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果部第三十一卷 (11)

回本書目錄

果部第三十一卷 (11)

1. 檳榔

(《別錄》中品)

【校正】自木部移入此。

【釋名】賓門(李當之《藥對》)、仁頻(音賓)、洗瘴丹。

時珍曰:賓與郎皆貴客之稱。稽含《南方草木狀》言:交廣人凡貴勝族客,必先呈此果。若邂逅不設,用相嫌恨。則檳榔名義,蓋取於此。雷斅《炮炙論》謂尖者為檳,圓者為榔,亦似強說。又顏師古注《上林賦》云:仁頻即檳榔也。

詵曰:閩中呼為橄欖子。

【集解】《別錄》曰:檳榔生南海。

弘景曰:此有三、四種:出交州者,形小味甘。廣州以南者,形大味澀;又有大者名豬檳榔。皆可作藥。小者名蒳子,俗呼為檳榔孫,亦可食。

恭曰:生交州、愛州及崑崙。

頌曰:今嶺外州郡皆有之。木大如桄榔,而高五、七丈,正直無枝,皮似青桐,節似桂枝。葉生木顛,大如盾頭,又似芭蕉葉。其實作房,從葉中出,旁有刺若棘針,重疊其下。一房數百實,如雞子狀,皆有皮殼。其實春生,至夏乃熟,肉滿殼中,色正白。蘇恭言其肉極易爛,不經數日。

今入北者,皆先以灰煮熟,焙熏令乾,始可留久也。小而味甘者,名山檳榔。大而味澀核亦大者,名豬檳榔;最小者名蒳子。雷氏言尖長而有紫紋者名檳,圓大而矮者名榔,榔力大而檳力小。今醫家亦不細分,但以作雞心狀、正穩心不虛、破之作錦紋者為佳爾。嶺南人啖之以當果食,言南方地濕,不食此無以祛瘴癘也。

生食其味苦澀,得扶留藤與瓦屋子灰同咀嚼之,則柔滑甘美也。劉恂《嶺表錄異》云:真檳榔來自舶上,今交廣生者皆大腹子也,彼中悉呼為檳榔。或云:檳榔難得真者,今賈人所貨者,皆是大腹檳榔也,與檳榔相似,但莖、葉、干小異爾,連皮收之。

時珍曰:檳榔樹初生若筍竿積硬,引莖直上。莖幹頗似桄榔、椰子而有節,旁無枝柯,條從心生。端頂有葉如甘蕉,條派開破,風至則如羽扇掃天之狀。三月葉中腫起一房,因自拆裂,出穗凡數百顆,大如桃李。又生刺重累於下,以護衛其實。五月成熟,剝去其皮,煮其肉而干之。

皮皆筋絲,與大腹皮同也。按:漢喻益期與韓康伯箋云:檳榔,子既非常,木亦特異。大者三圍,高者九丈。葉聚樹端,房構葉下。華秀房中,子結房外。其擢穗似禾,其綴實似谷。其皮似桐而厚,其節似竹而概。其內空,其外勁。其屈如伏虹,其申如縋繩;本不大,末不小;上不傾,下不斜。

調直亭亭,千百如一。步其林則寥朗,庇其陰則蕭條。信可長吟遠想。但性不耐霜,不得北植。必當遐樹海南,遼然萬里。弗遇長者之目,令人恨深也。又《竺法真羅山疏》云:山檳榔一名蒳子,生日南,樹似栟櫚而小,與檳榔同狀。一叢十餘干,一干十餘房,一房數百子。

白話文:

檳榔

檳榔最初記載於《名醫別錄》,被列為中品藥材。 李當之的《藥對》中稱之為「賓門」,也有人稱之為「仁頻」或「洗瘴丹」。李時珍解釋說,「賓」和「郎」都是貴客的稱呼,根據稽含的《南方草木狀》,交廣地區的人們接待貴賓時,必先獻上檳榔,若沒有準備,則會被視為怠慢。雷斅的《炮炙論》則認為尖的叫檳,圓的叫榔,此說法似乎牽強。顏師古注釋《上林賦》時,也提到「仁頻」就是檳榔。 據說閩南地區的人們稱檳榔為「橄欖子」。

《名醫別錄》記載檳榔產於南海。陶弘景說檳榔有三、四種:產於交州的檳榔個頭小,味道甘甜;廣州以南產的檳榔個頭大,味道澀;其中最大的稱為「豬檳榔」。這些種類都可以入藥。較小的檳榔稱為「蒳子」,俗稱「檳榔孫」,也可以食用。 蘇恭說檳榔產於交州、愛州和崑崙。寇宗奭則說嶺南各州郡都有檳榔。檳榔樹高大,如同桄榔樹,高度可達五到七丈,筆直沒有枝椏,樹皮像青桐,節像桂枝。葉子長在樹頂,大如盾牌,也像芭蕉葉。果實簇生,從葉子中長出來,周圍有刺,像棘針一樣層層疊疊地保護著果實。一串果實有幾百個,大小像雞蛋,每個果實都包裹著皮殼。果實春天生長,夏天成熟,果肉飽滿,顏色潔白。蘇恭提到檳榔果肉極易腐爛,放不了幾天。

現在運到北方去的檳榔,都先用草木灰煮熟,再烘烤乾燥,才能保存較長時間。小而味甘的檳榔稱為「山檳榔」;大而味澀,核也大的稱為「豬檳榔」;最小的則稱為「蒳子」。雷氏說,尖長帶紫紋的叫檳,圓大矮小的叫榔,榔的藥效大於檳。但現代醫家並不細分,只選取形似雞心,果實飽滿,剖開後有錦紋的檳榔為佳。嶺南人將檳榔當作水果食用,認為在南方潮濕的環境下,不吃檳榔就無法祛除瘴氣。

生食檳榔味道苦澀,但如果與扶留藤和瓦屋子灰一起咀嚼,就會變得柔滑甘美。劉恂的《嶺表錄異》記載:真正的檳榔來自海外,而交廣地區所產的都是大腹檳榔,當地人都稱之為檳榔。也有人說,很難找到真正的檳榔,商人販賣的都是大腹檳榔,它與檳榔很像,只是莖、葉、幹略有不同,通常連皮一起收購。

李時珍記載:檳榔樹剛長出來時像筍子,莖幹堅硬,筆直向上生長。莖幹與桄榔、椰子相似,有節,沒有側枝,葉子從頂端長出來。頂端有葉子,像香蕉葉一樣,葉片展開,風吹來時像羽扇一樣。三月,葉子中會腫起一個果房,然後自行裂開,長出幾百顆果實,大小如桃李。果實下生有刺,層層疊疊地保護著果實。五月成熟,剝去果皮,煮熟果肉再曬乾。果皮纖維很多,與大腹檳榔的果皮相同。據漢代喻益期與韓康伯的記載:檳榔的果實和樹木都很特殊,大的周長可達三圍,高的可達九丈。葉子聚集在樹頂,果實長在葉子下面。花長在果房裡,果實長在果房外面。它的花穗像禾穀,果實像谷物一樣排列。樹皮像桐樹皮一樣厚實,樹節像竹子一樣分明。樹幹內空,外表堅硬。它彎曲像伏臥的彩虹,伸展像垂下的繩索;根部不大,頂端也不小;上不傾斜,下不歪斜。筆直挺拔,千百棵樹都一樣。走在檳榔林中,感覺寬敞明亮;躲在樹蔭下,則感覺清幽寂靜。非常適合遠眺沉思。但檳榔不耐霜凍,不能在北方種植,必須種植在海南等南方地區,才能生長良好。如果不親眼看到,真是令人惋惜。 《竺法真羅山疏》中也提到山檳榔,又名蒳子,生長在南方,樹木像棕櫚但較小,與檳榔相似。一叢有十幾棵樹幹,一棵樹幹有十幾串果實,一串果實有幾百個果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