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果部第三十二卷 (15)

回本書目錄

果部第三十二卷 (15)

1. 醋林子

(《圖經》)

【校正】自外類移入此。

【釋名】時珍曰:以味得名。

【集解】頌曰:醋林子,生四川邛州山野林箐中。木高丈餘,枝葉繁茂。三月開白花,四出。九月、十月子熟,累累數十枚成朵,生青熟赤,略類櫻桃而蒂短。熟時採之陰乾,連核用。土人以鹽、醋收藏,充果食。其葉味酸,夷獠人採得,入鹽和魚膾食,云勝用醋也。

【氣味】酸,溫,無毒。

【主治】久痢不瘥,及痔漏下血,蛔咬心痛,小兒疳蛔,心腹脹滿黃瘦,下寸白蟲,單搗為末,酒調一錢匕服之甚效。鹽、醋藏者,食之生津液,醒酒止渴。多食,令人口舌粗拆也(蘇頌)。

白話文:

醋林子

《圖經》記載的醋林子,後被移入此類藥材。 它的名字是因為味道而來。

醋林子生長在四川邛州的山野林間,樹高約一丈多,枝葉茂盛。三月開花,花白色,呈四瓣狀。九月十月果實成熟,一串串的,有幾十顆,生時青色,熟時紅色,略像櫻桃但蒂更短。成熟後採摘陰乾,連核一起入藥。當地人用鹽醋醃製,當作水果食用。它的葉子味道酸,當地少數民族會採摘葉子加鹽拌魚生吃,據說比用醋更好。

醋林子的味道酸,性溫,無毒。 它可以治療久痢不癒、痔瘡出血、蛔蟲咬噬心痛、小兒疳積蛔蟲、心腹脹滿消瘦、下體長寸白蟲等症狀,將其搗碎成粉末,用酒送服一錢即可見效。用鹽醋醃製過的醋林子,食用可以生津止渴,醒酒。但如果吃太多,會導致口舌粗糙潰爛。

2.

(《唐本草》)

【校正】自木部移入此。

【釋名】苦𣘻(搽、途二音,《唐本》)、檟(《爾雅》)、蔎(音設)、荈(音舛)。

頌曰:郭璞云:早採為荼,晚採為茗,一名荈,蜀人謂之苦荼。

陸羽云:其名有五:一荼,二檟,三蔎,四茗,五荈。

時珍曰:楊慎《丹鉛錄》云:荼,即古茶字(音途)。《詩》云「誰謂荼苦,其甘如薺」是也。顏師古云:漢時荼陵,始轉途音為宅加切,或言六經無茶字,未深考耳。

【集解】《神農食經》曰:荼茗生益州及山陵道旁。凌冬不死,三月三日採干。

恭曰:茗生山南。漢中山谷。《爾雅》云:檟,苦荼。郭璞注云:樹小似梔子。冬生葉,可煮作羹飲。

頌曰:今閩、浙、蜀荊、江湖、淮南山中皆有之,通謂之荼。春中始生嫩葉,蒸焙去苦水,末之乃可飲。與古所食,殊不同也。陸羽《茶經》云:茶者,南方嘉木。自一尺、二尺至數十尺,其巴川峽山有兩人合抱者,伐而掇之。木如瓜蘆,葉如梔子,花如白薔薇,實如栟櫚,蒂如丁香,根如胡桃。

其上者生爛石,中者生礫壤,下者生黃土。藝法如種瓜,三歲可採。陽崖陰林。紫者上,綠者次;筍者上,芽者次;葉卷者上,舒者次。在二月、三月、四月之間,茶之筍者,生於爛石之間,長四五寸,若蕨之始抽,凌露採之。茶之芽者,發於叢薄之上,有三枝、四枝、五枝,於枝顛採之。

採得蒸焙封干,有千類萬狀也。略而言之:如胡人靴者蹙縮然,如犎牛臆者廉襜然,浮雲出山者輪囷然,飆風拂水者涵澹然,皆茶之精好者也。如竹籜,如霜荷,皆茶之瘠老者也。其別者,有石楠芽、枸杞芽、枇杷芽,皆治風疾。又有皂莢芽、槐芽、柳芽,乃上春摘其芽和茶作之。

故今南人輸官茶,往往雜以眾葉。惟茅蘆竹箬之類不可入,自余山中草木芽葉,皆可和合,椿、柿尤奇。真茶性冷,惟雅州蒙山出者溫而主疾。毛文錫《茶譜》云:蒙山有五頂,上有茶園,其中頂曰上清峰。昔有僧人病冷且久,遇一老父謂曰:蒙之中頂茶,當以春分之先後,多構人力,俟雷發聲,並手採擇,三日而止。

若獲一兩,以本處水煎服,即能祛宿疾;二兩當眼前無疾,三兩能固肌骨,四兩即為地仙矣。其僧如說,獲一兩餘服之,未盡而疾瘳。其四頂茶園,採摘不廢。惟中峰草木繁密,雲霧蔽虧,鷙獸時出,故人跡不到矣。近歲稍貴此品,製作亦精於他處。

陳承曰:近世蔡襄述閩茶極備。惟建州北苑數處產者,性味與諸方略不同。今亦獨名蠟茶,上供御用。碾治作餅,日曬得火愈良。其他者或為芽,或為末收貯,若微見火便硬,不可久收,色味俱敗。惟鼎州一種芽茶,性味略類建茶,今汴中及河北、京西等處磨為末,亦冒臘茶者,是也。

白話文:

唐代本草書中記載茶的相關資訊,並整理了歷代學者對於茶的描述和研究。

茶的別名很多,例如苦荼、檟、蔎、荈等。古人認為,早採的茶叫荼,晚採的叫茗。

《詩經》中提到的「荼」,指的就是古代的茶。漢代荼陵地名,也與茶有關。

茶樹生長在益州等地,耐寒,三月三日採摘曬乾。茶樹生長在山南,也見於漢代的山谷中,樹形小,像梔子樹。冬天長葉,可以煮來喝。

現在閩、浙、蜀、荊、江、淮南等地山區都有茶樹,都統稱為荼。春天採摘嫩葉,蒸焙去除苦味,研磨成粉後才能飲用,與古代食用的方法不同。

茶樹大小不一,有的甚至能長到兩人合抱那麼粗。茶樹木質像瓜蘆,葉子像梔子,花像白薔薇,果實像栟櫚,蒂像丁香,根像胡桃。生長在爛石上的茶最好,其次是礫壤,再次是黃土。種植茶樹的方法像種瓜,三年後可以採摘。陽坡和陰林都能種植,紫色的茶葉最好,綠色的次之;筍狀的茶芽最好,芽狀的次之;葉子捲曲的最好,舒展的次之。

二月到四月之間,採摘長在爛石之間、像蕨類剛長出來一樣的茶筍,或採摘長在叢林中,有3到5個枝椏的茶芽。採摘後要蒸焙乾燥,茶葉的形狀千奇百怪,有的像胡人的靴子,有的像牛的胸脯,有的像浮雲出山,有的像風吹拂水面,這些都是上品茶。像竹筒或霜荷一樣的茶葉,則是比較差的。

除了茶葉外,還有石楠芽、枸杞芽、枇杷芽等可以入藥,治療風疾;皂莢芽、槐芽、柳芽等則可以在春天採摘,與茶葉一起混合飲用。

現在南方進貢的茶葉,往往會摻雜其他葉子,除了茅草、蘆葦、竹葉、箬葉不能摻雜,其他山上的草木芽葉都可以混合,椿樹葉和柿樹葉尤其特殊。茶性偏寒,只有雅州蒙山產的茶性溫和,可以治病。蒙山有五座山峰,山頂有茶園,其中一座山峰叫上清峰,那裡的茶葉特別好。

據說一位僧人久病成疾,遇到一位老人,老人告訴他,蒙山山頂的茶葉,要在春分前後採摘,要等到打雷之後再採,連續採摘三天。採摘一兩茶葉就能治好宿疾,兩兩茶葉就能百病不生,三兩茶葉就能強健筋骨,四兩茶葉就能成仙。這位僧人採到一兩多茶葉服用,病就好了。蒙山其他四座山峰的茶園也都在採摘茶葉,只有中間那座山峰,因為草木繁茂,雲霧繚繞,猛獸出沒,所以人跡罕至。最近幾年,蒙山茶葉越來越貴,製作也越來越精細。

近來,蔡襄對福建茶的描述很全面。建州北苑地區生產的茶葉,性味與其他地方的茶葉略有不同,稱為蠟茶,專供宮廷使用,將茶葉研磨成餅狀,曬乾後效果更好。其他茶葉有的做成茶芽,有的做成茶末,儲存時如果稍微見火,就會變硬,不能久存,顏色和味道都會變壞。只有鼎州的一種芽茶,性味與建茶相似,現在開封、河北、京西等地將其研磨成粉,也冒充蠟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