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木部第三十五卷 (7)

回本書目錄

木部第三十五卷 (7)

1. 厚朴

好古曰:《本草》言厚朴治中風傷寒頭痛,溫中益氣,消痰下氣,厚腸胃,去腹滿,果泄氣乎?果益氣乎?蓋與枳實、大黃同用,則能泄實滿,所謂消痰下氣是也。若與橘皮、蒼朮同用,則能除濕滿,所謂溫中益氣是也。與解利藥同用,則治傷寒頭痛;與瀉痢藥同用,則厚腸胃。

大抵其性味苦溫,用苦則泄,用溫則補也。故成無己云:厚朴之苦,以泄腹滿。杲曰:苦能下氣,故泄實滿;溫能益氣,故散濕滿。

【附方】舊九,新五。

厚朴煎丸:孫兆云:補腎不如補脾。脾胃氣壯,則能飲食。飲食既進,則益營衛,養精血,滋骨髓。是以《素問》云:精不足者補之以味;形不足者,補之以氣。此藥大補脾胃虛損,溫中降氣,化痰進食,去冷飲、嘔吐、泄瀉等症。用厚朴(去皮銼片),用生薑二斤(連皮切片),以水五升同煮乾,去姜,焙樸。

以乾薑四兩,甘草二兩,再同厚朴以水五升煮乾,去草,焙薑、樸為末。用棗肉、生薑同煮熟,去姜,搗棗和,丸梧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米飲下。一方加熟附子。(王璆《百一選方》)痰壅嘔逆,心胸滿悶,不下飲食:厚朴一兩,薑汁炙黃為末。非時米飲調下二錢匕。(《聖惠方》)腹脹脈數:厚朴三物湯:用厚朴半斤,枳實五枚,以水一斗二升,煎取五升,入大黃四兩,再煎三升。溫服一升,轉動更服,不動勿服。

(張仲景《金匱要略》)腹痛脹滿:厚朴七物湯:用厚朴半斤(制),甘草、大黃各三兩,棗十枚,大枳實五枚,桂二兩,生薑五兩,以水一斗,煎取四升。溫服八合,日三。嘔者,加半夏五合。(《金匱要略》)男女氣脹心悶,飲食不下,冷熱相攻,久患不愈:厚朴(薑汁炙焦黑)為末。以陳米飲調服二錢匕,日三服。

(《斗門方》)反胃止瀉:方同上。中滿洞瀉:厚朴、乾薑等分為末,蜜丸梧桐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米飲下。(鮑氏方)小兒吐瀉,胃虛及有痰驚:梓樸散:用梓州厚朴一兩,半夏(湯泡七次,薑汁浸半日,曬乾)一錢,以米泔三升同浸一百刻,水盡為度。如未盡,少加火熬干。

去厚朴,只研半夏。每服半錢或一字。薄荷湯調下。(錢乙《小兒直訣》)霍亂腹痛:厚朴湯:用厚朴(炙)四兩,桂心二兩,枳實五枚,生薑二兩,水六升,煎取二升,分三服。此陶隱居方也。唐·石泉公王方慶《廣南方》云:此方不惟治霍亂,凡諸病皆治。《聖惠方》:用厚朴(薑汁炙),研末。

新汲水服二錢,如神。下痢水穀久不瘥者:厚朴三兩,黃連三兩,水三升,煎一升,空心細服。(《梅師方》)大腸乾結:厚朴生研,豬臟(煮)搗和,丸梧桐子大。每姜水下三十丸。(《十便良方》)尿渾白濁:心脾不調,腎氣渾濁。用厚朴(薑汁炙)一兩,白茯苓一錢,水、酒各一碗,煎一碗,溫服。

白話文:

厚朴

好古說,《本草》記載厚朴能治療中風、傷寒引起的頭痛,具有溫暖中焦、增補氣力、消除痰液、使氣下降、強健腸胃、去除腹脹的功效。但這樣說來,它到底是洩氣還是補氣呢?其實,如果將厚朴與枳實、大黃一同使用,就能夠排除體內因實邪導致的腹脹,也就是所謂的消除痰液、使氣下降的功效。如果與橘皮、蒼朮一同使用,則能去除濕邪引起的腹脹,也就是所謂的溫暖中焦、增補氣力的功效。與解表藥一同使用,就能治療傷寒頭痛;與止瀉藥一同使用,則能強健腸胃。

總的來說,厚朴的藥性味道是苦溫的,使用苦味藥性可以洩瀉,使用溫性藥性可以補益。所以成無己說,厚朴的苦味,可以用來排除腹脹。杲說,苦味能使氣下降,所以可以排除因實邪引起的腹脹;溫性能夠增補氣力,所以可以散除因濕邪引起的腹脹。

【附方】

過去有九個方子,現在新增五個。

**厚朴煎丸:**孫兆說:「補腎不如補脾。」脾胃的氣力強壯,就能夠正常飲食。飲食正常,就能夠增加營養,滋養精血,強健骨髓。因此,《素問》說:「精不足的人要用味道來補;形體不足的人,要用氣來補。」這個藥方主要用於補益脾胃虛損,溫暖中焦,使氣下降,化解痰液,促進食慾,去除因寒涼引起的嘔吐、腹瀉等症狀。使用厚朴(去除外皮,切成片狀),用生薑二斤(連皮切片),加水五升一同煮乾,去除生薑,烘乾厚朴。

再加入乾薑四兩、甘草二兩,與厚朴一同加水五升煮乾,去除甘草,烘乾薑、厚朴,將其研磨成粉末。用紅棗肉與生薑一同煮熟,去除生薑,將紅棗搗成泥,與藥粉混合,搓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五十丸,用米湯送服。有一個方子還加入了熟附子。(出自王璆《百一選方》)

**痰液壅塞、嘔吐、胸悶、吃不下飯:**將厚朴一兩用薑汁炙烤至黃色,研磨成粉末。在沒有吃飯的時候,用米湯調服二錢匕。(出自《聖惠方》)

**腹脹、脈搏跳動快速:**厚朴三物湯:用厚朴半斤、枳實五枚,加水一斗二升,煎煮至五升,再加入大黃四兩,再次煎煮至三升。溫熱服用一升,如果情況沒有改善,可以再次服用,如果沒有效果就不要再服用了。(出自張仲景《金匱要略》)

**腹痛、腹脹:**厚朴七物湯:用厚朴半斤(處理過)、甘草、大黃各三兩、紅棗十枚、大枳實五枚、桂枝二兩、生薑五兩,加水一斗,煎煮至四升。溫熱服用八合,一天三次。如果出現嘔吐,可以加入半夏五合。(出自《金匱要略》)

**男女因氣脹導致心悶、吃不下飯、冷熱交替侵擾,久病不癒:**將厚朴(用薑汁炙烤至焦黑)研磨成粉末。用陳年米湯調服二錢匕,一天三次。(出自《斗門方》)

**反胃、止瀉:**藥方與上方相同。

**腹部脹滿、腹瀉不止:**將厚朴、乾薑等份研磨成粉末,用蜂蜜調和搓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五十丸,用米湯送服。(出自鮑氏方)

**小兒嘔吐、腹瀉,脾胃虛弱,以及有痰導致的驚恐:**梓朴散:用梓州厚朴一兩、半夏(用熱水泡七次,用薑汁浸泡半天,曬乾)一錢,用米泔水三升一同浸泡一百刻(約25小時),直至水分全部吸收。如果水沒用完,可以用小火熬乾。

去除厚朴,只將半夏研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半錢或一字(古代計量單位)。用薄荷湯調服。(出自錢乙《小兒直訣》)

**霍亂、腹痛:**厚朴湯:用厚朴(炙烤過)四兩、桂心二兩、枳實五枚、生薑二兩,加水六升,煎煮至二升,分三次服用。這是陶隱居的方子。唐朝石泉公王方慶在《廣南方》中說:這個方子不僅能治療霍亂,各種疾病都可以治療。《聖惠方》:用厚朴(用薑汁炙烤過),研磨成粉末。

用新打的井水服用二錢,效果很好。

**腹瀉不止、水瀉不止:**用厚朴三兩、黃連三兩,加水三升,煎煮至一升,空腹慢慢服用。(出自《梅師方》)

**大腸乾澀、便秘:**將生厚朴研磨成粉末,與豬大腸(煮熟)搗爛混合,搓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用薑水送服三十丸。(出自《十便良方》)

**小便渾濁發白:**因心脾不調,腎氣渾濁。用厚朴(用薑汁炙烤過)一兩、白茯苓一錢,加水和酒各一碗,煎煮至一碗,溫熱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