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木部第三十六卷 (39)
木部第三十六卷 (39)
1. 枸杞 地骨皮
男子下疳:先以漿水洗之,後搽地骨皮末。生肌止痛。(《衛生寶鑑》)。
婦人陰腫或生瘡:枸杞根煎水,頻洗。(《永類方》)。
十三種疔:春三月上建日採葉(名天精),夏三月上建日採枝(名枸杞),秋三月上建日採子(名卻老),冬三月上建日採根(名地骨),並曝乾為末(如不得依法採,但得一種亦可),用緋繒一片裹藥。牛黃一梧桐子大,反鉤棘針三七枚,赤小豆七粒,為末。先於繒上鋪亂髮一雞子大,乃鋪牛黃等末,卷作團,以髮束定,熨斗中炒令沸,沸定,刮搗為末。以一方寸匕,合前枸杞末二匕,空心酒服二錢半,日再服。
(《千金方》)。
癰疽惡瘡,膿血不止:地骨皮不拘多少,洗淨,刮去粗皮,取細白穰。以粗皮同骨煎湯洗,令膿血盡。以細穰貼之,立效。有一朝士,腹脅間病疽經歲。或以地骨皮煎湯淋洗,出血一、二升。家人懼,欲止之。病者曰:疽似少快。更淋之,用五升許,血漸淡乃止。以細穰貼之,次日結痂愈。(唐慎微《本草》)。
瘭疽出汁,著手、足、肩、背,累累如赤豆:用枸杞根、葵根葉煮汁,煎如飴,隨意服之。(《千金方》)。
足趾雞眼,作痛作瘡:地骨皮同紅花研細敷之,次日即愈。(《閨閣事宜》)。
火赫毒瘡:此患急防毒氣入心腹。枸杞葉搗汁服,立瘥。(《肘後方》)。
目澀有翳:枸杞葉二兩,車前葉一兩,挼汁,以桑葉裹,懸陰地一夜。取汁點之,不過三、五度。(《十便良方》)。
五勞七傷,庶事衰弱:枸杞葉半斤(切),粳米二合,豉汁和,煮作粥,日日食之良。(《經驗後方》)。
澡浴除病:正月一日,二月二日,三月三日,四月四日,以至十二月十二日,皆用枸杞葉煎湯洗澡。令人光澤,百病不生。(《洞天保生錄》)
白話文:
**男性下疳(陰部潰瘍):**先用米漿水清洗,然後塗抹地骨皮粉末,可以幫助傷口長肉,並止痛。
**婦女陰部紅腫或長瘡:**用枸杞根煎水,頻繁清洗。
**治療十三種疔瘡:**春季三月上旬的建日採摘枸杞葉(稱為天精),夏季三月上旬的建日採摘枸杞枝(稱為枸杞),秋季三月上旬的建日採摘枸杞子(稱為卻老),冬季三月上旬的建日採摘枸杞根(稱為地骨),都曬乾磨成粉(如果無法按照時節採摘,只要得到其中一種也可以)。用紅色絲綢布包裹藥粉。準備牛黃如一顆梧桐子大小,反鉤棘針三七枚,赤小豆七粒,都磨成粉。先在絲綢布上鋪一層雞蛋大小的亂髮,然後鋪上牛黃等藥粉,捲成一團,用頭髮束緊,放在熨斗中炒熱,取出後搗成粉末。每次取一小勺藥粉,混合兩小勺前面的枸杞粉,在空腹時用酒送服,每次服用約二錢半,每天服用兩次。
**癰瘡、惡瘡,膿血不止:**用地骨皮不限數量,洗淨,刮去粗糙的外皮,取內部細白的部分。用粗皮和骨頭煎湯清洗患處,直到膿血流盡。然後用細白的部分敷在傷口上,效果迅速。曾有一位官員,腹部和脅部患疽瘡一年,有人用地骨皮煎湯淋洗,流出一、二升的血。家人很害怕,想停止,病人說感覺舒服一些,繼續淋洗,用了五升左右,血色逐漸變淡才停止。用細白的部分貼在傷口上,第二天就結痂痊癒。
**瘭疽(一種手指或腳趾的感染)出膿汁,長在手、腳、肩、背等處,像紅豆一樣:**用枸杞根、葵根和葉子煮汁,熬成像麥芽糖一樣的濃稠,隨意服用。
**腳趾雞眼,疼痛化膿:**將地骨皮和紅花一起研磨成粉末敷在患處,第二天就會痊癒。
**火毒瘡:**這種病要特別小心毒氣進入心腹。將枸杞葉搗汁服用,立刻就能痊癒。
**眼睛乾澀有翳障:**將枸杞葉二兩,車前葉一兩,揉搓出汁,用桑葉包裹,放在陰涼處過夜。取出汁液點眼,不超過三、五次即可見效。
**五勞七傷(身體虛弱)、諸事衰弱:**將枸杞葉半斤(切碎),粳米二合,用豆豉汁調和,煮成粥,每天食用效果很好。
**沐浴除病:**每年的正月一日、二月二日、三月三日、四月四日,一直到十二月十二日,都用枸杞葉煎湯洗澡,可以使皮膚光滑潤澤,百病不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