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虫部第四十一卷 (10)

回本書目錄

虫部第四十一卷 (10)

1. 蜣螂

心,

【主治】疔瘡(頌曰:按劉禹錫纂柳州救三死方云:元和十一年得疔瘡,凡十四日益篤,善藥敷之莫效。長樂賈方伯教用蜣螂心,一夕百苦皆已。明年正月食羊肉,又大作,再用亦如神驗。其法:用蜣螂心,在腹下度取之,其肉稍白是也。貼瘡半日許,再易,血盡根出即愈。蜣螂畏羊肉,故食之即發。其法蓋出葛洪《肘後方》)。

轉丸

見土部

【附錄】蜉蝣,時珍曰:蜉蝣一名渠略,似蛣蜣而小,大如指頭,身狹而長,有角,黃黑色,甲下有翅,能飛。夏月雨後叢生糞土中,朝生暮死。豬好啖之。人取炙食,云美於蟬也。蓋蜣螂、蜉蝣、腹蜟、天牛,皆蠐螬、蠹、蠍所化。此亦蜣螂之一種,不可不知也。或曰:蜉蝣,水蟲也。狀似蠶蛾,朝生暮死。

天社蟲

《別錄》有名未用,曰:味甘,無毒。主絕孕,益氣。蟲狀如蜂,大腰,食草木葉,三月採。

時珍曰:按:張揖《廣雅》云:天社,蜣螂也。與此不知是一類否?

白話文:

蜣螂

【主要治療】疔瘡(注釋說:根據劉禹錫編纂的柳州救三死方記載:元和十一年得了疔瘡,過了十四天越來越嚴重,用各種好藥敷都沒效果。長樂的賈方伯教他用蜣螂的心,一個晚上所有的痛苦都消除了。第二年正月吃了羊肉,疔瘡又大發作,再次使用蜣螂心,效果也一樣神奇。方法是:取蜣螂的心,在腹部下方摸索取出,肉稍微偏白色的就是。貼在瘡上大約半天,再更換,等到血流盡、根部出來就會痊癒。蜣螂怕羊肉,所以吃了羊肉就會發作。這個方法大概出自葛洪的《肘後方》)。

轉丸

(參見土部)

【附錄】蜉蝣

李時珍說:蜉蝣又名渠略,外形像蜣螂但比較小,大約指頭大小,身體狹長,有角,黃黑色,甲殼下有翅膀,能飛。夏天雨後常群生於糞土中,早上出生晚上就死亡。豬很喜歡吃。人們會抓來烤著吃,說比蟬還美味。大概蜣螂、蜉蝣、腹蜟、天牛,都是蠐螬、蠹蟲、蠍子所化成的。這個也算是蜣螂的一種,不可以不知道。也有人說:蜉蝣是水中的蟲子,外形像蠶蛾,也是早上出生晚上就死亡。

天社蟲

《別錄》中記載有名字但沒有使用,說:味道甘甜,沒有毒性。主要治療不孕,可以補氣。蟲子的樣子像蜂,腰部粗大,吃草木的葉子,三月採摘。

李時珍說:查閱張揖的《廣雅》說:天社就是蜣螂。不知道這裡說的是否為同一類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