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虫部第四十一卷 (8)
虫部第四十一卷 (8)
1. 蟬花
(《證類》)
【釋名】冠蟬(《禮注》)、胡蟬(《毛詩》)、螗蜩(同上)、蝘。
時珍曰:花、冠,以象名也。胡,其狀如胡也。唐,黑色也。古俗謂之胡蟬,江南謂之螗,蜀人謂之蟬花。
【集解】慎微曰:蟬花所在有之,生苦竹林者良。花出頭上,七月採。
頌曰:出蜀中。其蟬頭上有一角,如花冠狀,謂之蟬花。彼人齎蛻至都下。醫工云:入藥最奇。
宗奭曰:乃是蟬在殼中不出而化為花,自頂中出也。
時珍曰:蟬花,即冠蟬也,《禮記》所謂「𧍙則冠而蟬有緌」者是矣。緌音蕤,冠纓也。陸雲《寒蟬賦》云:蟬有五德:頭上有幘,文也;含氣飲露,清也;黍稷不享,廉也;處不巢居,儉也;應候守常,信也。陸佃《埤雅》云:螗首方廣有冠,似蟬而小,鳴聲清亮。宋祁《方物贊》云:蟬之不蛻者,至秋則花。其頭長一、二寸,黃碧色。並指此也。
【氣味】甘,寒,無毒。
【主治】小兒天吊,驚癇瘛瘲,夜啼心悸(慎微)。功同蟬蛻,又止瘧(時珍)。
白話文:
蟬花
蟬花又稱冠蟬、胡蟬、螗蜩、蝘。名稱的由來,「花」、「冠」是根據其形狀而取的;「胡」指其形狀像胡人頭巾;「唐」指黑色。古時稱之為胡蟬,江南稱之為螗,四川人則稱之為蟬花。
蟬花各地都有,生長在苦竹林中的品質最佳。花從蟬的頭部生長出來,七月採收。 四川產的蟬花,蟬的頭上長出一角,像花冠一樣,因此稱之為蟬花。有人將蟬花帶到京城,醫生說其入藥功效奇特。
蟬花是蟬在殼中沒有蛻變而出,而轉化成花,從蟬的頭頂長出來。
蟬花就是冠蟬,《禮記》中「𧍙則冠而蟬有緌」所指的就是它。「緌」音同「蕤」,指的是冠纓。陸雲《寒蟬賦》中記載蟬有五德:頭上有冠,是文雅;飲露為生,是清廉;不食五穀,是廉潔;不築巢穴,是儉樸;按時鳴叫,是守信。陸佃《埤雅》中記載,螗的頭部寬廣,有冠狀物,形似蟬但較小,鳴叫聲清脆明亮。宋祁《方物贊》中記載,蟬若不蛻變,到秋天就會長出花,其頭部長一到二寸,呈黃綠色。這些描述都指的都是蟬花。
蟬花味甘,性寒,無毒。
主治小兒驚厥、抽搐、夜啼、心悸,功效與蟬蛻相同,還能治療瘧疾。
2. 蜣螂
(《本經》下品)
【釋名】蛣蜣(音詰羌)、推丸(弘景)、推車客(《綱目》)、黑牛兒(同上)、鐵甲將軍(同上)、夜遊將軍。
弘景曰:莊子云:蛣蜣之智,在於轉丸。喜入糞土中取屎丸而推卻之,故俗名推丸。
時珍曰:崔豹《古今注》謂之轉丸、弄丸,俗呼推車客,皆取此義也。其蟲深目高鼻,狀如羌胡,揹負黑甲,狀如武士,故有蜣螂、將軍之稱。
【集解】《別錄》曰:蜣螂生長沙池澤。
弘景曰:其類有三、四種,以大而鼻頭扁者為真。
韓保升曰:此類多種,所在有之。以鼻高目深者入藥,名胡蜣螂。
宗奭曰:蜣螂有大、小二種,大者名胡蜣螂,身黑而光,腹翼下有小黃,子附母而飛,晝伏夜出,見燈光則來,宜入藥用。小者身黑而暗,晝飛夜伏。狐並喜食之。小者不堪用,惟牛馬脹結,以三十枚研水灌之,絕佳。
時珍曰:蜣螂以土包糞,轉而成丸,雄曳雌推,置於坎中,覆之而去。數日有小蜣螂出,蓋孚乳於中也。
【修治】《別錄》曰:五月五日採取,蒸藏之,臨用,去足,火炙。勿置水中,令人吐。
【氣味】咸,寒,有毒。好古曰:酸。
之才曰:畏羊角、羊肉、石膏。
【主治】小兒驚癇瘛瘲,腹脹寒熱,大人癲疾狂易(《本經》)。
手足端寒,肢滿賁豚。搗丸塞下部,引痔蟲出盡,永瘥(《別錄》)。
治小兒疳蝕(《藥性》)。能墮胎,治疰忤。和乾薑敷惡瘡,出箭頭(《日華》)。燒末,和醋敷蜂瘻(藏器)。去大腸風熱(《權度》)。治大小便不通,下痢赤白,脫肛,一切痔瘻疔腫,附骨疽瘡,癧瘍風,灸瘡,出血不止,鼻中息肉,小兒重舌(時珍)。
【發明】時珍曰:蜣螂乃手足陽明、足厥陰之藥,故所主皆三經之病。《總微論》言:古方治小兒驚癇,蜣螂為第一。而後醫未見用之,蓋不知此義耳。
頌曰:箭鏃入骨不可移者,用巴豆微炒,同蜣螂搗塗。斯須痛定,必微癢,忍之。待極癢不可忍,乃撼動拔之立出。此方傳於夏侯鄆。鄆初為閬州錄事參軍,有人額有箭痕,問之。云:從馬侍中徵田悅中箭,侍中與此藥立出,後以生肌膏敷之乃愈。因以方付鄆,云:凡諸瘡皆可療也。
鄆至洪州逆旅,主人妻患瘡呻吟,用此立愈。《翰苑叢紀》云:李定言:石藏用,近世良醫也。有人承檐溜浣手,覺物入爪甲內,初若絲髮,數日如線,伸縮不能,始悟其為龍伏藏也。乃叩藏用求治。藏用曰:方書無此,以意治之耳。末蜣螂塗指,庶下深入胸膜,冀它日免震厄。
其人如其言,後因雷火繞身,急針挑之,果見一物躍出,亦不為災。《醫說》亦載此事。
【附方】舊七,新十七。
小兒驚風:不拘急慢。用蜣螂一枚杵爛,以水一小盞,於百沸湯中蕩熱,去滓飲之。
白話文:
蜣螂
蜣螂,古稱蛣蜣,也叫推丸、推車客、黑牛兒、鐵甲將軍、夜遊將軍。 據說莊子曾言蜣螂以其智慧推滾糞球,故有推丸之名。其形狀深目高鼻,像羌胡人,背負黑甲,如同武士,因此也有蜣螂、將軍的稱呼。
蜣螂多生活在池澤、沙地,種類繁多。藥用蜣螂以體型較大、鼻子扁平者為佳,也稱胡蜣螂。其特徵是身體黑色光亮,腹部翅膀下有少量黃色,幼蟲依附母蟲飛行,白天潛伏,夜晚活動,有趨光性。較小的蜣螂身體顏色較暗,白天活動,夜晚休息,狐狸等動物喜歡捕食。小蜣螂藥效較差,但可用於治療牛馬脹氣。
蜣螂會用土包裹糞便,滾成糞球,雄蟲拖曳雌蟲共同將其置於坑中掩埋。數日後,小蜣螂便會孵化出來,顯示其母乳哺育的特性。
藥用蜣螂宜在五月五日採集,蒸煮後儲存。使用時去除足部,並用火炙烤。不可用水清洗,以免引起嘔吐。
蜣螂味鹹,性寒,有毒,也有人認為其味酸。忌與羊角、羊肉、石膏同用。
蜣螂主治小兒驚癇、腹脹寒熱、成人癲癇狂躁等症。亦可治療手足冰冷、肢體腫脹,用其搗碎後塞入肛門,可引出痔瘡蟲,使其痊癒。此外,還可治療小兒疳積、墮胎、治疰忤,與乾薑一同敷貼可治療惡瘡,燒成粉末與醋混合敷治蜂窩組織炎,也可治療大腸風熱、大小便不通、痢疾、脫肛、各種痔瘡瘻管、疔腫、附骨疽瘡、癧瘍風、灸瘡出血不止、鼻息肉、小兒舌繫帶過短等症。
蜣螂是手足陽明經和足厥陰經的藥物,因此能治療三經相關疾病。古方中常用蜣螂治療小兒驚癇,效果最佳。
另有記載,蜣螂可治療箭鏃入骨難以拔除的情況,與巴豆同用,可使箭鏃自行脫出。還記載蜣螂可治療某些奇特的疾病,例如指內異物等。
最後列出一些運用蜣螂的藥方(原文省略藥方部分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