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虫部第四十二卷 (3)
虫部第四十二卷 (3)
1. 蟾蜍
發背腫毒未成者:用活蟾一個,系放瘡上,半日蟾必昏憒,置水中救其命。再易一個,如前法,其蟾必踉蹌。再易一個,其蟾如舊,則毒散矣。累驗極效。若勢重者,以活蟾一個(或二三個)破開,連肚乘熱合瘡上,不久必臭不可聞,再易二三次即愈。慎勿以物微見輕也。(《醫林集要》)
腫毒初起:大蛤蟆一個剁碎,同炒石灰研如泥,敷之。頻易。(余居士方)
破傷風病:用蟾二兩半,切剁如泥。入花椒一兩,同酒炒熟,再入酒二盞半,溫熱服之。少頃通身汗出,神效。
猘犬咬傷:《肘後》:治猘犬傷,每七日一發。生食蛤蟆膾,絕良。亦可燒炙食之。勿令本人知之。自後再不發也。《袖珍》:治瘋犬傷。即用蛤蟆後足搗爛,水調服之。先於頂心拔去血發三、兩根,則小便內見沫也。
腸頭挺出:蟾蜍皮一片,瓶內燒煙燻之,並敷之。(孫真人)
佩禳瘧疾:五月五日收大蛤蟆,曬乾。紙封,絳囊貯之,男左女右係臂上,勿令知之。(《楊氏家藏方》)
折傷接骨:大蛤蟆生研如泥,劈竹裹縛其骨,自痊。(《奚囊備急方》)
大腸痔疾:蟾蜍一個,以磚砌四方,安於內,泥住,火煅存性為末。以豬廣腸一截,扎定兩頭,煮熟切碎,蘸蟾末食之。如此三、四次,其痔自落。
頭,
【主治】功同蟾蜍。
蟾酥(採治)
宗奭曰:眉間白汁,謂之蟾酥。以油單紙裹眉裂之,酥出紙上,陰乾用。
時珍曰:取蟾酥不一:或以手捏眉稜,取白汁於油紙上及桑葉上,插背陰處,一宿即自乾白,安置竹筒內盛之,真者輕浮,入口味甜也。或以蒜及胡椒等辣物納口中,則蟾身白汁出,以竹篦刮下,面和成塊,干之。其汁不可入人目,令人赤、腫、盲。或以紫草汁洗點,即消。
【氣味】甘、辛,溫,有毒。
【主治】小兒疳疾、腦疳(甄權曰:端午日取眉脂,以硃砂、麝香為丸,如麻子大,治小孩子疳瘦,空心服一丸。如腦疳,以奶汁調,滴鼻中,甚妙)。酥同牛酥,或吳茱萸苗汁調,摩腰眼、陰囊,治腰腎冷,並助陽氣。又療蟲牙(《日華》)。治齒縫出血及牙疼,以紙紝少許按之,立止(宗奭)。發背、疔瘡,一切惡腫(時珍)。
【附方】新十一。
拔取疔黃:蟾蜍,以面丸梧子大。每用一丸安舌下,即黃出也。(《青囊雜纂》)
拔取疔毒:蟾酥,以白麵、黃丹搜作劑,每丸麥粒大。以指爬動瘡上插入。重者挑破納之。仍以水澄膏貼之。(危氏方)
疔瘡惡腫:蟾酥一錢,巴豆四個搗爛,飯丸錠子如綠豆大。每服一丸,薑湯下。良久,以萹蓄根、黃荊子研酒半碗服,取行四、五次,以粥補之。(《乾坤秘韞》)
諸瘡腫硬:針頭散:用蟾酥、麝香各一錢研勻,乳汁調和,入罐中待乾。每用少許,津調敷之。外以膏藥護住,毒氣自出,不能為害也。(《保命集》)
白話文:
蟾蜍
-
背部腫毒未成形時: 抓一隻活蟾蜍,將牠放在瘡上,大約半天,蟾蜍會呈現昏迷狀態,這時將牠放入水中救活。再換一隻蟾蜍,用相同方法,這次蟾蜍會步履蹣跚。再換一隻,如果蟾蜍恢復正常,就表示毒素已經散去。這方法多次驗證非常有效。如果病情嚴重,將一隻或兩三隻活蟾蜍剖開,連同內臟趁熱敷在瘡上,不久會散發惡臭,換敷兩三次就會痊癒。不要因為藥物普通就輕忽它的療效。(《醫林集要》)
-
腫毒剛開始發作: 將一隻大蛤蟆剁碎,和炒過的石灰一起搗成泥狀敷在患處,要經常更換。(余居士的藥方)
-
破傷風: 用二兩半蟾蜍肉,切碎搗成泥狀,加入一兩花椒,一起用酒炒熟,再加入二杯半酒,溫熱服用。過一會兒會全身出汗,效果非常好。
-
被瘋狗咬傷:《肘後方》說,治療被瘋狗咬傷,每七天會發作一次,生吃蛤蟆肉片效果非常好,也可以烤熟吃。不要讓患者知道。之後就不會再發作了。《袖珍方》說,治療瘋狗咬傷,立即將蛤蟆後腳搗爛,用水調服。先在頭頂拔掉三、兩根頭髮,小便中會出現泡沫。
-
腸子脫出: 將一片蟾蜍皮燒成煙燻患處,再將蟾蜍皮敷在患處。(孫真人方)
-
佩戴避瘧疾: 端午節收集大蛤蟆,曬乾後用紙封好,裝在紅色的袋子裡,男性戴在左臂,女性戴在右臂,不要讓別人知道。(《楊氏家藏方》)
-
骨折接骨: 將活蛤蟆搗成泥狀,用竹片包好固定骨頭,就會自行痊癒。(《奚囊備急方》)
-
大腸痔瘡: 將一隻蟾蜍放在用磚砌成的四方形內,用泥封住,用火燒煅成灰。取一段豬大腸,綁緊兩頭,煮熟切碎,沾上蟾蜍灰食用。如此三、四次,痔瘡會自然脫落。
蟾酥(採集方法)
宗奭說:蟾蜍眉間的白色汁液,叫做蟾酥。用油紙包住眉稜並劃開,蟾酥會流出在紙上,陰乾後使用。
時珍說:取得蟾酥的方法不只一種:有的用手捏蟾蜍的眉稜,將白色的汁液擠在油紙或桑葉上,放在陰涼處,過一夜就會自然乾燥變白,放在竹筒內保存。真正的蟾酥質地輕浮,入口有甜味。有的將大蒜或胡椒等辛辣之物放入蟾蜍口中,蟾蜍身上就會流出白色汁液,用竹篦刮下,與麵粉和在一起做成塊狀,乾燥後使用。蟾酥汁液不可入眼,會使人眼睛紅腫,甚至失明。如果汁液入眼,用紫草汁洗一下就能消腫。
【氣味】 味甘、辛,性溫,有毒。
【主治】 兒童疳積、腦疳(甄權說:端午節取蟾蜍眉脂,用硃砂、麝香製成如麻子大小的藥丸,治療小兒疳瘦,空腹服用一丸。如果是腦疳,用奶汁調和滴入鼻中,效果很好)。蟾酥和牛酥或吳茱萸苗汁調和,塗抹在腰部和陰囊,治療腰腎虛冷,並幫助陽氣。還能治療蟲牙(《日華子本草》)。治療牙縫出血和牙痛,用紙沾少量蟾酥按在患處,立刻止痛(宗奭)。還能治療背部疔瘡、一切惡性腫瘡(時珍)。
【附方】
- 拔出疔瘡毒液: 將蟾蜍肉做成梧桐子大小的麵丸。每次用一丸放在舌下,毒液就會被拔出。(《青囊雜纂》)
- 拔出疔瘡毒素: 將蟾酥與白麵、黃丹混合製成藥劑,每丸如麥粒大小。用手指撥開瘡口將藥丸塞入。如果是重症,將瘡口挑破再塞入,然後用用水調的膏藥敷在患處。(危氏方)
- 疔瘡惡性腫脹: 用一錢蟾酥,四個搗爛的巴豆,用米飯捏成綠豆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一丸,用薑湯送服。過一會兒,用萹蓄根、黃荊子磨成粉,用半碗酒送服,使腹瀉四五次,然後用粥進補。(《乾坤秘韞》)
- **各種腫硬的瘡:**針頭散:用蟾酥、麝香各一錢,磨成粉末,用乳汁調和,放入罐中待乾燥。每次使用少量,用唾液調和敷在患處。外面用膏藥保護,毒氣會自然散出,不會造成危害。(《保命集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