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木部第三十五卷 (34)
木部第三十五卷 (34)
1. 皂莢
其方治九種喉痹:急喉痹、纏喉風、結喉、爛喉、遁蟲、蟲喋、重舌、木舌、飛絲入口。用大皂莢四十挺切,水三斗,浸一夜,煎至一斗半。入人參末半兩,甘草末一兩,煎至五升,去滓。入無灰酒一升,釜煤二匕,煎如餳,入瓶封,埋地中一夜。每溫酒化下一匙,或掃入喉內,取惡涎盡為度。
後含甘草片。又孫用和《家傳秘寶方》云:凡人猝中風,昏昏如醉,形體不收,或倒或不倒,或口角流涎出,斯須不治,便成大病。此症風涎潮於上,胸痹氣不通,宜用急救稀涎散吐之。用大皂莢(肥實不蛀者)四挺(去黑皮),白礬(光明者)一兩,為末。每用半錢,重者三字,溫水調灌。
不大嘔吐,只是微微稀冷涎或出一升、二升。當待惺惺,乃用藥調治。不可便大吐之,恐過劑傷人。累效不能盡述。宗奭曰:此法用皂莢末一兩,生礬末半兩,膩粉半兩,水調一、二錢,過咽即吐涎。用礬者,分膈下涎也。
【附方】舊二十,新三十七。
中風口噤不開,涎潮壅上:皂角一挺(去皮),豬脂塗炙黃色,為末。每服一錢,溫酒調下。氣壯者二錢,以吐出風涎為度。(《簡要濟眾方》)
中風口喎:皂角五兩,去皮為末,三年大醋和之,左喎塗右,右喎塗左,干更上之。(《外臺秘要》)。
中暑不省:皂莢一兩(燒存性),甘草一兩(微炒),為末。溫水調一錢,灌之。(《澹寮方》)
鬼魘不寤:皂莢末刀圭,吹鼻中,能起死人。(《千金方》)
自縊將絕:皂角末吹鼻中。(《外臺方》)。
水溺卒死一宿者,尚可活:紙裹皂莢末納下部,須臾出水即活。(《外臺秘要》)。
急喉痹塞,逡巡不救:靈苑方:皂莢生研末。每以少許點患處,外以醋調厚封項下。須臾便破,出血即愈。或挼水灌之,亦良。《直指方》:用皂角肉半截銼細。
米醋半盞,煎七分,破出膿血即愈。
咽喉腫痛:牙皂一挺(去皮,米醋浸炙七次,勿令太焦),為末。每吹少許入咽,吐涎即止。(《聖濟總錄》)
風癇諸痰:五癇膏:治諸風,取痰如神。大皂角半斤去皮、子,以蜜四兩塗上,慢火炙透捶碎,以熱水浸一時,挼取汁,慢火熬成膏。入麝香少許,攤在夾綿紙上,曬乾,煎作紙花。每用三、四片,入淡漿水一小盞中洗淋下,以筒吹汁入鼻內。待痰涎流盡,吃芝麻餅一個,涎盡即愈,立效。(《普濟方》)
風邪癇疾:皂莢(燒存性)四兩,蒼耳根、莖、葉(曬乾)四兩,密陀僧一兩,為末,成丸梧桐子大,硃砂為衣。每服三、四十丸,棗湯下,日二服。稍退,只服二十丸。名抵住丸。(《永類方》)。一切痰氣:皂莢(燒存性)、蘿蔔子(炒)等分,薑汁入煉蜜丸梧桐子大。
每服五、七十丸,白湯下。(《簡便方》)。胸中痰結:皂莢三十挺。去皮,切,水五升浸一夜,挼取汁,慢熬至可丸,丸如梧桐子大。每食後,鹽漿水下十丸。又釣痰膏:用半夏醋煮過,以皂角膏和勻,入明礬少許,以柿餅搗膏,丸如彈子,噙之。(《聖惠方》)咳逆上氣,唾濁不得臥:皂莢丸:用皂莢炙,去皮、子,研末,蜜丸梧桐子大。每服一丸,棗膏湯下,日三、夜一服。
白話文:
這個藥方記載了皂莢治療九種喉嚨疾病的方法,包括:急性喉痹、纏喉風、結喉、爛喉、遁蟲(喉嚨裡的蟲)、蟲喋、重舌(舌頭下長出小舌)、木舌(舌頭僵硬)、飛絲入口。使用方法是:將四十根大皂莢切開,用水三斗浸泡一夜,然後煎煮至剩下一斗半。加入人參末半兩、甘草末一兩,再煎煮至剩五升,過濾掉藥渣。接著加入無灰酒一升、鍋底灰二匕,煎煮至濃稠如麥芽糖,裝入瓶中密封,埋在土裡一夜。每次用溫酒化開一匙服用,或塗抹在喉嚨內,直到吐出所有污濁的痰涎為止。之後含甘草片。
另外,孫用和的《家傳秘寶方》提到,如果有人突然中風,昏迷不醒,身體無法控制,可能會倒下或站不穩,口角流口水,不及時治療就會變成大病。這是因為風涎向上湧,導致胸悶氣不通,應該用能迅速化痰的藥散來催吐。方法是用肥大且沒有蟲蛀的大皂莢四根(去除黑皮),加上明礬一兩(要看起來光亮的),磨成粉末。每次用半錢,嚴重者用三字(古代的重量單位),用溫水調和灌服。
如果沒有大量嘔吐,只是稍微吐出一些稀薄的冷痰,大約一升或二升,應該等病人清醒後再用藥調理。不要過度催吐,以免傷身。此方法效果顯著,無法一一詳述。宗奭說:這個方法是用皂莢末一兩,加上生礬末半兩、膩粉半兩,用水調和一、二錢,吞下後就會吐出痰涎。用礬的目的,是為了把膈下的痰也吐出來。
【附方】以下是額外補充的方子:
治療中風導致口緊閉無法張開,痰涎堵塞喉嚨:用皂角一根(去除皮),塗上豬油烤至黃色,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一錢,用溫酒調服。身體強壯的人可服用二錢,以吐出風涎為止。(出自《簡要濟眾方》)
治療中風導致口歪:用皂角五兩,去皮磨成粉末,用三年陳醋調和,左邊歪就塗在右邊,右邊歪就塗在左邊,乾了再塗。(出自《外臺秘要》)
治療中暑昏迷不醒:用皂莢一兩(燒成炭,保留藥性),加上甘草一兩(稍微炒過),磨成粉末。用溫水調和一錢,灌服。(出自《澹寮方》)
治療鬼魘導致昏迷不醒:將皂莢末用刀尖挑取少量,吹入鼻中,能使昏死的人甦醒。(出自《千金方》)
治療自縊將死:將皂角末吹入鼻中。(出自《外臺方》)
治療溺水剛死、未超過一夜者,仍有救活的可能:用紙包好皂莢末,塞入肛門,不久就會將水吐出而甦醒。(出自《外臺秘要》)
治療急性喉痹堵塞,情況危急:靈苑方:將生皂莢磨成粉末,每次取少量塗抹在患處,外面用醋調和後厚厚地敷在脖子下。不久就會破開,流出血就痊癒。或者用水調和灌服,效果也很好。《直指方》:用皂角肉半截,切碎,加入半盞米醋,煎煮至剩七分,膿血排出後就會痊癒。
治療咽喉腫痛:用牙皂一根(去除皮,用米醋浸泡後烤七次,不要烤焦),磨成粉末。每次吹少量粉末入咽喉,吐出痰涎就會停止疼痛。(出自《聖濟總錄》)
治療風癇等痰病:五癇膏:治療各種風病,化痰效果非常好。用大皂角半斤,去皮和籽,用蜂蜜四兩塗抹後,用小火烤透,搗碎,用熱水浸泡一個時辰,揉搓取汁,用小火熬成膏。加入少量麝香,攤在夾棉紙上,曬乾,剪成紙花狀。每次用三、四片,放入一小盞淡漿水中洗淋,用竹筒將汁液吹入鼻中。等待痰涎流盡後,吃一個芝麻餅,痰盡病就好,效果很快。(出自《普濟方》)
治療風邪引起的癲癇:用皂莢(燒成炭,保留藥性)四兩,蒼耳的根、莖、葉(曬乾)各四兩,密陀僧一兩,磨成粉末,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藥,用硃砂包裹。每次服用三十到四十丸,用棗湯送服,每日服用兩次。病情稍好轉後,減少至每次服用二十丸。這個藥丸叫做「抵住丸」。(出自《永類方》)。
治療一切痰氣:用皂莢(燒成炭,保留藥性)和蘿蔔子(炒過)等分,用薑汁和煉製過的蜂蜜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藥。每次服用五、七十丸,用白湯送服。(出自《簡便方》)。
治療胸中痰結:用皂莢三十根,去皮,切開,用水五升浸泡一夜,揉搓取汁,慢慢熬煮至可以搓成丸藥,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藥。每次飯後,用鹽漿水送服十丸。另外還有釣痰膏:用醋煮過的半夏,加上皂角膏攪拌均勻,加入少量明礬,再用搗成膏狀的柿餅和勻,製成如彈子大小的丸藥,含在嘴裡。(出自《聖惠方》)
治療咳嗽氣喘,痰多到無法入睡:皂莢丸:用烤過的皂莢,去皮和籽,磨成粉末,用蜂蜜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藥。每次服用一丸,用棗膏湯送服,每天三次,晚上一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