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木部第三十四卷 (2)
木部第三十四卷 (2)
1. 木之一
(香木類三十五種)
白話文:
木之一:香木三十五種
2. 柏
(《本經》上品)
【釋名】椈(音菊)、側柏。
李時珍曰:按:魏子才《六書精蘊》云:萬木皆向陽,而柏獨西指,蓋陰木而有貞德者,故字從白。白者,西方也。陸佃《埤雅》云:柏之指西,猶針之指南也。柏有數種,入藥惟取葉扁而側生者,故曰側柏。
寇宗奭曰:予官陝西,登高望柏,千萬株皆一一西指。蓋此木至堅,不畏霜雪,得木之正氣,他木不及。所以受金之正氣所制,一一西指也。
【集解】《別錄》曰:柏實生太山山谷,柏葉尤良。四時各依方面採,陰乾。
陶弘景曰:處處有柏,當以太山為佳爾。並忌取塚墓上者。其葉以秋夏採者良。
蘇恭曰:今太山無復採子,惟出陝州、宜州為勝。八月採之。
蘇頌曰:柏實以乾州者為最。三月開花,九月結子成熟,取採蒸曝,舂擂取仁用。其葉名側柏,密州出者尤佳。雖與他柏相類,而其葉皆側向而生,功效殊別。古柏葉尤奇,益州諸葛孔明廟中有大柏木,相傳是蜀世所植,故人多采以作藥,其味甘香,異常柏也。雷斅曰:柏葉有花柏葉、叢柏葉及有子圓葉。
其有子圓葉成片,如大片雲母,葉皆側,葉上有微赤毛者,宜入藥用。花柏葉,其樹濃葉成朵,無子;叢柏葉,其樹綠色,並不入藥。陳承曰:陶隱居說柏忌塚墓上者,而今乾州者皆是乾陵所出,他處皆無大者,但取其州土所宜,子實氣味豐美可也。其柏異於他處,木之紋理,大者多為菩薩雲氣、人物鳥獸,狀極分明可觀。
有盜得一株徑尺者,值萬錢,宜其子實為貴也。時珍曰:《史記》言:松柏為百木之長。其樹聳直,其皮薄,其肌膩。其花細瑣,其實成梂,狀如小鈴,霜後四裂,中有數子,大如麥粒,芬香可愛。柏葉松身者,檜也。其葉尖硬,亦謂之栝。今人名圓柏,以別側柏。松葉柏身者,樅也。
松檜相半者,檜柏也。峨眉山中一種竹葉柏身者,謂之竹柏。
柏實
【修治】斅曰:凡使先以酒浸一宿,至明漉出,曬乾,用黃精自然汁於日中煎之,緩火煮成煎為度。每煎柏子仁三兩,用酒五兩浸。
時珍曰:此法是服食家用者。尋常用,只蒸熟曝烈,舂簸取仁,炒研入藥。
【氣味】甘,平,無毒。
甄權曰:甘、辛。畏菊花、羊蹄草。
徐之才曰:見葉下。
【主治】驚悸益氣,除風濕,安五臟。久服,令人潤澤美色,耳目聰明,不飢不老,輕身延年(《本經》)。療恍惚,虛損吸吸,歷節腰中重痛,益血止汗(《別錄》)。治頭風,腰腎中冷,膀胱冷膿宿水,興陽道,益壽,去百邪鬼魅,小兒驚癇(甄權)。潤肝(好古)。養心氣,潤腎燥,安魂定魄,益智寧神。燒瀝,澤頭髮,治疥癬(時珍)。
【發明】王好古曰:柏子仁,肝經氣分藥也。又潤腎,古方十精丸用之。
白話文:
柏
《神農本草經》上品
柏樹,也叫椈(音同菊)、側柏。
李時珍說:據魏子才《六書精蘊》記載,萬物皆向陽生長,唯獨柏樹向西,因為它是陰木,卻具有堅貞的品德,所以字從「白」,「白」代表西方。陸佃《埤雅》也說,柏樹向西,如同指南針指向南方一樣。柏樹有多種,入藥只選用葉片扁平且側向生長的,所以稱為側柏。
寇宗奭說:我曾在陝西任職,登高遠望,成千上萬株柏樹都一致向西。這種樹木非常堅硬,不怕霜雪,具有木之正氣,勝過其他樹木。所以它受金之正氣所制,都向西生長。
《名醫別錄》記載:柏樹果實長在泰山山谷中,柏葉更佳。四季皆可採集,按方位採摘,陰乾。
陶弘景說:各地都有柏樹,但泰山的最好。忌採集墳墓上的柏樹。葉子以秋冬採集的為佳。
蘇恭說:現在泰山已不再採集柏子,以陝州、宜州所產的為最佳,八月採集。
蘇頌說:乾州的柏樹果實最好。三月開花,九月果實成熟,採集後蒸曬,舂搗取仁入藥。柏葉也叫側柏,密州所產的最好。雖然與其他柏樹相似,但葉子都側向生長,功效卻有很大區別。古柏葉尤其奇特,益州諸葛亮廟裡有一棵大柏樹,相傳是蜀漢時期種植的,所以人們常採其葉入藥,味道甘香,勝過其他柏樹。雷斅說:柏葉分為花柏葉、叢柏葉和有子圓葉三種。
其中,有子圓葉成片,像大的雲母片,葉子都側向生長,葉子上還有細小的紅色絨毛,適宜入藥。花柏葉,樹木茂密,葉子成簇,無果實;叢柏葉,樹木呈綠色,都不入藥。陳承說:陶弘景說柏樹忌諱採集墳墓上的,但現在乾州的柏樹都出自乾陵,其他地方都沒有這麼大的柏樹,只取其州土所宜,果實氣味豐美即可。乾州的柏樹與其他地方的不同,樹木紋理,大的常常呈現菩薩雲氣、人物鳥獸的形狀,非常清晰可見。
曾有人偷盜一株徑尺的柏樹,價值萬錢,可見其果實之珍貴。李時珍說:《史記》記載:松柏是百木之長。樹木高聳挺直,樹皮薄,木質細膩。花細小,果實結成穗狀,像小鈴鐺,霜後裂開,裡面有幾粒種子,大小如麥粒,芬芳可愛。柏葉松身的是檜樹,葉子尖硬,也叫栝(guā)。現在人們稱之為圓柏,以區別側柏。松葉柏身的是樅樹。
松檜各半的是檜柏。峨眉山有一種竹葉柏身的樹,稱為竹柏。
柏樹果實
炮製:雷斅說:凡是用柏樹果實,先用酒浸泡一夜,第二天撈出曬乾,再用黃精的汁液在太陽下煎熬,用小火熬製到一定程度即可。每次煎柏子仁三兩,用五兩酒浸泡。
李時珍說:這個方法是用於服用食用的。尋常用法,只將其蒸熟曬乾,舂搗簸篩取仁,炒研後入藥。
性味:甘,平,無毒。
甄權說:甘辛。畏菊花、羊蹄草。
徐之才說:見葉下(此句意不明確,或指相關記載在葉子的部分)。
功效主治:驚悸益氣,除風濕,安五臟。久服,令人潤澤美色,耳目聰明,不飢不老,輕身延年(《神農本草經》)。治療恍惚,虛損羸弱,肢節腰部疼痛,益血止汗(《名醫別錄》)。治療頭痛,腰腎寒冷,膀胱寒冷膿腫積水,壯陽,益壽,去除百邪鬼魅,小兒驚癇(甄權)。潤肝(王好古)。養心氣,潤腎燥,安魂定魄,益智寧神。燒成柏油,塗抹頭髮,治療疥癬(李時珍)。
說明:王好古說:柏子仁是肝經氣分藥物,又能潤腎,古方十全大補丸中用到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