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木部第三十四卷 (35)

回本書目錄

木部第三十四卷 (35)

1. 薰陸香

(乳香)(《別錄》上品)

【釋名】馬尾香(《海藥》)、天澤香(《內典》)、摩勒香(《綱目》)、多伽羅香。

宗奭曰:薰陸即乳香,為其垂滴如乳頭也。熔塌在地者為塌香,皆一也。

時珍曰:佛書謂之天澤香,言其潤澤也。又謂之多伽羅香,又曰杜嚕香。李珣言薰陸是樹皮,乳是樹脂。陳藏器言乳是薰陸之類。寇宗奭言是一物。

陳承言薰陸是總名,乳是薰陸之乳頭也。今考《香譜》言乳有十餘品,則乳乃熏陸中似乳頭之一品爾。陳承之說為近理。二物原附沉香下,宋《嘉祐本草》分出二條,今據諸說,合併為一。

【集解】恭曰:薰陸香形似白膠香,出天竺者色白,出單于者夾綠色,香亦不甚。

珣曰:按:《廣志》云:薰陸香是樹皮鱗甲,採之復生。乳頭香生南海,是波斯松樹脂也,紫赤如櫻桃,透明者為上。藏器曰:乳香,即薰陸之類也。禹錫曰:按:《南方異物志》云:薰陸出大秦國。在海邊有大樹,枝葉正如古松,生於沙中。盛夏木膠流出沙上,狀如桃膠。

夷人採取賣與商賈,無賈則自食之。宗奭曰:薰陸,木葉類棠梨,南印度界阿吒釐國出之,謂之西香,南番者更佳,即乳香也。

承曰:西出天竺,南出波斯等國。西者色黃白,南者色紫赤。日久重疊者,不成乳頭,雜以沙石。其成乳者,乃新出未雜沙石者也。薰陸是總名,乳是薰陸之乳頭也。今松脂、楓脂中,亦有此狀者甚多。時珍曰:乳香今人多以楓香雜之,惟燒之可辨。南番諸國皆有。《宋史》言乳香有一十三等。

按:葉廷珪《香錄》云:乳香一名薰陸香,出大食國南,其樹類松。以斤斫樹,脂溢於外,結而成香,聚而成塊。上品為揀香,圓大如乳頭,透明,俗呼滴乳。次曰明乳,其色亞於揀香。又次為瓶香,以瓶收者。又次曰袋香,言收時只置袋中。次為乳塌,雜沙石者。次為黑塌,色黑。

次為水濕塌,水漬色敗氣變者。次為斫削,雜碎不堪。次為纏末,播揚為塵者。觀此則乳有自流出者,有斫樹溢出者。諸說皆言其樹類松。寇氏言類棠梨,恐亦傳聞,當從前說。道書乳香、檀香謂之浴香,不可燒祀上真。

【修治】頌曰:乳性至黏難碾。用時以繒袋掛於窗隙間,良久取研,乃不黏也。

大明曰:入丸散,微炒殺毒,則不黏。

時珍曰:或言乳香入丸藥,以少酒研如泥,以水飛過,曬乾用。或言以燈心同研則易細。或言以糯米數粒同研,或言以人指甲二、三片同研,或言以乳缽坐熱水中乳之,皆易細。《外丹本草》云:乳香以韭實、蔥、蒜煅伏成汁,最柔五金。《丹房鏡源》云:乳香啞銅。

【氣味】微溫,無毒。

大明曰:乳香:辛,熱,微毒。元素曰:苦、辛,純陽。

白話文:

薰陸香

乳香,古籍記載為上品藥材。也稱馬尾香、天澤香、摩勒香、多伽羅香等。

據考證,「薰陸」和「乳香」指的是同一種香料,因其樹脂滴落狀似乳頭而得名。「塌香」則是樹脂在地面凝固的形態。

佛經中稱其為天澤香,形容其潤澤;又稱多伽羅香或杜嚕香。古人有不同說法,有的認為薰陸是樹皮,乳香是樹脂;有的認為乳香是薰陸的一種;也有的認為薰陸是總稱,乳香是其中像乳頭狀的一種。 較為可信的說法是,薰陸是總稱,乳香是其中形似乳頭的其中一種,並且乳香種類繁多,超過十種。因此,古籍中將薰陸和乳香分開記載,現代則將其合為一項。

薰陸香外觀類似白膠香,產自天竺者色白,產自單于者則帶點綠色,香味較淡。 它來自一種樹木,樹皮剝落後能再生,而乳香則為其樹脂,產自南海,色澤紫紅似櫻桃,透明者為上品。 其原產地為大秦國(今敘利亞),或南印度的阿吒釐國,也稱西香,南番所產者品質更佳。 產地不同,顏色也有差異,西方產的呈黃白色,南方產的則紫紅。久置堆疊的乳香,會混雜沙石,不再呈乳頭狀。只有新採的才呈乳頭狀。 現代松脂、楓脂中也有類似形態的樹脂。現今市面上常以楓香樹脂混充,需燃燒後才能辨別真偽。宋代記載乳香有十幾種等級。

據記載,乳香樹類似松樹,人們砍伐樹木,樹脂便會流出凝結成香。上品乳香稱為揀香,圓大如乳頭,透明,也叫滴乳;次等依次為明乳、瓶香、袋香、乳塌(混雜沙石)、黑塌(顏色發黑)、水濕塌(受潮變質)、斫削(碎塊)、纏末(粉末)。因此乳香有自然流出和砍伐後流出的兩種。 道教典籍中將乳香、檀香稱為浴香,不能用於祭祀。

乳香黏性強,難以研磨。使用前可將其用布袋懸掛於窗隙間,待其乾燥後再研磨。也可微炒殺毒,或加少許酒研磨成泥,用水飛過再曬乾,或加入燈芯、糯米、指甲等一起研磨,或用熱水溫熱乳缽研磨,都能使研磨更容易。 古籍中也有記載,以韭實、蔥、蒜煅燒取汁來處理乳香,使其更易於與金屬混合使用。

乳香性味微溫,無毒(但也有記載為辛熱微毒或苦辛純陽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