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木部第三十六卷 (32)

回本書目錄

木部第三十六卷 (32)

1. 五加

(《本經》上品)

【釋名】五佳(《綱目》)、五花(《炮炙論》)、文章草(《綱目》)、白刺(《綱目》)、追風使(《圖經》)、木骨(《圖經》)、金鹽(《仙經》)、豺漆(《本經》)、豺節(《別錄》)。時珍曰:此藥以五葉交加者良,故名五加,又名五花。楊慎《丹鉛錄》作五佳,云一枝五葉者佳故也。

蜀人呼為白刺。譙周《巴蜀異物志》名文章草。有贊云:文章作酒,能成其味。以金買草,不言其貴。是矣。本草豺漆、豺節之名,不知取何義也?頌曰:蘄州人呼為木骨,吳中俗名追風使。

【集解】《別錄》曰:五加皮五葉者良,生漢中及冤句。五月、七月採莖,十月採根,陰乾。弘景曰:近道處處有之,東間彌多。四葉者亦好。頌曰:今江淮、湖南州郡皆有之。春生苗,莖、葉俱青,作叢。赤莖又似藤蔓,高三、五尺,上有黑刺。葉生五叉作簇者良。四葉、三葉者最多,為次。

每一葉下生一刺。三、四月開白花,結細青子,至六月漸黑色。根若荊根,皮黃黑,肉白色,骨堅硬。一說今有數種:汴京、北地者,大片類秦皮、黃柏輩,平直如板而色白,絕無氣味,療風痛頗效,余無所用。吳中乃剝野椿根皮為五加,柔韌而無味,殊為乖失。今江淮所生者,根類地骨皮,輕脆芬香。

其苗莖有刺類薔薇,長者至丈餘。葉五出,香氣如橄欖。春時結實,如豆粒而扁,青色,得霜乃紫黑。俗但名為追風使,以漬酒療風,乃不知其為真五加皮也。今江淮、吳中往往以為藩蘺,正似薔薇、金櫻輩,而北間多不知用此種。斅曰:五加皮樹本是白楸樹。其上有葉如蒲葉,三花者是雄,五花者是雌。

陽人使陰,陰人使陽,剝皮陰乾。機曰:生南地者類草,故小;生北地者類木,故大。時珍曰:春月於舊枝上抽條葉,山人採為蔬茹。正如枸杞生北方沙地者皆木類,南方堅地者如草類也。唐時惟取峽州者充貢。雷氏言葉如蒲者,非也。

根皮(同莖)

【氣味】辛,溫,無毒。

之才曰:遠志為之使。惡玄參、蛇皮。

【主治】心腹疝氣腹痛,益氣療躄,小兒三歲不能行,疽瘡陰蝕(《本經》)。男子陰痿,囊下濕,小便餘瀝,女人陰癢及腰脊痛,兩腳疼痹風弱,五緩虛羸,補中益精,堅筋骨,強志意。久服,輕身耐老(《別錄》)。破逐惡風血,四肢不遂,賊風傷人,軟腳䐴腰,主多年瘀血在皮肌,治痹濕內不足(甄權)。明目下氣,治中風骨節攣急,補五勞七傷(大明)。

釀酒飲,治風痹四肢攣急(蘇頌)。作末浸酒飲,治目僻眼𥍃(雷斅)。葉:作蔬食,去皮膚風濕(大明)。

【發明】弘景曰:煮根莖釀酒飲,益人。道家用此作灰煮石,與地榆並有秘法。慎微曰:東華真人《煮石經》云:昔有西域真人王屋山人王常云:何以得長久?何不食石蓄金鹽,母何以得長壽?何不食石用玉豉。玉豉,地榆也。金鹽,五加也。皆是煮石而餌得長生之藥也。昔孟綽子、董士固相與言云:寧得一把五加,不用金玉滿車。

白話文:

[五加]

【名稱釋義】

  • 又名五佳、五花、文章草、白刺、追風使、木骨、金鹽、豺漆、豺節。
  • 之所以叫五加,是因為這種藥草通常有五片葉子交錯生長,因此也叫五花。
  • 有人說,一枝長有五片葉子的才是好的,所以叫五佳。
  • 四川人稱它為白刺。
  • 有書記載稱為文章草,並有詩讚美它說:「用文章草釀酒,能讓酒的味道更好。就算花大價錢買這種草,也不算貴。」
  • 關於「豺漆」、「豺節」這些名字,則不清楚是什麼意思。
  • 蘄州人稱它為木骨,吳地俗稱追風使。

【產地與外觀】

  • 好的五加皮應該有五片葉子,產於漢中和冤句一帶。
  • 通常在五月和七月採摘它的莖,十月採摘它的根,然後陰乾。
  • 這種植物在各地都有,東邊尤其多。有四片葉子的也不錯。
  • 現在江淮、湖南一帶都有。春天長出苗,莖和葉都是青色,成叢生長。
  • 紅色的莖又像藤蔓,可以長到幾尺高,上面有黑刺。
  • 葉子五片分叉,像簇一樣,這種最好。四片、三片的比較常見,品質稍差。
  • 每一片葉子下面都長著一根刺。
  • 三、四月開白花,結細小的青色果子,到六月逐漸變成黑色。
  • 根像荊棘的根,皮是黃黑色,肉是白色,骨頭堅硬。
  • 有人說現在有很多種類:汴京和北方產的,葉子很大片,像秦皮、黃柏之類,平直像板子一樣,顏色是白色,沒有味道,治療風痛效果不錯,其他就沒什麼用了。
  • 吳地的人會剝野椿樹的根皮來冒充五加,這種根皮柔軟沒有味道,根本不是真的五加。
  • 現在江淮一帶的五加,根像地骨皮,輕脆而且有香味。
  • 它的苗莖有刺,像薔薇,長的可達數丈。
  • 葉子五片分開,有橄欖的香味。
  • 春天結果實,像豆子一樣扁平,青色,霜降後變成紫黑色。
  • 民間俗稱它為追風使,用來泡酒治療風濕,卻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五加皮。
  • 現在江淮、吳地一帶,很多人把它當成籬笆,就像薔薇、金櫻這些植物,而北方則很少用這種五加。
  • 有人說五加皮樹的本體是白楸樹,樹上的葉子像蒲葉,有三朵花的為雄性,五朵花的為雌性。
  • 取用時,雄性五加可以用來讓體質虛寒的人補陽,雌性五加則讓體質燥熱的人補陰,剝下皮後陰乾。
  • 生長在南方,類似草本,所以比較小;生長在北方,類似木本,所以比較大。
  • 春天,五加會在老枝上長出新芽,山裡人會採摘來當蔬菜吃。這就像枸杞生長在北方沙地的是木本,在南方堅實土地上的是草本一樣。
  • 唐朝的時候,只有峽州產的五加被選作貢品。之前有人說葉子像蒲葉,是錯誤的。

【藥性與味道】

  • 味道辛辣,性溫,沒有毒性。
  • 遠志可以作為五加的藥引。
  • 忌與玄參、蛇皮一起使用。

【主要功效】

  • 治療心腹疝氣腹痛,增強氣力,治療肢體癱瘓,小兒三歲不能走路,以及疔瘡等皮膚疾病。
  • 治療男子陽痿,陰囊潮濕,小便不暢,婦女陰部瘙癢、腰痛、腿腳疼痛麻木、肢體無力,身體虛弱,可以補中益氣,強健筋骨,增強意志力。
  • 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、延緩衰老。
  • 可以驅除風邪和瘀血,治療四肢無力,中風,腿腳軟弱,以及長期積存在皮下的瘀血,治療關節痺痛和體內虛弱。
  • 可以明目,使氣下行,治療中風導致的關節攣縮,滋補五臟勞損和七情內傷。
  • 泡酒喝可以治療風濕痺痛,以及四肢攣縮。
  • 磨成粉末泡酒喝,可以治療眼睛斜視、眼疾。
  • 葉子可以當蔬菜吃,可以去除皮膚的風濕。

【醫家論述】

  • 用根莖煮水釀酒喝,對身體有益。
  • 道家會用五加的灰來煮煉石頭,與地榆一起使用有秘法。
  • 有人說:寧可得到一把五加,也不要裝滿一車的金銀財寶。寧可得到一斤地榆,也不要明月寶珠。
  • 以前魯定公的母親喝五加酒,以至不死,最後肉身成仙離去。
  • 有人服用五加酒,房事不斷,活到三百歲。
  • 也可以把五加磨成粉末來代替湯茶飲用。
  • 有人說五加是五車星的精華,水對應五湖,人對應五德,位置對應五方,物對應五車。
  • 所以青色的精華進入莖,就有東方的液體;白色的氣進入節,就有西方的津液;赤色的氣進入花,就有南方的光芒;黑色的精華進入根,就有北方的甘飴;黃色的氣進入皮,就有中央的靈氣。五神鎮守生長,互相轉化而成。
  • 服用五加的人可以成為神仙,服用它的人可以返老還童。
  • 五加治療風濕、肢體麻木、強健筋骨的效果很好。仙家所說的,雖然好像誇大了,但也說明了它確實很有益處。
  • 釀酒的方法:用五加根皮洗淨,去掉骨頭、莖葉,也可以用水煎汁,與酒麴釀米酒,時常飲用。也可以直接煮酒喝。加入遠志作藥引,效果更好。
  • 也有人會加入木瓜煮酒服用。
  • 有神仙煮酒法:用五加皮、地榆(刮去粗皮)各一斤,用袋子裝好,放入無灰的好酒兩斗中,密封在大壇子裡,放在大鍋裡,用文火和武火煮。壇子上面放一合米,米熟了就好了。取出藥渣曬乾做成藥丸,每天早上吃五十丸,用藥酒送下,睡前再吃一次。
  • 可以去除風濕,強健筋骨,疏通氣機,化痰,滋補精髓。長期服用可以延年益壽,功效很多。
  • 有人說,患風濕病的人喝酒會生痰火,只有用單味五加泡酒,每天喝幾杯,最有益處。所有泡酒的藥材中,只有五加與酒最相合,而且味道也很好。

【附方】

  • **虛勞不足:**用五加皮、枸杞根白皮各一斗,加水一石五斗煮汁七斗,取四斗浸泡酒麴一斗,再用三斗和飯拌在一起,按照平常釀酒的方法釀酒,等酒熟了就可以喝。
  • **男婦腳氣:**如果骨節皮膚腫脹濕痛,服用此方可以增進食慾、增強體力、記憶力,這個藥方叫做五加皮丸。用五加皮四兩(用酒浸泡),遠志(去掉心)四兩(用酒浸泡,春、秋三日,夏二日,冬四日),曬乾磨成粉末,用泡過藥的酒做成糊狀,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四、五十丸,空腹用溫酒送服。如果藥酒壞了,就用其他酒做成糊狀。
  • **小兒行走遲緩:**三歲還不能走路的,用這個方子可以很快行走。用五加皮五錢,牛膝、木瓜二錢半,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五分,用米湯加入二、三點酒調服。
  • **婦人血勞:**憔悴困倦,氣喘胸悶,虛煩,呼吸短促,發熱多汗,口乾舌燥,沒有食慾,這叫做血風勞。用五加皮、牡丹皮、赤芍藥、當歸各一兩,磨成粉末。每次用一錢,加水一盞,用銅錢沾油放入藥中,煎煮七分,溫服。長期服用能使婦人身體肥胖。
  • **五勞七傷:**在五月五日採五加莖,七月七日採葉,九月九日取根,分別曬乾磨成粉末。每次用酒送服一小匙,一天三次。長期服用可以去除風濕勞損。
  • **眼中有息肉:**用五加皮(沒有聽到水聲的,搗成末)一升,和酒二升,浸泡七天。一天服用兩次,禁食醋。十四天後,如果全身生瘡,這是毒素排出。如果沒有,用生水和熟水洗澡,使瘡痊癒。
  • **服用礦物藥中毒,發熱不退,喜歡躺在涼的地方:**用五加皮二兩,加水四升,煮成二升半,發作的時候服用。
  • **火灶丹毒,從腳上開始,紅腫像火燒一樣:**用五加根、葉燒成灰五兩,加入鍛鐵時用的水攪拌,塗抹在患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