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木部第三十七卷 (5)

回本書目錄

木部第三十七卷 (5)

1. 茯苓

小便淋濁:由心腎氣虛,神志不守,小便淋瀝或夢遺白濁。赤、白茯苓等分。為末。新汲水飛去沫,控干。以地黃汁同搗,酒熬作膏,和丸彈子大。空心鹽湯嚼下一丸。(《三因方》)

下虛消渴:上盛下虛,心火炎爍,腎水枯涸,不能交濟而成渴症。白茯苓一斤,黃連一斤,為末,熬天花粉作糊,丸梧桐子大。每溫湯下五十丸。(《德生堂經驗方》)。

下部諸疾:龍液膏:用堅實白茯苓去皮焙研,取清溪流水浸去筋膜,復焙,入瓷罐內,以好蜜和勻,入銅釜內,重湯桑柴灰煮一日,取出收之。每空心白湯下二、三匙,解煩郁燥渴。一切下部疾,皆可除。(《積善堂方》)

飧泄滑痢不止:白茯苓一兩,木香(煨)半兩,為末。紫蘇木瓜湯下二錢。(《百一選方》)。妊娠水腫,小便不利,惡寒:赤茯苓(去皮)、葵子各半兩,為末。每服二錢,新汲水下。(《禹講師方》)。猝然耳聾:黃蠟不拘多少,和茯苓末細嚼,茶湯下。(《普濟方》)。

面䵟雀斑:白茯苓末,蜜和,夜夜敷之,二七日愈。(姚僧坦《集驗方》)。

豬雞骨哽:五月五日,取楮子(曬乾)、白茯苓等分,為末,每服二錢,乳香湯下。一方不用楮子,以所哽骨煎湯下。(《經驗良方》)。

痔漏神方:赤、白茯苓(去皮)、沒藥各二兩,破故紙四兩,石臼搗成一塊。春、秋酒浸三日,夏二日,冬五日;取出木籠蒸熟,曬乾為末,酒糊丸梧桐子大。每酒服二十丸,漸加至五十丸。(董炳《集驗方》)。

血餘怪病:手十指節斷壞,惟有筋連,無節肉,蟲出如燈心,長數尺,遍身綠毛卷,名曰血餘。以茯苓、胡黃連煎湯,飲之愈。(夏子益《奇疾方》)。

水腫尿澀:茯苓皮、椒目等分,煎湯,日飲取效。(《普濟方》)

白話文:

**小便淋濁:**這是因為心腎氣虛,導致精神無法集中,小便時滴滴答答不乾淨,或是做夢時遺精並有白色混濁物。取赤茯苓和白茯苓等量磨成粉末。用新打的水去掉浮沫,瀝乾。再用地黃汁一起搗爛,用酒熬成膏狀,做成彈珠大小的藥丸。每天早上空腹時用鹽水嚼服一丸。

**下虛消渴:**這是上身火氣旺盛,下身虛弱,心火過旺灼燒,腎水枯竭,無法相互協調而產生的口渴症狀。取白茯苓一斤、黃連一斤,磨成粉末,用天花粉熬成糊狀,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用溫水服用五十丸。

**下部各種疾病:**龍液膏的做法:將堅實的白茯苓去掉外皮,烘乾研磨成粉,用乾淨的溪水浸泡去除筋膜,再次烘乾,放入瓷罐中,加入好的蜂蜜攪拌均勻,放入銅鍋中,用桑柴灰隔水蒸煮一天,取出後收好。每天早上空腹用白開水服用二到三匙,可以解除煩躁、鬱悶和口渴。對於下部各種疾病都有療效。

**飲食後腹瀉不止:**取白茯苓一兩、木香(煨過)半兩,磨成粉末。用紫蘇木瓜湯送服二錢。

**懷孕水腫,小便不暢,怕冷:**取赤茯苓(去皮)、葵子各半兩,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二錢,用新打的水送服。

**突然耳聾:**取適量黃蠟,和茯苓粉末一起仔細咀嚼,用茶水送服。

**臉上黑斑雀斑:**將白茯苓粉末與蜂蜜調和,每天晚上敷在臉上,大約兩週就可以痊癒。

**豬雞骨頭卡住喉嚨:**在五月五日這天,取楮樹的果實(曬乾)和白茯苓等量,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二錢,用乳香湯送服。也有一個方子不用楮子,而是用卡住的骨頭煎湯送服。

**痔瘡、肛漏的特效藥方:**取赤茯苓、白茯苓(去皮)、沒藥各二兩,破故紙四兩,用石臼搗成一塊。春天和秋天用酒浸泡三天,夏天浸泡兩天,冬天浸泡五天;取出後用木籠蒸熟,曬乾磨成粉末,用酒調成糊狀,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用酒送服二十丸,逐漸增加到五十丸。

**血餘怪病:**手指的指節斷裂腐壞,只剩下筋連著,沒有指節肉,有像燈芯一樣的蟲子爬出來,長達數尺,全身長滿綠色捲毛,這種病叫做血餘。用茯苓、胡黃連煎湯服用,可以治癒。

**水腫,小便不暢:**用茯苓皮、椒目等量,煎湯,每天飲用即可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