燒灰者,各隨方法。

白頸蚯蚓

【氣味】咸,寒,無毒。

權曰:有小毒。

之才曰:畏蔥、鹽。

【主治】蛇瘕,去三蟲伏屍,鬼疰蠱毒,殺長蟲(《本經》)。化為水,療傷寒,伏熱狂謬,大腹黃疸(《別錄》)。溫病,大熱狂言,飲汁皆瘥。炒作屑,去蛔蟲。去泥,鹽化為水,主天行諸熱,小兒熱病癲癇,塗丹毒,敷漆瘡(藏器)。蔥化為汁,療耳聾(蘇恭)。治中風、癇疾、喉痹(《日華》)。

解射罔毒(《蜀本》)。乾者炒為末,主蛇傷毒(《藥性》)。治腳風(蘇頌)。主傷寒瘧疾,大熱狂煩,及大人、小兒小便不通。急慢驚風、歷節風痛,腎臟風注,頭風齒痛,風熱赤眼,木舌喉痹,鼻息聤耳,禿瘡瘰癧,卵腫脫肛,解蜘蛛毒,療蚰蜒入耳(時珍)。

【發明】

弘景曰:干蚓熬作屑,去蛔蟲甚有效。

宗奭曰:腎臟風下注病,不可闕也。

頌曰:腳風藥必須此物為使,然亦有毒。有人因腳病藥中用此,果得奇效,病愈服之不輟,至二十餘日,覺躁憒,但欲飲水不已,遂致委頓。大抵攻病用毒藥,中病即當止也。

白話文:

蚯蚓

蚯蚓有很多別名,例如螼螾、朐䏰、堅蠶、䖤蟺、曲蟺、土蟺、土龍、地龍子、寒䘆、寒蚓、附蚓、歌女等。 因為蚯蚓行走時,身體先伸長再往前,身體彎曲像小山丘一樣,所以叫做蚯蚓。 《爾雅》記載的螼螾,巴地人稱呼的朐䏰,都是不同地區的方言轉變。䖤蟺、曲蟺則是用來形容蚯蚓的形狀。《東方虯賦》中形容蚯蚓蜿蜒曲折的樣子。 古人認為蚯蚓可以預測天氣,所以有土龍、龍子的稱呼;而蚯蚓鳴叫聲如同長吟,故稱歌女。 人們踩死的蚯蚓稱為「千人踏」,入藥效果更好。

《別錄》記載,藥用蚯蚓為白頸蚯蚓,生長在濕潤的泥土中,三月採收曬乾。 李時珍說,蚯蚓遍佈各地肥沃的土地,夏天開始出現,冬天則潛伏。下雨時會先出來,晴天晚上則會鳴叫。 有人說蚯蚓冬天會化成百合,也有人說蚯蚓和蛗螽同穴,雌雄相伴。 古籍記載,小兒陰部腫脹,多半是蚯蚓所致。 也有人說被蚯蚓咬到,會像得了大風一樣,眉毛鬍鬚都會掉落,用石灰水浸泡可以治療。 曾有將軍因病,晚上體內總有蚯蚓鳴叫的聲音,用鹽湯浸泡後才痊癒。 蚯蚓本身帶有毒性,有人因為赤腳走在路上被蚯蚓咬傷,導致嚴重後果,用鹽湯浸泡及飲用才能治癒。

服用乾蚯蚓需要先熬成粉末。 收穫蚯蚓後,可用糯米水浸泡一夜,瀝乾後再用無灰酒浸泡一天,曬乾切片。 每兩蚯蚓需與蜀椒、糯米各二錢半一起熬煮,直到米熟後再使用。 入藥時,可以磨成粉末,或者化成水,或燒成灰,用法依處方而定。

白頸蚯蚓味鹹性寒,無毒(也有說法認為略帶毒性)。 它害怕蔥和鹽。

白頸蚯蚓可以治療蛇傷、驅除寄生蟲、鬼魅蠱毒、殺死長蟲,以及治療各種熱症、黃疸、小兒熱病、癲癇、丹毒、漆瘡、耳聾、中風、癇疾、喉痹、腳風、瘧疾、小便不通、驚風、風濕痛、腎臟風寒、頭痛牙痛、風熱眼疾、舌頭腫脹、喉嚨阻塞、鼻塞流涕、耳聾、禿瘡、淋巴結腫大、卵腫、脫肛、蜘蛛咬傷、蚰蜒入耳等。

乾蚯蚓熬成粉末,可以有效去除蛔蟲。 腎臟風寒下注的疾病,必須使用蚯蚓。 治療腳風,需要使用蚯蚓,但它也有毒性。 曾經有人因為腳病服用蚯蚓藥物,雖然治癒了疾病,但長期服用後卻出現了不良反應,因此用藥需謹慎,見效就應停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