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虫部第四十二卷 (10)
虫部第四十二卷 (10)
1. 蜈蚣
(《本經》下品)
【釋名】蒺藜(《爾雅》)、蝍蛆(《爾雅》)、天龍。
弘景曰:《莊子》:蝍蛆甘帶。《淮南子》云:螣蛇遊霧而殆於蝍蛆。蝍蛆,蜈蚣也,性能制蛇。見大蛇,便緣上啖其腦。
恭曰:山東人呼蜘蛛一名蝍蛆,亦能制蛇,而蜘蛛條無制蛇之說。《莊子》、《淮南》並謂蜈蚣也。
頌曰:按:《爾雅》:蒺藜,蝍蛆也。郭注云:似蝗而大腹長角,能食蛇腦。乃別似一物。
時珍曰:按:張揖《廣雅》及《淮南子注》,皆謂蝍蛆為蜈蚣,與郭說異。許慎以蝍蛆為蟋蟀,能制蛇。又以蝍蛆為馬蚿,因馬蚿有蛆蟝之名,並誤矣。
【集解】《別錄》曰:蜈蚣生大吳川穀及江南。頭、足赤者良。
弘景曰:今赤足者,多出京口、長山、高麗山、茅山,於腐爛積草處得之,勿令傷,曝乾。黃足者甚多而不堪用,人以火炙令赤當之,非真也。蜈蚣齧人,以桑汁、白鹽塗之即愈。《蜀圖》曰:生山南川穀,及出安、襄、鄧、隨、唐等州土石間,人家屋壁中亦有。形似馬陸,身扁而長。黑頭赤足者良。七八月採之。
宗奭曰:蜈蚣背光,黑綠色,足赤腹黃。有被毒者,以烏雞屎,或大蒜塗之,效。性畏蛞蝓,不敢過所行之路,觸其身即死,故蛞蝓能治蜈蚣毒。
時珍曰:蜈蚣西南處處有之。春出冬蟄,節節有足,雙須歧尾。性畏蜘蛛,以溺射之,即斷爛也。南方有極大者,而本草失載。按:段成式《酉陽雜俎》云:綏定縣蜈蚣,大者能以氣吸蛇及蜴蜥,相去三四尺,骨肉自消。沈懷遠《南越志》云:南方晉安有山出蜈蚣。大者長丈餘,能啖牛。
俚人然炬遂得,以皮鞔鼓,肉曝為脯,美於牛肉。葛洪《遐觀賦》云:南方蜈蚣大者長百步,頭如車箱,肉白如瓠,越人爭買為羹炙。張耒《明道雜誌》云:黃州岐亭有拘羅山,出大蜈蚣,袤丈尺。土人捕得熏干,商人販入北方貨之,有致富者。蔡絛《叢談》云:嶠南蜈蚣大者二三尺,螫人至死。
惟見托胎蟲,則局縮不敢行。蟲乃登首,陷其腦而食之。故被蜈蚣傷者,搗蟲塗之,痛立止也。珍按:托胎蟲即蛞蝓也。蜈蚣能制龍、蛇、蜴蜥,而畏蛤蟆、蛞蝓、蜘蛛,亦《莊子》所謂「物畏其天」,《陰符經》所謂「禽之制在氣也」。
【修治】斅曰:凡使勿用千足蟲,真相似,只是頭上有白肉,面並嘴尖。若誤用,並把著,腥臭氣入頂,能致死也。凡治蜈蚣,先以蜈蚣木末(或柳蛀末)於土器中炒。令木末焦黑,去木末,以竹刀刮去足、甲用。
時珍曰:蜈蚣木不知是何木也。今人惟以火炙去頭、足用,或去尾、足,以薄荷葉火煨用之。
【氣味】辛,溫,有毒。
時珍曰:畏蛞蝓、蜘蛛、雞屎、桑皮、白鹽。
【主治】鬼疰蠱毒,啖諸蛇、蟲、魚毒,殺鬼物老精溫瘧,去三蟲(《本經》)。療心腹寒熱積聚,墮胎,去惡血(《別錄》)。
白話文:
蜈蚣
蜈蚣,古稱蒺藜、蝍蛆、天龍。據《莊子》和《淮南子》記載,蝍蛆(即蜈蚣)能制服蛇,甚至爬到蛇身上吃掉蛇腦。 但古籍中也提到山東人稱蜘蛛為蝍蛆,同樣能制蛇,但並無蜘蛛能制蛇的記載,說明古籍對蝍蛆的稱呼有所混淆。 部分古籍甚至將蝍蛆誤認為蟋蟀或馬陸。
蜈蚣主要產於南方地區,以頭足赤紅者為佳。 京口、長山、高麗山、茅山等地出產較多。 蜈蚣會咬人,可用桑汁和白鹽塗抹傷口治癒。 蜈蚣背部呈黑綠色,足赤腹黃,若被蜈蚣咬傷,可用烏雞屎或大蒜塗抹。 蜈蚣害怕蛞蝓,一旦接觸就會死亡,因此蛞蝓也能解蜈蚣毒。 南方地區還有體型巨大的蜈蚣,甚至能吸食蛇、蜥蜴的精血,或捕食牛隻,這些在古代本草書中並未記載。蜈蚣害怕蜘蛛,蜘蛛的排泄物能使其腐爛。 蜈蚣雖然能克制龍、蛇、蜥蜴等,但也害怕蛤蟆、蛞蝓、蜘蛛,這印證了「物畏其天」和「禽之制在氣也」的說法。
使用蜈蚣時需注意,不要將其與外形相似的千足蟲混淆。千足蟲頭部有白色肉質,嘴尖,誤用會致死。 處理蜈蚣時,通常先用蜈蚣木末(或柳蛀末)炒至焦黑,再刮除足和甲方可使用。 現代則多以火炙去除頭足或尾足,或用薄荷葉火煨後使用。
蜈蚣味辛,性溫,有毒。其畏懼蛞蝓、蜘蛛、雞屎、桑皮、白鹽。
蜈蚣具有治療鬼疰蠱毒、蛇蟲魚毒、瘧疾、驅除寄生蟲、治療心腹寒熱積聚、墮胎、去除惡血等功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