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木部第三十五卷 (58)
木部第三十五卷 (58)
1. 巴豆
(《本經》下品)
【釋名】巴菽(《本經》)、剛子(《炮炙》)、老陽子。
時珍曰:此物出巴蜀,而形如菽豆,故以名之。《宋本草》一名巴椒,乃菽字傳訛也。雷斅《炮炙論》又分緊小色黃者為巴,有三稜色黑者為豆,小而兩頭尖者為剛子。云巴與豆可用,剛子不可用(殺人)。其說殊乖。蓋緊小者是雌,有稜及兩頭尖者是雄。雄者峻利,雌者稍緩也。用之得宜,皆有功力;用之失宜,參、術亦能為害,況巴豆乎?
【集解】《別錄》曰:巴豆生巴郡川穀。八月採,陰乾用之,去心、皮。
頌曰:今嘉州、眉州、戎州皆有之。木高一、二丈。葉如櫻桃而厚大,初生青色,後漸黃赤,至十二月葉漸凋,二月復漸生,四月舊葉落盡,新葉齊生,即花發成穗,微黃色。五、六月結實作房,生青,至八月熟而黃,類白豆蔻,漸漸自落,乃收之。一房有三瓣,一瓣一子,共三子。
子仍有殼,用之去殼。戎州出者,殼上有縱紋,隱起如線,一道至兩、三道。彼土人呼為金線巴豆,最為上等,他處亦稀有。
時珍曰:巴豆房似大風子殼而脆薄,子及仁皆似海松子。所云似白豆蔻者,殊不類。
【修治】弘景曰:巴豆最能瀉人,新者佳,用之去心、皮,熬令黃黑,搗如膏,乃和丸散。
斅曰:凡用巴與豆,敲碎,以麻油並酒等煮乾研膏用。每一兩,用油、酒各七合。
大明曰:凡入丸散,炒用不如去心、膜,換水煮五度(各一沸也)。
時珍曰:巴豆有用仁者,用殼者,用油者,有生用者,麩炒者,醋煮者,燒存性者,有研爛以紙包壓去油者(謂之巴豆霜)。
【氣味】辛,溫,有毒。
《別錄》曰:生溫、熟寒,有大毒。
普曰:神農、岐伯、桐君:辛,有毒;黃帝:甘,有毒。李當之:熱。
元素曰:性熱味苦,氣薄味厚,體重而沉降,陰也。
杲曰:性熱味辛,有大毒,浮也,陽中陽也。
時珍曰:巴豆氣熱味辛,生猛熟緩,能吐能下,能止能行,是可升可降藥也。《別錄》言其熟則性寒,張氏言其降,李氏言其浮,皆泥於一偏矣。蓋此物不去膜則傷胃,不去心則作嘔,以沉香水浸則能升能降,與大黃同用瀉入反緩,為其性相畏也。王充《論衡》云:萬物含太陽火氣而生者,皆有毒。故巴豆辛熱有毒。
之才曰:芫花為之使。畏大黃、黃連、蘆筍、菰筍、藜蘆、醬、豉、冷水,得火良,惡蘘草,與牽牛相反。中其毒者,用冷水、黃連汁、大豆汁解之。
【主治】傷寒溫瘧寒熱,破癥瘕結聚堅積留飲痰癖,大腹水脹,蕩練五臟六腑,開通閉塞,利水穀道,去惡肉,除鬼毒蠱疰邪物,殺蟲魚(《本經》)。
療女子月閉爛胎,金瘡膿血,不利丈夫陰。殺斑蝥蛇虺毒。可煉餌之,益血脈,令人色好,變化與鬼神通(《別錄》)。治十種水腫,痿痹,落胎(《藥性》)。通宣一切病,泄壅滯,除風補勞,健脾開胃,消痰破血,排膿消腫毒,殺腹臟蟲,治惡瘡息肉,及疥癩疔腫(《日華》)。
白話文:
巴豆
巴豆,又名巴菽、剛子、老陽子,產於巴蜀地區,因形似菽豆而得名。有人認為「巴椒」也是巴豆的別名,是「巴菽」的誤寫。雷斅則將巴豆區分為巴、豆、剛子三種,認為巴與豆可入藥,剛子則毒性太強不宜使用。其實,緊小色黃者為雌性巴豆,較為緩和;有稜角或兩頭尖者為雄性巴豆,峻烈得多。只要使用方法得當,都能發揮藥效;若用得不當,即使是性味平和的藥物如人參、黃芪,也可能造成危害,何況是巴豆呢?
巴豆生長在巴郡川穀,八月採收,陰乾後去心皮使用。嘉州、眉州、戎州等地也有出產。巴豆樹高約一到兩丈,葉片像櫻桃葉但更大更厚,初生時青色,後來漸漸變成黃赤色,十二月葉片凋零,二月又開始萌生,四月舊葉落盡,新葉齊發,同時開花,花穗呈淡黃色。五到六月結果,果實呈青色,八月成熟變黃,形似白豆蔻,成熟後會自行脫落,此時採收。每個果實有三瓣,每瓣一個種子,共三個種子。種子有殼,使用前需去殼。戎州所產的巴豆殼上有縱向紋理,像一條條細線,當地人稱之為「金線巴豆」,品質最佳,其他地區很少見。巴豆果實的形狀像大風子殼,但更脆薄;種子和仁則像海松子,與白豆蔻並不相似。
巴豆藥性峻猛,新採收的最好。使用前需去心皮,再熬至黃黑色,搗成膏狀,然後再製成丸劑或散劑。使用巴豆和豆時,需先敲碎,再用麻油和酒一起煎煮至乾燥,研磨成膏狀使用,每兩巴豆需用七合麻油和七合酒。入丸散劑時,炒制不如去心膜,換水煮五次(每次煮沸即可)。巴豆的用法很多,可以用種仁、種殼、巴豆油,也可以生用、麩炒、醋煮或燒存性,甚至可以研磨成膏狀,用紙包壓榨出油(即巴豆霜)。
巴豆味辛,性溫,有毒。也有記載說,生巴豆性溫,熟巴豆性寒,毒性很大。不同醫家對其性味歸屬也有不同說法。總而言之,巴豆性熱味辛,生則猛烈,熟則平和,具有吐瀉、止瀉、升降等多種功效。若不去除巴豆的膜,則會傷胃;不去除種仁,則會引起嘔吐。用沉香浸泡過的巴豆,則能兼具升降之效。與大黃同用,瀉下作用會減緩,這是因為兩者藥性相畏的緣故。巴豆辛熱有毒,可能是因為萬物皆含太陽火氣而生,有毒之物多為辛熱之性。芫花是巴豆的引經藥,巴豆畏大黃、黃連、蘆筍、菰筍、藜蘆、醬、豉、冷水,但遇火則其藥效更好,惡蘘草,與牽牛子相反。如中毒,可用冷水、黃連汁、大豆汁解毒。
巴豆主治傷寒溫瘧、寒熱往來、破除癥瘕積聚、消除痰飲癖證、治療大腹水腫、瀉通五臟六腑、通利水道、去除腐肉、驅除鬼魅邪毒、殺蟲殺魚;治療婦女月經閉止、胎衣不下、金瘡膿血、男子陽痿;治療斑蝥、蛇虺等毒蟲咬傷;可煉製成藥餌,補益血脈,使人面色紅潤,甚至能與鬼神溝通;治療各種水腫、痿痹、胎漏、以及各種壅滯不通的疾病,消除風寒濕邪,補益勞損,健脾開胃,消痰破血,排膿消腫,殺除腹中蟲積,治療惡瘡息肉及疥瘡、疔腫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