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果部第三十一卷 (12)
果部第三十一卷 (12)
1. 檳榔
子長寸余,五月採之,味近苦甘。觀此,則山檳榔即蒳子,豬檳榔即大腹子也。蘇頌以味甘者為山檳榔,澀者為豬檳榔,似欠分明。
檳榔子
【修治】斅曰:頭圓矮毗者為榔,形尖紫紋者為檳。檳力小,榔力大。凡使用白檳及存坐穩正、心堅有錦紋者為妙。半白半黑並心虛者,不入藥用。以刀刮去底,細切之。勿令經火,恐無力。若熟使,不如不用。
時珍曰:近時方藥亦有以火煨焙用者。然初生白檳榔,須本境可得。若他處者,必經煮熏,安得生者耶?又檳榔生食,必以扶留藤、古賁灰為使,相合嚼之,吐去紅水一口,乃滑美不澀,下氣消食。此三物相去甚遠,為物各異,而相成相合如此,亦為異矣。俗謂「檳榔為命賴扶留」以此。古賁灰即蠣蚌灰也。賁乃蚌字之訛。瓦屋子灰亦可用。
【氣味】苦、辛,溫,澀,無毒。甄權曰:味甘,大寒。
大明曰:味澀。
弘景曰:交州者味甘,廣州者味澀。
珣曰:白者味甘,赤者味苦。
元素曰:味辛而苦,純陽也。無毒。
詵曰:多食亦發熱。
【主治】消穀逐水,除痰澼,殺三蟲,伏屍,療寸白(《別錄》)。
治腹脹,生搗末服,利水穀道;敷瘡,生肌肉止痛;燒灰,敷口吻白瘡(蘇恭)。
宣利五臟六腑壅滯,破胸中氣,下水腫,治心痛積聚(甄權)。
除一切風,下一切氣,通關節,利九竅,補五勞七傷,健脾調中,除煩,破癥結(大明)。主賁豚膀胱諸氣,五膈氣,風冷氣,腳氣,宿食不消(李珣)。治衝脈為病,氣逆裡急(好古)。治瀉痢後重,心腹諸痛,大小便氣秘,痰氣喘急,療諸瘧,御瘴癘(時珍)。
【發明】元素曰:檳榔味厚氣輕,沉而降,陰中陽也。苦以破滯,辛以散邪,泄胸中至高之氣,使之下行,性如鐵石之沉重,能墜諸藥至於下極,故治諸氣、後重如神也。
時珍曰:按:羅大經《鶴林玉露》云:嶺南人以檳榔代茶御瘴,其功有四:一曰醒能使之醉,蓋食之久,則熏然頰赤,若飲酒然,蘇東坡所謂「紅潮登頰醉檳榔」也;二曰醉能使之醒,蓋酒後嚼之,則寬氣下痰,餘酲頓解,朱晦庵所謂「檳榔收得為祛痰」也。三曰飢能使之飽。
四曰飽能使之飢。蓋空腹食之,則充然氣盛如飽;飽後食之,則飲食快然易消。又且賦性疏通而不泄氣,稟味嚴正而更有餘甘,有是德故有是功也。又按:吳興章傑《瘴說》云:嶺表之俗,多食檳榔,日至十數。夫瘴癘之作,率因飲食過度,氣痞積結,而檳榔最能下氣消食去痰,故人狃於近利,而暗於遠患也。
夫嶠南地熱,四時出汗,人多黃瘠,食之則臟器疏泄,一旦病瘴,不敢發散攻下,豈盡氣候所致,檳榔蓋亦為患,殆未思爾。又東陽盧和云:閩廣人常服檳榔,云能祛瘴。有瘴服之可也,無瘴而服之,寧不損正氣而有開門延寇之禍乎?南人喜食此果,故備考諸說以見其功過焉。又朱晦庵《檳榔詩》云:憶昔南遊日,初嘗面發紅。
白話文:
檳榔果實長度約一寸多,在五月採收,味道略帶苦味和甘味。由此來看,山檳榔就是蒳子,豬檳榔就是大腹子。蘇頌認為味道甘甜的是山檳榔,味道澀的是豬檳榔,似乎不太明確。
檳榔子
【炮製】斅說:頭部圓矮的稱為榔,形狀尖而有紫色紋路的稱為檳。檳的藥力較小,榔的藥力較大。一般來說,使用白色檳榔,且外型完整端正、內部堅實有錦紋的為上品。半白半黑且內心空虛的,不宜入藥。用刀刮去底部,切成細片。不要經過火烤,以免藥力減弱。如果要煮熟使用,還不如不用。
時珍說:現在的藥方也有用火煨烤過的。但剛採收的白色檳榔,必須是產地才能取得。其他地方的檳榔,必定經過煮過或煙燻,哪裡還會有新鮮的呢?另外,生吃檳榔,必須搭配扶留藤、古賁灰一起嚼食,吐掉紅色汁液,才能感到滑潤美味而不澀口,並能降氣消食。這三種東西相差甚遠,各自不同,卻能這樣互相配合,真是奇特。俗話說「檳榔是命,依賴扶留」,就是這個道理。古賁灰就是牡蠣或蛤蜊燒成的灰。賁字是蚌字的訛誤。瓦屋子的灰也可以用。
【氣味】味苦、辛,性溫,帶澀味,沒有毒。甄權說:味甘,性大寒。
大明說:味澀。
弘景說:交州的檳榔味甘,廣州的檳榔味澀。
珣說:白色的檳榔味甘,紅色的檳榔味苦。
元素說:味辛而苦,屬純陽之性,沒有毒。
詵說:多吃會發熱。
【主治】能消化食物、排除體內積水,消除痰液和痞塊,殺死體內寄生蟲和伏屍,治療寸白蟲(《別錄》)。
能治療腹脹,將檳榔搗成末服用,能利水通便;敷在瘡口,能生肌止痛;燒成灰敷在嘴唇白瘡上(蘇恭)。
能疏通五臟六腑的阻塞,破除胸中鬱氣,消除水腫,治療心痛和積聚(甄權)。
能消除各種風邪,降各種氣逆,疏通關節,使九竅通暢,補益五勞七傷,健脾和中,解除煩躁,破除癥瘕(大明)。能主治奔豚、膀胱等各種氣病,五膈氣,風冷氣,腳氣,宿食不消化(李珣)。能治療衝脈引起的疾病,如氣逆裡急(好古)。能治療瀉痢後腹部墜脹,心腹各種疼痛,大小便不暢,痰氣喘急,治療各種瘧疾,抵禦瘴癘(時珍)。
【闡釋】元素說:檳榔味厚而氣薄,質重而能下行,屬於陰中帶陽的藥物。味苦能破除積滯,味辛能發散邪氣,能將胸中上逆之氣向下引導,藥性像鐵石般沉重,能使其他藥物下達至下焦,所以治療各種氣病、排便不順有如神效。
時珍說:根據羅大經《鶴林玉露》記載,嶺南人以檳榔代替茶來抵禦瘴氣,它的功效有四點:一是醒能使之醉,因為吃久了臉頰會發紅,像喝醉酒一樣,蘇東坡所說的「紅潮登頰醉檳榔」就是指這個;二是醉能使之醒,因為酒後嚼食檳榔,能寬胸降氣,消除痰液,使酒後的餘醉立刻解除,朱熹所說的「檳榔收得為祛痰」就是這個意思;三是飢能使之飽,四是飽能使之飢。因為空腹吃檳榔,會感到氣足飽滿;飽食後吃檳榔,會感到飲食容易消化。而且檳榔的性質是疏通而不耗氣,味道醇正而帶有餘甘,有這樣的特性所以有這樣的功效。又根據吳興章傑《瘴說》記載,嶺南一帶的人習慣吃檳榔,每天吃十幾個。瘴癘的發生,大多是因為飲食過度,導致氣滯積結,而檳榔最能降氣消食化痰,所以人們貪圖眼前的利益,而忽略了長遠的禍患。
嶺南一帶氣候炎熱,一年四季都容易出汗,人們大多面黃肌瘦,吃檳榔會使臟器疏泄,一旦罹患瘴氣,不敢發散攻下,這難道都是氣候造成的嗎?檳榔恐怕也是禍害,只是人們沒有想到罷了。東陽盧和說:閩廣一帶的人經常吃檳榔,說能祛除瘴氣。有瘴氣吃它還可以,沒有瘴氣而吃它,豈不是會損耗正氣,等於是開門引賊嗎?南方人喜愛吃這種果實,所以將各種說法都記錄下來,讓大家了解它的功效和過失。朱熹《檳榔詩》寫道:「回想當年初次到南方,初嚐檳榔時,臉都紅了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