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木部第三十四卷 (34)

回本書目錄

木部第三十四卷 (34)

1. 楓香脂

瘰癧軟癤:白膠香一兩(化開),以蓖麻子六十四粒研入,待成膏,攤貼。(《儒門事親》)

諸瘡不合:白膠香、輕粉各二錢,豬脂和塗。(《直指方》)

一切惡瘡:水沉金絲膏:用白膠香、瀝青各一兩,以麻油、黃蠟各二錢半,同熔化,入冷水中扯千遍,攤貼之。(《儒門事親》)

惡瘡疼痛:楓香、膩粉等分。為末。漿水洗淨,貼之。(《壽親養老書》)。

久近脛瘡:白膠香為末,以酒瓶上箬葉夾末,貼之。(《袖珍方》)。

小兒疥癬:白膠香、黃柏、輕粉等分,為末。羊骨髓和,敷之。(《儒門事親》)

大便不通:白膠香半棗大,鼠糞二枚,研勻,水和作挺。納入肛內,良久自通。(《普濟方》)

年久牙痛:楓香脂為末。以香爐內灰和勻,每旦揩擦。(危氏《得效方》)

魚骨哽咽:白膠香細細吞之。(《聖惠方》)

木皮

【氣味】辛,平,有小毒(蘇恭)。

【主治】水腫,下水氣,煮汁用之(蘇恭)。煎飲,止水痢為最(藏器)。止霍亂刺風冷風,煎湯浴之(大明)。

【正誤】藏器曰:楓皮性澀,能止水痢。蘇云下水腫,水腫非澀藥所療,又云有毒,明見其謬。

【附方】新一。

大風瘡:楓子木(燒存性,研)、輕粉等分,麻油調搽,極妙。章貢有鼓角匠病此,一道人傳方,遂愈。(《經驗良方》)

根葉

【主治】癰疽已成,擂酒飲,以滓貼之(時珍)。

【氣味】有毒,食之令人笑不止,地漿解之(弘景)。

白話文:

楓香脂

**瘰癧軟癤:**用白膠香一兩,先融化,加入搗碎的蓖麻子六十四粒,攪拌均勻成膏狀,然後塗抹在患處。(出自《儒門事親》)

**各種瘡口不癒合:**用白膠香和輕粉各二錢,混合豬油調和後塗抹患處。(出自《直指方》)

**各種惡性瘡瘍:**製作水沉金絲膏,用白膠香和瀝青各一兩,加入麻油和黃蠟各二錢半,一起融化後,放入冷水中拉扯多次,然後塗抹在患處。(出自《儒門事親》)

**惡性瘡瘍疼痛:**用等量的楓香和膩粉,磨成粉末,用米漿水清洗患處後,再敷上藥粉。(出自《壽親養老書》)

**長期腿部瘡瘍:**將白膠香磨成粉末,用酒瓶上的竹箬葉夾著藥粉,貼在患處。(出自《袖珍方》)

**小兒疥癬:**用等量的白膠香、黃柏、輕粉,磨成粉末,加入羊骨髓調和後敷在患處。(出自《儒門事親》)

**大便不通:**取半個棗子大小的白膠香,加入兩顆老鼠糞便,磨成粉末混合均勻,用水調成條狀,塞入肛門,過一段時間後大便就會通暢。(出自《普濟方》)

**多年牙痛:**用楓香脂磨成粉末,加入香爐內的灰攪拌均勻,每天早晨用來擦拭牙齒。(出自危氏《得效方》)

**魚骨卡住喉嚨:**將白膠香細細吞服。(出自《聖惠方》)

木皮

【氣味】 辛辣,性平,有輕微毒性(蘇恭記載)。

【主治】 治療水腫,可以幫助排出身體多餘的水分,用水煎煮服用(蘇恭記載)。煎煮飲用,可以有效止住水瀉(陳藏器記載)。可以止霍亂引起的刺痛和冷風,煎湯沐浴可以治療(《大明本草》記載)。

【辨誤】 陳藏器認為:楓樹皮性澀,能止住水瀉。蘇恭說可以消除水腫,但水腫並非澀性藥物所能治療的,而且又說有毒,顯然是錯誤的。

【附方】 新增一個方子。

**大麻風瘡:**將楓子木燒成炭,磨成粉末,加入等量的輕粉,用麻油調和後塗抹患處,效果極佳。章貢有鼓角匠人患此病,一位道人傳授此方,便治好了。(出自《經驗良方》)

根葉

【主治】 癰疽已經化膿,可以將根葉搗碎,用酒送服,並用藥渣敷貼患處。(出自李時珍)

【氣味】 有毒,吃了會讓人不停地笑,可用地漿解毒。(出自陶弘景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