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果部第二十九卷 (14)

回本書目錄

果部第二十九卷 (14)

1.

核仁

【修治】《別錄》曰:七月採,取仁陰乾。

斅曰:凡使須去皮,用白朮、烏豆二味,同於坩鍋中煮二伏時,漉出劈開,心黃如金色乃用。時珍曰:桃仁行血,宜連皮、尖生用。潤燥活血,宜湯浸去皮、尖炒黃用。或麥麩同炒,或燒存性,各隨本方。雙仁者有毒,不可食,說見杏仁下。

【氣味】苦、甘,平,無毒。

思邈曰:苦、甘、辛,平。詵曰:溫。

弘景曰:桃仁作酪,性冷。香附為之使。

【主治】瘀血血閉,癥瘕邪氣,殺小蟲(《本經》)。

止咳逆上氣,消心下堅硬,除卒暴擊血,通月水,止心腹痛(《別錄》)。

治血結、血秘、血燥,通潤大便,破畜血(元素)。殺三蟲。

又每夜嚼一枚和蜜塗手、面良(孟詵)。主血滯風痹骨蒸,肝瘧寒熱,鬼注疼痛,產後血病(時珍)。

【發明】杲曰:桃仁苦重於甘,氣薄味厚,沉而降,陰中之陽,手、足厥陰經血分藥也。苦以泄滯血,甘以生新血,故破凝血者用之。其功有四:治熱入血室,一也;泄腹中滯血,二也;除皮膚血熱燥癢,三也;行皮膚凝聚之血,四也。

成無己曰:肝者血之源,血聚則肝氣燥。肝苦急,急食甘以緩之。桃仁之甘以緩肝散血,故張仲景抵當湯用之,以治傷寒八、九日,內有畜血,發熱如狂,小腹滿痛,小便自利者。又有當汗失汗,熱毒深入,吐血及血結胸,煩躁譫語者,亦以此湯主之。與虻蟲、水蛭、大黃同用。

【附方】舊十九,新十一。

延年去風,令人光潤:用桃仁五合去皮,用粳米飯漿同研,絞汁令盡,溫溫洗面極妙。(《千金翼》)。

偏風不遂,及癖疾:用桃仁二千七百枚,去皮、尖、雙仁,以好酒一斗三升,浸二十一日,取出曬乾杵細,作丸如梧子大。每服二十丸,以原酒吞之。(《外臺秘要》)。

風勞毒腫攣痛,或牽引小腹及腰痛:桃仁一升去皮尖,熬令黑煙出,熱研如脂膏,以酒三升攪和服,暖臥取汗。不過三度瘥。(《食醫心鏡》)。

瘧疾寒熱:桃仁一百枚去皮尖,乳缽內研成膏,不得犯生水,入黃丹三錢,丸梧子大。每服三丸,當發日面北溫酒吞下。五月五日午時合之,忌雞、犬、婦人。(見唐慎微《本草》)。

骨蒸作熱:桃仁一百二十枚,留尖去皮及雙仁,杵為丸,平旦井花水頓服之。令儘量飲酒至醉,仍須任意吃水。隔日一劑。百日不得食肉。(《外臺秘要》)。

上氣喘急:方見杏仁。

上氣咳嗽,胸滿氣喘:桃仁三兩去皮尖,以水一大升研汁,和粳米二合煮粥食之。(《心鏡》)。

卒得咳嗽:桃仁三升去皮杵,著器中密封,蒸熟曬乾,絹袋盛,浸二斗酒中,七日可飲,日飲四、五合。

屍疰鬼疰,乃五屍之一,又挾鬼邪為祟。其病變動,有三十六種至九十九種。大略使人寒熱淋瀝,沉沉默默,不知所苦而無處不惡。累年積月,以至於死,死後復傳旁人:急以桃仁五十枚研泥,水煮取四升,服之取吐。吐不盡,三、四日再吐。(《肘後方》)。

白話文:

桃仁

【處理】《別錄》說:七月採收,取果核中的仁陰乾。《斅》說:凡是要使用,必須去掉外皮,用白朮、黑豆兩種藥材,一同放在坩鍋中煮兩次煮沸的時間,撈出剝開,內部呈現黃金色才可以使用。李時珍說:桃仁活血,適合連皮、帶尖生用。潤燥活血,適合用熱水浸泡後去皮、尖,炒黃使用。或者用麥麩一同炒,或者燒到炭化,依據不同藥方使用。雙仁的桃仁有毒,不可以吃,相關說明在杏仁部分。

【氣味】 苦、甘,性平,無毒。孫思邈說:苦、甘、辛,性平。陳詵說:性溫。陶弘景說:桃仁做成乳酪,性質寒涼。香附是它的輔助藥。

【主治】 治療瘀血阻滯、月經閉止、腹中腫塊等邪氣,能殺死小蟲(《本經》)。能夠止咳逆上氣,消除心下硬結,排除突然發生的瘀血,疏通月經,止心腹疼痛(《別錄》)。治療血瘀、血脈不通暢、血燥,潤滑大便,破除蓄積的瘀血(李杲)。能殺死體內寄生蟲。另外,每晚嚼食一顆桃仁和蜂蜜塗在手、臉上效果很好(孟詵)。主要治療血滯引起的風濕痺痛、骨蒸發熱,以及肝瘧引起的寒熱,鬼注(一種怪病)疼痛,產後血病(李時珍)。

【說明】 李杲說:桃仁的苦味大於甘味,氣味輕薄而味道濃重,性質下沉,屬於陰中之陽,是手、足厥陰經血分的藥。苦味能疏泄滯血,甘味能生成新血,所以治療凝血的病症用它。它的功效有四個:一是治療熱邪進入血室;二是疏泄腹中滯血;三是消除皮膚血熱引起的乾燥搔癢;四是促進皮膚凝聚的血液循環。成無己說:肝是血液的源頭,血液鬱積就會使肝氣乾燥。肝喜歡舒緩,要用甘味來緩和。桃仁的甘味能緩和肝氣,分散瘀血,所以張仲景的抵當湯使用它,治療傷寒八、九天,體內有蓄積的瘀血,發熱如狂,小腹脹痛,小便順暢的病症。還有因為本該出汗卻沒有出汗,導致熱毒深入,引起吐血以及血結胸、煩躁譫語的,也用這個藥方治療,和虻蟲、水蛭、大黃一起使用。

【附方】 原來有十九個方子,新增十一個。

  • **延年益壽、使皮膚光潤:**用桃仁五合,去皮,用粳米飯漿一同研磨,絞汁後,用溫水洗臉效果極佳(《千金翼》)。
  • **半身不遂和癖疾:**用桃仁二千七百枚,去皮、尖和雙仁,用好酒一斗三升浸泡二十一天,取出曬乾搗成細末,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二十丸,用原浸泡的酒吞服(《外臺秘要》)。
  • **風勞毒腫、攣痛,或者牽引小腹及腰痛:**桃仁一升,去皮尖,熬到冒黑煙,趁熱研成膏狀,用酒三升攪拌後服用,蓋被取汗,一般不超過三次就會痊癒(《食醫心鏡》)。
  • **瘧疾寒熱:**桃仁一百枚,去皮尖,在乳缽內研成膏狀,不能沾到生水,加入黃丹三錢,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三丸,在發病當天,面向北方用溫酒吞服。在五月五日午時製作,忌諱雞、狗和婦女(出自唐慎微《本草》)。
  • **骨蒸發熱:**桃仁一百二十枚,留尖,去皮和雙仁,搗成藥丸,早上用井水吞服。儘量喝酒至醉,仍然需要隨意喝水。隔一天服用一劑。一百天內不能吃肉(《外臺秘要》)。
  • **上氣喘急:**藥方見杏仁部分。
  • **上氣咳嗽、胸悶氣喘:**桃仁三兩,去皮尖,用水一大升研磨取汁,和粳米二合煮粥食用(《心鏡》)。
  • **突然咳嗽:**桃仁三升,去皮搗碎,裝在容器中密封,蒸熟曬乾,用絹袋裝好,浸泡在兩斗酒中,七天後可以飲用,每天喝四、五合。
  • **屍疰鬼疰(傳染病和邪病),**是五屍病之一,又夾雜著邪祟作怪。這種病變化多端,有三十六種到九十九種變化。大致會使人忽冷忽熱、精神不振,不知道哪裡不舒服,但渾身都不舒服。多年累積,甚至會導致死亡,死後還會傳染給其他人。緊急治療方法是用桃仁五十枚研成泥狀,用水煮取四升,服用後催吐。如果吐不乾淨,三、四天後再次催吐(《肘後方》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