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木部第三十六卷 (29)

回本書目錄

木部第三十六卷 (29)

1. 冬青

(《綱目》)

【校正】原附女貞下,今分出。

【釋名】凍青。

藏器曰:冬月青翠,故名冬青。江東人呼為凍青。

【集解】藏器曰:冬青木肌白,有紋作象齒笏。其葉堪染緋。李邕云:冬青出五臺山,葉似椿,子赤如郁李,微酸性熱。與此小異,當是兩種冬青。

時珍曰:凍青亦女貞別種也,山中時有之。但以葉微團而子赤者為凍青,葉長而子黑者為女貞。按:《救荒本草》云:凍青樹高丈許,樹似枸骨子樹而極茂盛。又葉似楂子樹葉而小,亦似椿葉微窄而頭頗圓,不尖。

五月開細白花,結子如豆大,紅色。其嫩芽炸熟,水浸去苦味,淘洗,五味調之可食。

子及木皮

【氣味】甘、苦,涼,無毒。

【主治】浸酒,去風虛,補益肌膚。皮之功同(藏器)。

【附方】新一。痔瘡:冬至日取凍青樹子,鹽酒浸一夜,九蒸九曬,瓶收。每日空心酒吞七十粒,臥時再服。(《集簡方》)。

【主治】燒灰,入面膏,治皸瘃,滅瘢痕,殊效(蘇頌)。

白話文:

冬青

本書將冬青從女貞條目中獨立出來。

冬青別名凍青。因為冬天仍青翠,所以叫冬青;江東地區的人稱之為凍青。

冬青樹幹呈白色,木紋像象牙笏板。冬青葉可以染成紅色。李邕記載:五臺山產的冬青,葉子像椿樹葉,果實紅色,像郁李,味道微酸,性溫熱。這和其他的冬青略有不同,可能是兩種不同的冬青。

冬青也是女貞的一種,山區常見。葉子略圓,果實紅色的稱為冬青;葉子細長,果實黑色的稱為女貞。《救荒本草》記載:冬青樹高約一丈,樹形像枸骨但更茂盛。葉子像山楂葉但較小,也像椿樹葉但較窄,葉尖較圓鈍。

五月開小白花,結的果實像豆子般大小,呈紅色。嫩芽可以煮熟,用水浸泡去除苦味,再清洗乾淨,加佐料調味食用。

冬青的果實和樹皮味甘苦,性涼,無毒,泡酒服用,可以去除風虛,滋養肌膚。樹皮的功效與果實相同。

治療痔瘡:冬至那天取冬青果實,用鹽酒浸泡一夜,然後反覆蒸曬九次,裝入瓶中保存。每天空腹用酒送服七十粒,睡前再服用一次。

冬青葉燒成灰,加入面膏中,可以治療皲裂、消除疤痕,效果顯著。

2. 枸骨

(《綱目》)

【校正】原附女貞下,今分出。

【釋名】貓兒刺。

藏器曰:此木肌白,如狗之骨。

時珍曰:葉有五刺,如貓之形,故名。又衛矛亦名枸骨,與此同名。

【集解】藏器曰:枸骨樹如杜仲。《詩》云「南山有枸」是也。陸機《詩疏》云:山木也。

其狀如櫨,木理白滑,可為函板。有木虻在葉中,卷之如子,羽化為虻。

頌曰:多生江浙間。南人取以旋盒器甚佳。

時珍曰:狗骨樹如女貞,肌理甚白。葉長二、三寸,青翠而厚硬,有五刺角,四時不凋。五月開細白花。結實如女貞及菝葜子,九月熟時,緋紅色,皮薄味甘,核有四瓣。人採其木皮煎膏,以黏鳥雀,謂之黏黐。

木皮

【氣味】微苦,涼,無毒。

【主治】浸酒,補腰腳令健(藏器)。

枝葉

【氣味】同皮。

【主治】燒灰淋汁或煎膏,塗白癜風(藏器)。

白話文:

枸骨

本品原先記載在女貞項下,現已分列出來。

別名叫做貓兒刺。

藏器說:這種樹木的木質潔白,像狗的骨頭一樣。

李時珍說:葉子有五個刺,形狀像貓,所以叫貓兒刺。另外衛矛也叫枸骨,與此同名。

藏器說:枸骨樹像杜仲。《詩經》裡寫的「南山有枸」指的就是它。陸機在《詩疏》中說:它是山上的樹木。

枸骨的樣子像黃櫨,木質光滑潔白,可以製作箱盒的板材。葉子裡面會有木虻的蟲卵,捲曲成像種子一樣,羽化後變成木虻。

寇宗奭說:枸骨多生長在江浙地區。南方人用它來製作旋轉的盒子,非常的好。

李時珍說:枸骨樹像女貞樹,木質非常潔白。葉子長二三寸,青翠而厚實堅硬,有五個尖刺,四季常青。五月開花,花朵細小呈白色。果實像女貞子和菝葜子,九月成熟時,顏色是緋紅色,果皮薄,味道甘甜,果核有四瓣。人們採集它的樹皮熬成膏,用來粘鳥雀,稱為黏黐。

樹皮:

味道微苦,性涼,無毒。

功效:泡酒服用,可以補益腰腳,使之強健。(藏器)

枝葉:

味道和樹皮一樣。

功效:燒成灰,用汁液或煎成膏塗抹,可以治療白癜風。(藏器)

3. 衛矛

(《本經》中品)

【釋名】鬼箭(《別錄》)、神箭。

時珍曰:劉熙《釋名》言:齊人謂箭羽為衛。此物乾有直羽,如箭羽、矛刃自衛之狀,故名。張揖《廣雅》謂之神箭,寇宗奭《衍義》言人家多燔之遣祟,則三名又或取此義也。

【集解】《別錄》曰:衛矛生霍山山谷。八月採,陰乾。

普曰:葉如桃,箭如羽,正月、二月、七月採,陰乾。或生田野。

弘景曰:山野處處有之。削取皮、羽入藥,為用甚稀。

頌曰:今江淮州郡亦或有之。三月以後生莖,莖長四、五尺許。其干有三羽,狀如箭翎羽。葉似山茶,青色。八月、十一月、十二月採條莖,陰乾。其木亦名狗骨。

宗奭曰:所在山谷皆有,平陸未嘗見也。葉絕少。其莖黃褐色,若柏皮,三面如鋒刃。人家多燔之遣祟,方藥少用。

時珍曰:鬼箭生山石間,小株成叢。春長嫩條,條上四面有羽如箭羽,視之若三羽爾。青葉狀似野茶,對生,味酸澀。三、四月開碎花,黃綠色。結實大如冬青子。山人不識,惟樵採之。

斅曰:凡使勿用石茆,根頭真相似,只是上葉不同,味各別耳。

【修治】斅曰:採得只使箭頭用,拭去赤毛,以酥拌緩炒。每一兩,用酥二錢半。

【氣味】苦,寒,無毒。普曰:神農、黃帝、桐君:苦,無毒。大明曰:甘,澀。權曰:有小毒。

【主治】女子崩中下血,腹滿汗出,除邪,殺鬼毒蠱疰(《本經》)。中惡腹痛,去白蟲,消皮膚風毒腫,令陰中解(《別錄》)。療婦人血氣,大效(馬志)。破陳血,能落胎,主百邪鬼魅(甄權)。通月經,破癥結,止血崩帶下,殺腹臟蟲及產後血絞腹痛(大明)。

【發明】頌曰:古方崔氏療惡疰在心,痛不可忍,有鬼箭羽湯;姚僧坦《集驗方》療猝暴心痛,或中惡氣毒痛,大黃湯亦用之,並大方也。見《外臺秘要》、《千金》諸書中。時珍曰:凡婦人產後血暈血結,血聚於胸中,或偏於少腹,或連於脅肋者。四物湯四兩,倍當歸,加鬼箭、紅花、玄胡索各一兩,為末,煎服。

【附方】新三。

產後敗血,兒枕塊硬,疼痛發歇,及新產乘虛,風寒內搏,惡露不快,臍腹堅脹:當歸散:用當歸(炒)、鬼箭(去中心木)、紅藍花各一兩。每服三錢,酒一大盞,煎七分,食前溫服。(《和劑局方》)

鬼瘧日發:鬼箭羽、鯪鯉甲(燒灰)各二錢半。為末。每以一字,發時㗜鼻。又法:鬼箭羽末一分,砒霜一錢,五靈脂一兩,為末。發時冷水服一錢。(並《聖濟總錄》)。

白話文:

衛矛

衛矛,又名鬼箭、神箭。其名源於其枝幹上有直立的羽狀突起,狀如箭羽,如同用矛刃自衛,故名衛矛。另有神箭之名,可能因其被用於驅邪避祟,故有神異之說。

衛矛生長於山谷或田野,葉片形似桃葉,枝幹上的羽狀突起如箭羽。不同時期皆可採收,需陰乾。其藥用部分為枝幹上的羽狀突起和樹皮,但實際應用較少。衛矛的莖幹長約四五尺,有三個羽狀突起,葉片像山茶葉,呈青色,木質則被稱為狗骨。

衛矛多生長在山谷,平地少見,葉片稀少,莖幹呈黃褐色,像柏樹皮,三面如鋒刃。人們常用其來驅邪避祟,但藥方中很少使用。鬼箭生長在山石間,成叢生長,春天會長出嫩枝,枝上有像箭羽一樣的羽狀突起,葉片對生,形似野茶,味酸澀。三四月開黃綠色碎花,結的果實大小如冬青子。

使用衛矛時需注意與石茆區分,二者根部相似,但葉片和味道不同。 入藥時只取用其羽狀突起部分,去除紅毛,用酥拌炒,每兩衛矛用酥二錢半。

衛矛味苦、性寒,無毒。也有記載說其味甘、澀,或略有小毒。

衛矛可治療婦女崩中下血、腹滿汗出,可除邪、殺鬼毒蠱疰;治療中惡腹痛,去除蛔蟲,消腫解毒;治療婦女血氣病,效果顯著;破血行瘀,可墮胎,可治百邪鬼魅;通經活絡,消散癥結,止血崩帶下,殺蟲,治療產後血瘀腹痛。

古方中,衛矛常被用於治療心痛、中惡等症。產後血瘀、血暈等症,可用衛矛配合其他藥材治療。

附方中記載了衛矛在治療產後敗血、鬼瘧等病症的應用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