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木部第三十五卷 (44)
木部第三十五卷 (44)
1. 柳
(《本經》下品)
【釋名】小楊(《說文》)、楊柳。
弘景曰:柳,即今水楊柳也。
恭曰:柳與水楊全不相似。水楊葉圓闊而尖,枝條短硬。柳葉狹長而青綠,枝條長軟。
陶以柳為水楊,非也。
藏器曰:江東人通名楊柳,北人都不言楊。楊樹枝葉短,柳樹枝葉長。
時珍曰:楊枝硬而揚起,故謂之楊;柳枝弱而垂流,故謂之柳,蓋一類二種也。蘇恭所說為是。按:《說文》云:楊,蒲柳也。從木,昜聲。柳,小楊也。從木,丣聲。昜音陽,丣音酉。又《爾雅》云:楊,蒲柳也。旄,澤柳也。檉,河柳也。觀此,則楊可稱柳,柳亦可稱楊,故今南人猶並稱楊柳。
俞宗本《種樹書》言:順插為柳,倒插為楊。其說牽強,且失揚起之意。宗奭曰:釋家謂柳為尼俱律陀木。
【集解】《別錄》曰:柳華生琅邪川澤。
頌曰:今處處有之,俗所謂楊柳者也。其類非一:蒲柳即水楊也,枝勁韌可為箭笴,多生河北。杞柳生水旁,葉粗而白,木理微赤,可為車轂。今人取其細條,火逼令柔,屈作箱篋,《孟子》所謂杞柳為桮棬者,魯地及河朔尤多。檉柳見本條。時珍曰:楊柳,縱橫倒順插之皆生。
春初生柔荑,即開黃蕊花。至春晚葉長成後,花中結細黑子,蕊落而絮出,如白絨,因風而飛。子著衣物能生蟲,入池沼即化為浮萍。古者春取榆、柳之火。陶朱公言種柳千樹,可足柴炭。其嫩芽可作飲湯。
柳華
【釋名】柳絮(《本經》)。
【正誤】見下。
【氣味】苦,寒,無毒。
【主治】風水黃疸,面熱黑(《本經》)。痂疥惡瘡金瘡。柳實:主潰癰,逐膿血。
子汁:療渴(《別錄》)。華:主止血,治濕痹,四肢攣急,膝痛(甄權)。
【發明】弘景曰:柳華熟時,隨風狀如飛雪,當用其未舒時者。子亦隨花飛止,應水漬汁爾。
藏器曰:《本經》以柳絮為花,其誤甚矣。花即初發時黃蕊,其子乃飛絮也。
承曰:柳絮可以捍氈,代羊毛為茵褥,柔軟性涼,宜與小兒臥尤佳。
宗奭曰:柳花黃蕊干時絮方出,收之貼灸瘡良。絮之下連小黑子,因風而起,得水濕便生,如苦蕒、地丁之花落結子成絮。古人以絮為花,謂花如雪者,皆誤矣。藏器之說為是。又有實及子汁之文,諸家不解,今人亦不見用。
時珍曰:《本經》主治風水黃疸者,柳花也。《別錄》主治惡瘡金瘡、潰癰逐膿血,《藥性論》止血療痹者,柳絮及實也。花乃嫩蕊,可搗汁服。子與絮連,難以分別,惟可貼瘡止血裹痹之用。所謂子汁療渴者,則連絮浸漬,研汁服之爾。又崔實《四民月令》言:三月三日及上除日,採絮愈疾,則入藥多用絮也。
【附方】新六。
吐血咯血:柳絮焙研,米飲服一錢。(《經驗方》)。
白話文:
柳
《神農本草經》將柳列為下品。
柳的別名有小楊(《說文解字》)、楊柳。
陶弘景說:「柳,就是現在的水楊柳。」
蘇恭說:「柳和水楊完全不像。水楊的葉子圓闊而尖,枝條短而硬;柳葉狹長而青綠,枝條長而軟。」因此認為陶弘景將柳誤認為水楊是錯誤的。
陳藏器說:「江東地區的人普遍稱之為楊柳,北方人都不說楊。楊樹的枝葉短,柳樹的枝葉長。」
李時珍說:「楊枝硬而向上揚起,所以叫做楊;柳枝柔軟而下垂,所以叫做柳,總體來說是一類兩種。蘇恭的說法是對的。《說文解字》說:楊,蒲柳也。柳,小楊也。從字形和發音來看,楊和柳確實很相近,所以南方人至今仍將楊柳混稱。
俞宗本的《種樹書》說:順著插是柳,倒著插是楊。這種說法牽強,而且忽略了楊枝向上揚起的特點。寇宗奭說:佛教稱柳為尼俱律陀木。
《名醫別錄》說:柳花生長在琅邪的河澤地帶。
寇宗奭說:現在到處都有柳樹,俗稱的楊柳就是它。柳的種類不止一種:蒲柳就是水楊柳,枝條堅韌可以用來做箭桿,多生長在河北地區;杞柳生長在水邊,葉子粗糙而白,木質微紅,可以用來做車輪的輻條。現在人們取其細枝,用火烤軟,彎曲成箱篋,《孟子》中提到的用杞柳做杯盤,魯地和河套地區尤其多。檉柳的記載見本條。李時珍說:楊柳,無論橫著豎著插,都能生長。
春天開始長出柔荑花序,接著開出黃色的花蕊。到了春末,葉子長成後,花中結出細小的黑色種子,花蕊脫落後,柳絮像白色的絨毛一樣隨風飛揚。種子沾到衣物上會生蟲,掉入池沼就會變成浮萍。古代人春天用榆樹和柳樹的枝條來引火。陶朱公說種植一千棵柳樹,可以滿足柴火的需要。柳樹的嫩芽可以做成菜餚。
柳花
柳花的別名是柳絮(《神農本草經》)。
關於柳花和柳絮的正誤,見下文。
柳花的氣味:苦,寒,無毒。
柳花的功效:治療風水黃疸,面部發熱發黑(《神農本草經》),以及疥瘡、惡瘡、金瘡。柳實:治療癰腫潰爛,排出膿血。柳樹的汁液:治療口渴(《名醫別錄》)。柳花:止血,治療濕痹,四肢拘攣,膝蓋疼痛(甄權)。
陶弘景說:柳絮成熟時,像飛雪一樣隨風飄揚,應該在未舒展時採集。種子也隨風飄落,應該用水浸泡後取汁。
陳藏器說:《神農本草經》將柳絮誤認為是柳花,這是大錯特錯。花就是最初開放時黃色的花蕊,而柳絮才是種子。
王承說:柳絮可以作為氈子的填充物,代替羊毛做褥子,柔軟性涼,很適合嬰兒使用。
寇宗奭說:柳花黃色的花蕊乾枯後,柳絮才會出現,收集起來貼敷灸瘡效果很好。柳絮下面連接著小黑子,因為風而飛揚,遇到潮濕就會發芽,就像苦蕒、地丁的花落後結子成絮一樣。古人把柳絮當作花,說花像雪一樣,都是錯誤的。陳藏器的說法是正確的。還有關於柳實和汁液的記載,歷代醫家都不太理解,現代人也都不使用了。
李時珍說:《神農本草經》中治療風水黃疸的,是指柳花;《名醫別錄》中治療惡瘡金瘡、癰腫潰爛、排出膿血,《藥性論》中治療止血療痹的,是指柳絮和柳實。柳花就是嫩蕊,可以搗碎取汁服用。種子和柳絮連在一起,很難區分,只能用於貼敷瘡瘍止血,或裹敷痹痛部位。所謂的柳樹汁液治療口渴,就是將柳絮浸泡後研磨取汁服用。崔實的《四民月令》說:三月三日和上巳節採集柳絮可以治病,所以入藥多用柳絮。
附方:新六。
治療吐血咯血:將柳絮烘乾研磨,用米湯送服一錢。(《經驗方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