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果部第三十二卷 (2)
果部第三十二卷 (2)
1. 蜀椒
(《本經》下品)
【校正】自木部移入此。
【釋名】巴椒(《別錄》)、漢椒(《日華》)、川椒(《綱目》)、南椒(《炮炙論》)、蓎藙(唐毅)、點椒。
時珍曰:蜀,古國名。漢,水名。今川西成都、廣漢、潼川諸處是矣。巴亦國名,又水名。今川東重慶、夔州、順慶、閬中諸處是矣。川則巴蜀之總稱,因岷、沱、黑、白四大水,分東、西、南、北為四川也。
【集解】《別錄》曰:蜀椒生武都山谷及巴郡。八月採實,陰乾。
弘景曰:蜀郡北部人家種之。皮肉厚,腹裡白,氣味濃。江陽、晉康及建平間亦有而細赤,辛而不香,力勢不如巴郡者。
恭曰:今出金州西城者最佳。
頌曰:今歸陝及蜀川、陝洛間人家,多作園圃種之。木高四、五尺,似茱萸而小,有針刺。葉堅而滑,可煮飲食。四月結子無花,但生於枝葉間,顆如小豆而圓,皮紫赤色,八月採實,焙乾。江淮、北土亦有之,莖葉都相類,但不及蜀中者良而皮厚、里白、味烈也。
時珍曰:蜀椒肉厚皮皺,其子光黑,如人之瞳仁,故謂之椒目。他椒子雖光黑,亦不似之。若土椒,則子無光彩矣。
【修治】斅曰:凡使南椒須去目及閉口者,以酒拌濕蒸,從巳至午,放冷密蓋,無氣後取出,便入瓷器中,勿令傷風也。
宗奭曰:凡用秦椒、蜀椒,並微炒使出汗,乘熱入竹筒中,以梗搗去裡面黃殼,取紅用,未盡再搗。或只炒熱,隔紙鋪地上,以碗覆,待冷碾取紅用。
椒紅
【氣味】辛,溫,有毒。
《別錄》曰:大熱。多食,令人乏氣喘促。口閉者殺人。
詵曰:十月食椒,損氣傷心,令人多忘。
李鵬飛曰:久食,令人失明,傷血脈。
之才曰:杏仁為之使,得鹽味佳,畏款冬花、防風、附子、雄黃。可收水銀。中其毒者,涼水、麻仁漿解之。
【主治】邪氣咳逆,溫中,逐骨節皮膚死肌,寒濕痹痛,下氣。久服頭不白,輕身增年(《本經》)。除六腑寒冷,傷寒溫瘧大風汗不出,心腹留飲宿食,腸澼下痢,泄精,女子字乳余疾,散風邪瘕結,水腫黃疸,鬼疰蠱毒,殺蟲、魚毒。久服開腠理,通血脈,堅齒髮,明目,調關節,耐寒暑,可作膏藥(《別錄》)。
治頭風下淚,腰腳不遂,虛損留結,破血,下諸石水,治咳嗽,腹內冷痛,除齒痛(甄權)。破癥結開胸,治天行時氣,產後宿血,壯陽,療陰汗,暖腰膝,縮小便,止嘔逆(大明)。通神去老,益血,利五臟,下乳汁,滅瘢,生毛髮(孟詵)。散寒除濕,解鬱結,消宿食,通三焦,溫脾胃,補右腎命門,殺蛔蟲,止泄瀉(時珍)。
【發明】頌曰:服食方:單服椒紅補下,宜用蜀椒乃佳。段成式言椒氣下達,餌之益下,不上衝也。
時珍曰:椒純陽之物,乃手足太陰、右腎命門氣分之藥。其味辛而麻,其氣溫以熱。稟南方之陽,受西方之陰。故能入肺散寒,治咳嗽;入脾除濕,治風寒濕痹,水腫瀉痢;入右腎補火,治陽衰溲數,足弱久痢諸證。一婦年七十餘,病瀉五年,百藥不效。予以感應丸五十丸投之,大便二日不行。
白話文:
蜀椒
蜀椒,古籍記載為下品藥材。
其別名很多,如巴椒、漢椒、川椒、南椒、蓎藙、點椒等。蜀、巴、漢皆為古代地名或水名,如今四川成都、廣漢、潼川等地以及重慶、夔州、順慶、閬中等地皆有產出。「川」則是巴蜀的總稱,因岷江、沱江、嘉陵江、涪江四大水系,將四川劃分為東西南北四個區域。
蜀椒主要產於武都山谷及巴郡等地,農曆八月採收果實,陰乾保存。蜀郡北部種植的蜀椒皮厚肉實,內裡潔白,氣味濃郁;江陽、晉康、建平等地也有出產,但椒粒較細小,顏色赤紅,辛辣但香味較淡,藥效不如巴郡所產。金州西城所產的蜀椒品質最佳。如今陝西及四川、陝西洛陽之間,許多人家都將其種植於園圃之中。蜀椒樹高約四五尺,外形類似茱萸但較小,枝幹帶有針刺,葉片堅硬光滑,可供烹飪使用。四月結果,不開花,果實直接生長在枝葉間,果粒圓潤,如小豆般大小,果皮紫紅色,八月採收果實,焙乾備用。江淮及北方地區也有種植,莖葉都與蜀椒相似,但品質不如蜀中所產,蜀中所產的蜀椒藥效好,果皮厚實,內裡潔白,味道辛辣濃烈。
蜀椒果實肉厚皮皺,種子光亮呈黑色,如同人的瞳仁,故稱之為「椒目」。其他品種的椒,雖然種子也呈黑色光亮,但與蜀椒不同;土椒的種子則無光澤。
使用蜀椒時,南方的蜀椒需去除果實中的種子(椒目)以及閉合未開的果實。方法是用酒拌濕後蒸煮,從上午十點到下午二點,然後放涼密封,待其完全失去水分後取出,放入瓷器中保存,避免受風。使用秦椒、蜀椒時,需微炒至出汗,趁熱放入竹筒中,用棍棒搗碎去除內層黃色果殼,留下紅色部分使用;如果未完全去除,則需再次搗碎。或者直接炒熱後,隔著紙鋪在地面上,用碗蓋住,待其冷卻後研磨,取其紅色部分使用。
蜀椒味辛,性溫,有毒。食用過量會導致氣虛喘促,口閉者甚至會致命。十月食用蜀椒會損傷元氣,傷心,導致健忘。長期食用會導致失明,損傷血液循環系統。與杏仁同用,加鹽則風味更佳。忌與款冬花、防風、附子、雄黃同用,可收斂水銀。若中毒,可用涼水或麻仁漿解毒。
蜀椒可治療邪氣咳嗽、呃逆,溫中散寒,祛除骨節及皮膚上的死肌,治療寒濕痹痛,降氣。長期服用可使頭髮不白,輕身延年益壽。亦可治療六腑寒冷、傷寒、溫瘧、大風、汗出不暢、心腹脹滿、宿食積滯、腸鳴腹瀉、遺精、婦女乳房疾病、散寒除濕、消腫利水、治療黃疸、鬼疰蠱毒、殺蟲及魚毒。長期服用可疏通經絡,促進血液循環,使牙齒堅固,頭髮烏黑,明目,調理關節,耐寒暑,還可製作成膏藥。也可治療頭痛、流淚、腰腿疼痛、虛損、血瘀、尿路結石、咳嗽、腹部冷痛、牙痛、癥瘕、胸悶、瘟疫、產後瘀血、壯陽、治療盜汗、溫暖腰膝、縮小便、止嘔逆、通神益壽、補血、調理五臟、催乳、消除瘢痕、生髮、散寒除濕、解鬱結、消宿食、通三焦、溫補脾胃、補益腎陽、殺蛔蟲、止瀉等症。
單獨服用蜀椒的紅色部分補益下焦,宜選用蜀椒。椒氣向下走,食用後益於下焦,不會上衝。
蜀椒為純陽之物,是手足太陰經、腎陽之藥。其味辛辣而麻,性溫熱,稟受南方之陽氣,又受西方之陰氣。因此能入肺散寒,治療咳嗽;入脾除濕,治療風寒濕痹、水腫、泄瀉;入腎補火,治療陽虛、尿頻、足弱、久瀉等症。曾有一位七十多歲的婦女,患瀉痢五年,服藥無效,我用感應丸五十丸治療,大便兩日未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