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菜部二十八卷 (1)

回本書目錄

菜部二十八卷 (1)

1. 菜部二十八卷

2. 菜之三

(蓏菜類一十一種)

白話文:

菜之三:瓜類蔬菜十一種

3.

(音伽。宋《開寶》)

【釋名】落蘇(《拾遺》)、崑崙瓜(《御覽》)、草鱉甲。

頌曰:按:段成式云:茄(音加)乃蓮莖之名。今呼茄菜,其音若伽,未知所自也。

時珍曰:陳藏器《本草》云:茄,一名落蘇。名義未詳。按:《五代貽子錄》作酪酥,蓋以其味如酥酪也,於義似通。杜寶《拾遺錄》云:隋煬帝改茄曰崑崙紫瓜。又王隱君《養生主論》治瘧方用干茄,諱名草鱉甲。蓋以鱉甲能治寒熱,茄亦能治寒熱故爾。

【集解】頌曰:茄子處處有之。其類有數種:紫茄、黃茄,南北通有;白茄、青水茄,惟北土有之。入藥多用黃茄,其餘惟可作菜茹爾。江南一種藤茄,作蔓生,皮薄似壺盧,亦不聞中藥。

宗奭曰:新羅國出一種茄,形如雞子,淡光微紫色,蒂長味甘。今中國已遍有之。

時珍曰:茄種宜於九月黃熟時收取,洗淨曝乾,至二月下種移栽。株高二、三尺,葉大如掌。

自夏至秋,開紫花,五瓣相連,五稜如縷,黃蕊綠蒂,蒂包其茄。茄中有瓤,瓤中有子,子如脂麻。其茄有團如栝蔞者,長四、五寸者。有青茄、紫茄、白茄。白茄亦名銀茄,更勝青者。諸茄至老皆黃,蘇頌以黃茄為一種,似未深究也。王禎《農書》云:一種渤海茄,白色而堅實。

一種番茄,白而扁,甘脆不澀,生熟可食。一種紫茄,色紫,蒂長味甘。一種水茄,形長味甘,可以止渴。《洪容齋隨筆》云:浙西常茄皆皮紫,其白者為水茄;江西常茄皆皮白,其紫者為水茄。亦一異也。劉恂《嶺表錄》異云:交嶺茄樹,經冬不凋,有二、三年漸成大樹者,其實如瓜也。

茄葉摘布路上,以灰圍之,則子必繁,謂之嫁茄。

茄子

【氣味】甘,寒,無毒。

志曰:凡久冷人不可多食,損人動氣,發瘡及痼疾。

李鵬飛曰:秋後食,多損目。

時珍曰:按:《生生編》云:茄性寒利,多食必腹痛下利,女人能傷子宮也。

【主治】寒熱,五臟勞(孟詵)。治溫疾傳屍勞氣。醋摩,敷腫毒(大明)。老裂者燒灰,治乳裂(震亨)。散血止痛,消腫寬腸(時珍)。

【發明】宗奭曰:蔬圃中惟此無益。《開寶本草》並無主治,只說損人。後人雖有處治之法,終與正文相失。圃人又下於暖處,厚加糞壤,遂於小滿前後求貴价以售。既不以時,損人益多。不時不食,烏可忽也。

震亨曰:茄屬土,故甘而喜降,大腸易動者忌之。老實治乳頭裂,茄根煮湯漬凍瘡,折蒂燒灰治口瘡,俱獲奇效,皆甘以緩火之意也。

時珍曰:段成式《酉陽雜俎》言茄厚腸胃,動氣發疾。蓋不知茄之性滑,不厚腸胃也。

【附方】舊六,新十。

婦人血黃:黃茄子竹刀切,陰乾為末。每服二錢,溫酒調下。(《摘玄方》)。

白話文:

茄子,古稱落蘇、崑崙瓜、草鱉甲。關於茄子的名稱由來,眾說紛紜,有人認為其音似「伽」,也有人認為其味如酥酪,故名酪酥。隋煬帝曾將茄子改稱崑崙紫瓜。另有說法稱茄子因能治寒熱,故以「草鱉甲」為名,因鱉甲也有此功效。

茄子種類繁多,有紫茄、黃茄、白茄、青水茄、藤茄等,其中黃茄常用於藥用,其他種類則多作為蔬菜食用。新羅國有一種雞子狀的茄子,色澤淡紫,味道甘甜,現今中國各地均有種植。

茄子種植宜在九月果實成熟時採收種子,次年二月播種移栽。植株高度約二、三尺,葉片如手掌般大小。夏季至秋季開花,花朵呈紫色,五瓣相連,花蕊黃色,蒂綠色。果實內有瓤和種子,種子形似脂麻。果實形狀有圓形如栝蔞的,也有長四五寸的。顏色則有青、紫、白三種,白色茄子也稱銀茄,品質優於青茄。所有茄子的果實成熟後都會變黃,但蘇頌將黃茄單列為一種,似乎不夠深入。還有渤海茄(白色堅實)、番茄(白色扁平,甘脆)、紫茄(紫色,蒂長味甘)、水茄(形長味甘,可止渴)等品種,不同地區的茄類品種和名稱也略有差異。嶺南地區甚至有茄樹,可長成大樹,果實如瓜。

農民種植茄子時,會將茄葉摘下,用灰圍住,以提高結果率,稱為「嫁茄」。

茄子味甘性寒,無毒。但久冷的人不宜多吃,以免損傷身體,引發瘡疾或舊病復發。秋後食用茄子容易損傷眼睛。茄子性寒滑利,多吃會腹痛腹瀉,婦女更要謹慎,以免傷及子宮。

茄子具有治療寒熱、五臟勞損等功效,也可治療溫病、傳染病引起的勞倦等。醋摩茄子可敷治腫毒,老裂的茄子燒灰可治乳頭裂,還可散血止痛,消腫通便。

古代醫書中對茄子的藥用價值記載較少,甚至認為其無益於人體,但民間卻有許多應用茄子的偏方,例如用老茄子治療乳頭裂,用茄根煮湯治療凍瘡,用茄蒂燒灰治療口瘡等,這些方法都基於茄子的甘寒特性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茄子性滑,並非如古書所言能厚腸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