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果部第二十九卷 (26)

回本書目錄

果部第二十九卷 (26)

1.

【主治】覆麻黃,能令出汗(《本經》)。和葛粉,揩熱痱瘡,良(《別錄》)。治小兒壯熱,煎湯浴之(大明)。

【附方】新二。

小兒傷寒:五日以後熱不退。用棗葉半握,麻黃半兩,蔥白、豆豉各一合,童子小便二鍾,煎一鍾,分二服,取汗。(《總錄》)

反胃嘔噦:干棗葉一兩,藿香半兩,丁香二錢半,每服二錢,姜三片,水一盞煎服。(《聖惠方》)。

木心

【氣味】甘,澀,溫,有小毒。

【主治】中蠱腹痛,面目青黃,淋露骨立。銼取一斛,水淹三寸,煮至二斗澄清,煎五升。旦服五合,取吐即愈。又煎紅水服之,能通經脈。(時珍,出《小品方》)。

【主治】小兒赤丹從腳趺起,煎湯頻浴之。(時珍,出《千金》)。

【附方】舊一。

令發易長:取東行棗根三尺,橫安甑上蒸之,兩頭汗出,收取敷發,即易長。(《聖惠方》)。

【主治】同老桑樹皮,並取北向者,等分,燒研。每用一合,井水煎,澄取清,洗目。一月三洗,昏者復明。忌葷、酒、房事(時珍)。

白話文:

【主要療效】能夠抑制麻黃的藥性,使人發汗。(《本經》記載)。和葛粉混合,塗抹在熱痱瘡上,效果很好。(《別錄》記載)。治療小兒高燒,煎湯沐浴。(《大明》記載)。

【相關藥方】新增兩個。

小兒傷寒:病發五天後發燒不退。用棗葉半把,麻黃半兩,蔥白、豆豉各一合,童子小便兩鍾,煎煮成一鍾,分兩次服用,以達到發汗的效果。(《總錄》記載)

反胃嘔吐:用乾棗葉一兩,藿香半兩,丁香二錢半,每次服用二錢,加生薑三片,用水一碗煎服。(《聖惠方》記載)。

棗樹心

【性味】味甘,帶澀味,性溫,有輕微毒性。

【主要療效】治療中了蠱毒引起的腹痛,臉色青黃,身體消瘦,骨頭突出。將棗樹心切碎取一斛,用水淹沒三寸,煮到剩二斗澄清的汁液,再煎煮到剩五升。每天早上服用五合,服後嘔吐即可痊癒。又可以煎煮成紅色的湯藥服用,能疏通經絡。(李時珍記錄,出自《小品方》)。

棗樹根

【主要療效】治療小兒赤丹(一種皮膚病)從腳背開始蔓延,煎湯頻繁沐浴。(李時珍記錄,出自《千金》)。

【相關藥方】原有一個。

使頭髮容易生長:取向東生長的棗樹根三尺,橫放在蒸鍋上蒸,兩頭有水滴出,收集這些水塗抹在頭髮上,頭髮就會容易生長。(《聖惠方》記載)。

棗樹皮

【主要療效】和老桑樹皮一起使用,都要取向北生長的,等比例份量,燒成灰研磨。每次用一合,用井水煎煮,澄取清液,用來洗眼睛。一個月洗三次,眼睛昏花的可以恢復視力。忌吃葷腥、喝酒、行房事。(李時珍記錄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