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果部第三十二卷 (11)
果部第三十二卷 (11)
1. 吳茱萸
各用飯丸梧桐子大,各收。每服五十丸:赤痢,烏梅湯下連霜;白痢,米飲下茱芍丸;赤白痢,各半服之。
赤痢臍痛:茱萸合黑豆湯吞之。(《千金方》)腸痔常血,下部癢痛如蟲咬者:掘地作坑燒赤,以酒沃之,搗茱萸二升入坑,乘熱坐有孔板熏之,冷乃下。不過三、四度愈。(《肘後方》)
腹中症塊:茱萸三升搗,和酒煮熟,布裹熨症上。冷更炒熱,更番熨之。症移走,逐熨之,消乃止。(姚僧坦《集驗方》)
產後盜汗,嗇嗇惡寒:茱萸一雞子大。酒三升,漬半日,煮服。(《千金翼》)
口瘡口疳:茱萸末,醋調塗足心,一夕愈。(《集簡方》)
咽喉作痛:方同上。
牙齒疼痛:茱萸煎酒,含漱之。(孟詵《本草》)
小兒頭瘡:吳茱萸,炒焦,為末,入汞粉少許,豬脂、醋調塗之。(《聖惠方》)
小兒瘭瘡:一名火灼瘡,一名火爛瘡。茱萸煎酒,拭之良。(《兵部手集》)
老小風疹:方同上。(《千金》)
癰疽發背及髮乳諸毒:用吳茱萸一升,搗為末。用苦酒調塗帛上,貼之。(《外臺秘要》)
陰下濕癢:吳茱萸煎湯,頻洗取效。(同上)
骨在肉中不出者:咀茱萸封之,骨當腐出。(孟詵《食療》)
魚骨入腹,刺痛不得出者:吳茱萸水煮一盞,溫服,其骨必軟出。未出再服。(同上)
蛇咬毒瘡:用吳茱萸一兩為末。冷水和,作三服,立安。(《勝金方》)
肩疽白禿:並用吳茱萸鹽淹過,炒研,醋和塗之。(《活幼口議》)
寒熱怪病:寒熱不止,數日四肢堅如石,擊之似鐘磬聲,日漸瘦惡。用茱萸、木香等分,煎湯飲之愈。(夏子益方)
葉
【氣味】辛、苦,熱,無毒。
【主治】霍亂下氣,止心腹痛冷氣。內外腎釣痛,鹽碾罨之,神驗,干即易。轉筋者同艾搗,以醋和罨之(大明)。治大寒犯腦,頭痛,以酒拌葉,袋盛蒸熟,更互枕熨之,痛止為度(時珍)。
枝
【主治】大小便卒關格不通,取南行枝,如手第二指中節,含之立下(蘇頌。出姚僧坦《集驗方》)。
根及白皮
【氣味】同葉。
【主治】殺三蟲(《本經》)。蟯蟲。治喉痹咳逆,止泄注,食不消,女子經產余血,療白癬(《別錄》)。殺牙齒蟲,止痛(藏器)。治中惡腹中刺痛,下痢不禁,療漆瘡(甄權)。
【附方】舊二,新二。
寸白蟲:茱萸東北陰細根(大如指者勿用,洗去土)四兩,切,以水、酒各一升漬一宿,平旦分再服,當取蟲下。(《千金方》)
肝勞生蟲,眼中赤脈:吳茱萸根(為末)一兩半,粳米半合,雞子白三個,化蠟一兩半。和丸小豆大。每米湯下三十丸,當取蟲下。
脾勞發熱,有蟲在脾中為病,令人好嘔者:取東行茱萸根(大者)一尺,大麻子八升,橘皮二兩,三物㕮咀,以酒一斗,浸一宿,微火薄暖之,絞去滓,平旦空腹服一升,取蟲下,或死或半爛,或下黃汁。凡作藥時,切忌言語。(《刪繁方》)
白話文:
吳茱萸
將吳茱萸磨成粉,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,分別收好。每次服用五十丸:如果是赤痢,用烏梅湯送服,並加入少許芒硝;如果是白痢,用米湯送服,配合茱萸芍藥丸;如果是赤白痢,則兩種藥丸各服一半。
赤痢導致肚臍疼痛:將吳茱萸與黑豆一同煮湯服用。(出自《千金方》)
腸痔經常出血,下半身癢痛如蟲咬:在地上挖坑燒紅,倒入酒,將二升搗碎的吳茱萸放入坑中,趁熱坐在有孔的板子上熏蒸,冷卻後即可離開。大約熏三、四次即可痊癒。(出自《肘後方》)
腹中有腫塊:將三升吳茱萸搗碎,用酒煮熟,用布包裹熨在腫塊上。冷卻後再炒熱,交替熨敷。腫塊移動就跟著熨敷,直到腫塊消失。(出自姚僧坦《集驗方》)
產後盜汗,身體微微發冷:用雞蛋大小的吳茱萸,用三升酒浸泡半天,煮開後服用。(出自《千金翼》)
口腔潰瘍、口疳:將吳茱萸磨成粉末,用醋調和塗在腳心,一個晚上即可痊癒。(出自《集簡方》)
咽喉疼痛:方法同上。
牙痛:用吳茱萸煎酒,含漱。(出自孟詵《本草》)
小兒頭瘡:將吳茱萸炒焦,磨成粉末,加入少量水銀粉,用豬油和醋調和塗抹。(出自《聖惠方》)
小兒瘭瘡:也叫火灼瘡或火爛瘡。用吳茱萸煎酒擦拭,效果很好。(出自《兵部手集》)
老幼風疹:方法同上。(出自《千金》)
癰疽、發背及乳房等部位的毒瘡:用一升吳茱萸搗成粉末,用苦酒調和塗在布上,貼在患處。(出自《外臺秘要》)
陰部潮濕瘙癢:用吳茱萸煎湯,經常清洗,可以見效。(同上)
骨頭卡在肉裡出不來:嚼碎吳茱萸敷在患處,骨頭會腐爛而出來。(出自孟詵《食療》)
魚刺卡在腹中,刺痛難以取出:將吳茱萸用水煮一碗,溫服,魚刺會軟化出來。如果還沒出來,就再服一次。(同上)
被蛇咬傷中毒:用一兩吳茱萸磨成粉末,用冷水調和,分三次服用,立即見效。(出自《勝金方》)
肩部生疽、白禿:都用鹽醃過的吳茱萸,炒過磨成粉,用醋調和塗抹。(出自《活幼口議》)
寒熱怪病:寒熱交替不止,數日後四肢變得堅硬如石頭,敲打時發出類似鐘磬的聲音,身體日益消瘦。用吳茱萸、木香等量,煎湯飲用即可痊癒。(出自夏子益方)
吳茱萸葉
【氣味】辛、苦,性熱,無毒。
【主治】治療霍亂,降氣,止心腹冷痛。內外腎絞痛,用鹽研磨敷上,效果顯著,乾了就換。轉筋的,與艾草一同搗碎,用醋調和敷上。(出自《大明本草》)治療因大寒侵襲導致的頭痛,用酒浸泡葉子,裝入袋中蒸熟,交替枕敷,直到疼痛停止。(出自《時珍本草》)
吳茱萸枝
【主治】治療大小便突然閉塞不通,取向南生長的枝條,像手指第二個關節一樣長,含在嘴裡就能通便。(出自蘇頌,轉引自姚僧坦《集驗方》)
吳茱萸根及白皮
【氣味】與葉相同。
【主治】殺滅三蟲。(出自《本經》)治療蟯蟲。治療咽喉腫痛、咳嗽、嘔吐、腹瀉不止、消化不良,以及婦女產後瘀血,治療白癬。(出自《別錄》)殺滅牙齒裡的蟲,止痛。(出自藏器)治療中惡腹痛刺痛,腹瀉不止,治療漆瘡。(出自甄權)
【附方】舊方二則,新方二則。
寸白蟲:取吳茱萸東北陰面細根(大如手指的不要用,洗去泥土)四兩,切碎,用水、酒各一升浸泡一夜,早晨分兩次服用,可以將蟲排出。(出自《千金方》)
肝臟勞損生蟲,眼睛裡出現紅絲:吳茱萸根(磨成粉)一兩半,粳米半合,雞蛋白三個,蜂蠟一兩半。混合搓成小豆大小的丸子。每次用米湯送服三十丸,可以將蟲排出。
脾臟勞損發熱,有蟲在脾臟裡導致生病,讓人想嘔吐:取向東生長的吳茱萸根(粗大的)一尺長,大麻子八升,橘皮二兩,三種藥物切碎,用酒一斗浸泡一夜,用微火加熱,去渣,早晨空腹服用一升,可以將蟲排出,蟲有可能是死的,也可能是半爛的,或者排出黃水。凡是製作藥物時,切忌說話。(出自《刪繁方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