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果部第二十九卷 (3)

回本書目錄

果部第二十九卷 (3)

1.

根白皮

【修治】時珍曰:李根皮取東行者,刮去皺皮,炙黃入藥用。《別錄》不言用何等李根,亦不言其味。但《藥性論》云:入藥用苦李根皮,味鹹。而張仲景治奔豚氣,奔豚湯中用甘李根白皮。則甘、苦二種皆可用歟?

【氣味】大寒,無毒。大明曰:涼,無毒。

【主治】消渴,止心煩逆奔豚氣(《別錄》)。治瘡(吳普)。煎水含漱,治齒痛(弘景)。煎汁飲,主赤白痢(大明)。炙黃煎湯,日再飲之,治女人卒赤白下,有驗(孟詵)。治小兒暴熱,解丹毒(時珍)。苦李根皮:味鹹,治腳下氣,主熱毒煩躁。煮汁服,止消渴(甄權)。

【附方】新二。

小兒丹毒,從兩股走及陰頭:用李根燒為末,以田中流水和塗之。(《千金》)。

咽喉卒塞,無藥處,以皂角末吹鼻取嚏:仍以李樹近根皮,磨水塗喉外,良驗。(《菽園雜記》)。

【氣味】苦,香,無毒。

【主治】令人面澤,去粉滓䵟𪒟(時珍)。

【附方】新一。

面黑粉滓:用李花、梨花、櫻桃花、白蜀葵花、白蓮花、紅蓮花、旋覆花、秦椒各六兩,桃花、木瓜花、丁香、沉香、青木香、鍾乳粉各三兩,珍珠、玉屑各二兩,蜀水花一兩,大豆末七合,為細末瓶收。每日盥靧,用洗手面,百日光潔如玉也。(《普濟方》)。

【氣味】甘、酸,平,無毒。

【主治】小兒壯熱,痁疾驚癇,煎湯浴之,良(大明)。

【附方】新一。

惡刺瘡痛:李葉、棗葉搗汁點之,效。(《千金》)。

樹膠

【氣味】苦,寒,無毒。

【主治】目翳,定痛消腫(時珍)。

【附錄】徐李,《別錄》有名未用曰:生太山之陰。樹如李而小。

其實青色,無核。熟則採食之,輕身益氣延年。

時珍曰:此即無核李也。唐崔奉國家有之,乃異種也。謬言龍耳血墮地所生。

白話文:

李根白皮

【炮製】李時珍說:要取李樹向東生長的根皮,刮去外層粗糙的皮,用火烤黃後才能入藥。《名醫別錄》沒有說明用哪種李樹的根,也沒有說它的味道。但是《藥性論》說:入藥要用苦李的根皮,味道是鹹的。而張仲景治療奔豚氣的奔豚湯中,則用的是甜李的根白皮。那麼,甜的和苦的兩種都可以用嗎?

【氣味】性大寒,沒有毒。大明說:性涼,沒有毒。

【主治】可以治療消渴病,止心煩、逆氣和奔豚氣(《名醫別錄》)。可以治療瘡(吳普)。煎水含在口中漱口,可以治療牙痛(陶弘景)。煎汁飲用,可以治療赤白痢(大明)。烤黃後煎湯,一天喝兩次,可以治療婦女突然出現的赤白帶下,很有效(孟詵)。可以治療小兒突然發熱,解除丹毒(李時珍)。苦李根皮:味道是鹹的,可以治療腳氣,主要治療熱毒引起的煩躁。煮汁服用,可以止消渴(甄權)。

【附方】新增兩個。

小兒丹毒,從兩腿蔓延到陰莖頭:用李樹根燒成灰,用田裡的流水調和塗抹。(《千金方》)

咽喉突然堵塞,沒有其他藥可以用時,可以用皂角粉吹入鼻中,使其打噴嚏:然後用李樹靠近根部的樹皮,磨水塗抹在咽喉外面,效果很好。(《菽園雜記》)

李花

【氣味】味道苦,有香氣,沒有毒。

【主治】可以使面色光潤,去除臉上的粉滓和黑斑(李時珍)。

【附方】新增一個。

臉色黑、有粉滓:用李花、梨花、櫻桃花、白蜀葵花、白蓮花、紅蓮花、旋覆花、秦椒各六兩,桃花、木瓜花、丁香、沉香、青木香、鍾乳粉各三兩,珍珠、玉屑各二兩,蜀水花一兩,大豆粉七合,一起磨成細末,裝在瓶子裡。每天洗臉時用來洗手洗臉,一百天後皮膚就會像玉一樣光潔。(《普濟方》)

李葉

【氣味】味道甘、酸,性平,沒有毒。

【主治】可以治療小兒高熱、瘧疾、驚厥,煎湯沐浴,效果很好(大明)。

【附方】新增一個。

惡性刺瘡疼痛:用李葉、棗葉搗爛取汁塗抹,有效。(《千金方》)

李樹膠

【氣味】味道苦,性寒,沒有毒。

【主治】可以治療眼翳,止痛消腫(李時珍)。

附錄

徐李,《名醫別錄》記載,有名但沒有使用:生長在泰山的北面。樹像李樹但比較小。

果實是青色的,沒有核。成熟後採摘食用,可以使身體輕盈、增強體力、延年益壽。

李時珍說:這就是無核李。唐朝崔奉國家有這種李樹,是一種特殊的品種。有人說是龍的耳朵滴下的血落在地上長出來的,是錯誤的說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