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虫部第四十卷 (2)

回本書目錄

虫部第四十卷 (2)

1. 蜻蛉

(《別錄》下品)

【釋名】蜻虰(音丁)、蜻蝏(亦作蜓)、虰蛵(音馨)、負勞(《爾雅》)、䗓(音匆)、諸乘(弘景)、紗羊(《綱目》),赤者名赤卒。

時珍曰:蜻、䗓,言其色青蔥也。蛉、虰,言其狀伶仃也,或云其尾如丁也。或云其尾好亭而挺,故曰蝏,曰蜓。俗名紗羊,言其翅如紗也。按崔豹《古今注》云:大而色青者曰蜻蜓;小而黃者,江東名胡黎,淮南名䗧蛜,鄱陽名江雞,小而赤者,名曰赤卒,曰絳騶,曰赤衣使者,曰赤弁丈人;大而玄紺者,遼海名紺蠜,亦曰天雞。陶氏謂胡黎為蜻蛉,未考此耳。

【集解】弘景曰:蜻蛉有五六種,惟青色大眼一名諸乘,俗呼為胡黎者入藥。道家云:眼可化為青珠。其餘黃細及黑者,不入藥。

保升曰:所在有之。好飛水際,六足四翼。

宗奭曰:蜻蜓中一種最大(汴人呼為馬大頭)者,是也。身綠色。其雌者腰間有碧色一遭。入藥用雄者。此物生於水中,故多飛水上。其類眼皆大,陶氏獨言蜻蜓眼大何也?

時珍曰:蜻蛉大頭露目,短頸長腰軃尾,翼薄如紗。食蚊虻,飲露水。《造化權輿》云:水蠆化䗓。羅願云:水蠆化蜻蛉,蜻蛉仍交於水上,附物散卵,復為水蠆也。張華《博物志》亦言:五月五日,埋蜻蛉頭於戶內,可化青珠,未知然否?古方惟用大而青者,近時房中術,亦有用紅色者。崔豹云:遼海間有紺蠜蟲,如蜻蛉而玄紺色,六、七月群飛暗天。

夷人食之,雲海中青蝦所化也。《雲南志》云:瀾滄蒲蠻諸地,凡土蜂、蜻蛉、蚱蜢之類,無不食之也。

【氣味】微寒,無毒。

【主治】強陰,止精(《別錄》)。壯陽,暖水臟(《日華》)。

白話文:

蜻蛉

蜻蛉,古稱蜻虰、蜻蝏(也稱蜓)、虰蛵、負勞、䗓、諸乘、紗羊,紅色者稱為赤卒。

據李時珍記載:「蜻」、「䗓」形容其青蔥的顏色;「蛉」、「虰」形容其形狀孤獨,或說其尾部像丁字形;也有人說其尾部挺直,故稱蝏、蜓。俗稱紗羊,是因為其翅膀像紗一樣。崔豹《古今注》記載:大的青色蜻蛉稱為蜻蜓;小的黃色者,江東稱為胡黎,淮南稱為䗧蛜,鄱陽稱為江雞;小的紅色者,稱為赤卒、絳騶、赤衣使者、赤弁丈人;大的黑色者,遼海稱為紺蠜,也稱為天雞。陶弘景將胡黎認為是蜻蛉,但這說法有待考證。

據記載,蜻蛉有多種,只有青色、大眼睛的,稱為諸乘,俗稱胡黎的才入藥。道家說法是其眼睛可以變成青色的珠子。其餘黃色細小的和黑色的都不入藥。

據記載,蜻蛉到處都有,喜歡在水邊飛舞,有六足四翅。

據記載,蜻蛉中最大的一種(汴梁人稱為馬大頭),才是入藥的品種,其身體是綠色的,雌蟲腰間有一圈碧綠色,入藥只用雄蟲。這種蟲子生長在水中,所以多在水上飛舞。它們的眼睛都很大,陶弘景只說蜻蜓眼睛大,原因不明。

李時珍說,蜻蛉頭大,眼睛突出,頸短腰長,尾部細長,翅膀薄如紗。牠們以蚊蟲為食,喝露水。《造化權輿》記載:水蠆(蜻蜓幼蟲)化為䗓(蜻蛉)。羅願記載:水蠆化為蜻蛉,蜻蛉在水上交配,附著在物體上產卵,卵又孵化成水蠆。張華《博物志》也記載:五月五日,將蜻蛉頭埋在門內,可以變成青色的珠子,真假不明。古方只用青色的大蜻蛉,近時房中術也用紅色者。崔豹記載:遼海地區有紺蠜蟲,像蜻蛉,但顏色是深藍色,六、七月群飛遮天蔽日。少數民族會食用它,說它是海中青蝦變成的。《雲南志》記載:瀾滄、蒲蠻等地的人,凡是土蜂、蜻蛉、蚱蜢之類,都吃。

蜻蛉味微寒,無毒。

其藥效為:能壯陽、止精,溫暖下焦。

2. 樗雞

(《本經》中品)

【釋名】紅娘子(《綱目》)、灰花蛾。

時珍曰:其鳴以時,故得雞名。《廣雅》作樗鳩,《廣志》作犨雞,皆訛矣。其羽文彩,故俗呼紅娘子、灰花蛾云。

【集解】《別錄》曰:生河內川穀樗樹上。七月採,曝乾。

弘景曰:今出梁州。形似寒螿而小。樗樹似漆而臭,亦猶芫青、亭長在芫、葛上也。

恭曰:河內無此,今出岐州。此有二種:以五色具者為雄,入藥良。其青黑質、白斑者是雌,不入藥。

宗奭曰:汴洛諸界尤多。形類蠶蛾,但腹大,頭足微黑,翅兩重,外一重灰色,內一重深紅,五色皆具。

頌曰:《爾雅》云:螒,天雞。郭璞注云:小蟲也,黑身赤頭。一名莎雞,又曰樗雞。然今之莎雞生樗木上,六月中出飛,而振羽索索作聲,人或蓄之樊中。但頭方腹大,翅羽外青內紅,而身不黑,頭不赤,此殊不類郭說。樗上一種頭翅皆赤者,乃如舊說,人呼為紅娘子。然不名樗雞,疑即是此,蓋古今之稱不同爾。

時珍曰:樗即臭椿也。此物初生,頭方而扁,尖喙向下,六足重翼,黑色。及長則能飛,外翼灰黃有斑點,內翅五色相間。其居樹上,布置成行。秋深生子在樗皮上。蘇恭、寇宗奭之說得之。蘇頌引郭璞以為莎雞者,誤矣。莎雞居莎草間,蟋蟀之類,似蝗而斑,有翅數重,下翅正赤,六月飛而振羽有聲。

詳見陸璣《毛詩疏義》。而羅願《爾雅》翼以莎雞為絡緯,即俗名紡絲者。

【修治】時珍曰:凡使去翅、足,以糯米或用麵炒黃色,去米、面用。

【氣味】苦,平,有小毒,不可近目(《別錄》)。

【主治】心腹邪氣,陰痿,益精強志,生子好色,補中輕身(《本經》)。腰痛下氣,強陰多精(《別錄》)。通血閉,行瘀血(宗奭)。主瘰癧,散目中結翳,辟邪氣,療猘犬傷(時珍)。

【發明】弘景曰:方藥稀用,為大麝香丸用之。

時珍曰:古方闢瘟殺鬼丸中用之,近世方中多用,蓋厥陰經藥,能行血活血也。《普濟方》治目翳撥雲膏中,與芫青、斑蝥同用,亦是活血散結之義也。

【附方】新四。

子宮虛寒:《杏林摘要》云:婦人無子,由子宮虛寒,下元虛,月水不調,或閉或漏,或崩中帶下,或產後敗血未盡,內結不散。用紅娘子六十枚,大黃、皂莢、葶藶各一兩,巴豆一百二十枚,為末。棗肉為丸,如彈子大。以綿裹留系,用竹筒送入陰戶。一時許發熱渴,用熟湯一、二盞解之。

後發寒,靜睡要安,三日方取出。每日空心以雞子三枚,胡椒末二分,炒食,酒下以補之,久則子宮暖矣。

瘰癧結核:用紅娘子十四枚,乳香、砒霜各一錢,硇砂一錢半,黃丹五分,為末,糯米粥和作餅,貼之。不過一月,其核自然脫下矣。(《衛生易簡方》)

白話文:

樗雞

樗雞,又名紅娘子、灰花蛾,因其鳴叫有規律而得名「雞」。其羽毛色彩斑斕,故俗稱紅娘子、灰花蛾。

本品產於河內、梁州、岐州等地的臭椿樹上,七月採收曬乾。 據說有雄雌之分,雄性羽毛色彩豐富,藥用價值較高;雌性則青黑色帶白斑,不入藥。 其形狀類似蠶蛾,但腹部較大,頭足略黑,翅膀兩層,外層灰色,內層深紅,整體呈現五彩繽紛的顏色。

古籍記載與今人所見略有出入,古籍中所述樗雞體色與現代觀察到的有所不同,但總體而言,古今所指應為同一種昆蟲。 樗雞幼時頭部扁平方形,向下尖喙,六足雙翅,呈黑色;長大後能飛,外翅灰黃帶斑點,內翅五色相間,常群居於臭椿樹上,秋季在樹皮上產卵。

使用時需去除翅膀和腳,用糯米或麵粉炒至黃色,再除去米麵。

樗雞味苦、性平,略帶小毒,不可觸及眼睛。

其功效為:治療心腹邪氣、陽痿、補益精氣、增強意志、促進生育、滋補身體、減輕體重、腰痛、下墜、壯陽、增加精液、通經活血、化瘀、治療瘰癧、散去眼中翳膜、辟邪、治療瘋狗咬傷。

古方中偶爾使用,近代則應用較多,主要用於活血化瘀。

一些古方中,將其用於治療婦科疾病,例如子宮虛寒導致的不孕、月經不調等;也用於治療瘰癧結核、瘋狗咬傷以及治療腸胃疾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