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菜部第二十七卷 (29)
菜部第二十七卷 (29)
1. 竹筍
冬筍、鞭筍
【氣味】甘,寒。
【主治】小兒痘疹不出,煮粥食之,解毒,有發生之義(汪穎)。
【發明】詵曰:淡竹筍及中母筍,雖美,然發背悶腳氣。箭竹筍新者可食,陳者不宜。
諸竹筍多食皆動氣發冷症,惟苦竹筍主逆氣,不發疾。
穎曰:筍與竹瀝功近。有人素患痰病,食筍而愈也。
瑞曰:淡筍、甘筍、苦筍、冬筍、鞭筍皆可久食。其他雜竹筍性味不一,不宜多食。
宗奭曰:筍難化,不益人,脾病不宜食之。一小兒食干筍三寸許,噎於喉中,壯熱喘粗如驚。服驚藥不效,後吐出筍。諸證乃定。其難化也如此。
時珍曰:贊寧《筍譜》云:筍雖甘美,而滑利大腸,無益於脾,俗謂之刮腸篦。惟生薑及麻油能殺其毒。人以麻滓沃竹叢,則次年凋疏,可驗矣。其蘄州叢竹、毛斑竹、匡廬扁竹、灃州方竹、嶺南𥯨竹、簩竹、月竹諸筍,皆苦韌不堪食也。時珍常見俗醫治痘,往往勸飲筍湯,云能發痘。
蓋不知痘瘡不宜大腸滑利,而筍有刮腸之名,則暗受其害者,不知若干人也。戒之哉,戒之哉。
桃竹筍(《拾遺》)
藏器曰:南人謂之黃筍。灰汁煮之可食,不爾戟人喉。其竹叢生,醜類非一。
時珍曰:桃枝竹出川、廣中。皮滑而廣,犀紋瘦骨,四寸有節,可以為席。
【氣味】苦,有小毒。
【主治】六畜瘡中蛆,搗碎納之,蛆盡出(藏器)。
刺竹筍
時珍曰:生交廣中。叢生,大者圍二尺,枝節皆有刺。夷人種以為城,伐竹為弓。根大如車輻。一名芭竹。
【氣味】甘、苦,有小毒。食之落人發(《竹譜》)。
酸筍(《綱目》)
【集解】時珍曰:酸筍出粵南。顧玠《海槎錄》云:筍大如臂。摘至用沸湯泡去苦水,投冷井水中,浸二、三日取出,縷如絲繩,醋煮可食。好事者攜入中州,成罕物云。
【氣味】酸,涼,無毒。
【主治】作湯食,止渴解酲,利膈(時珍)。
白話文:
[竹筍]
冬筍、鞭筍
【氣味】味甘甜,性寒涼。
【主治】可以幫助小孩順利出疹子,煮粥食用,有解毒的功效,並且有促進疹子發出來的作用(汪穎說)。
【說明】詵說:淡竹筍和中母竹筍雖然美味,但容易引發背部生瘡和腳氣病。箭竹筍新鮮的可以吃,但陳舊的就不適合。
各種竹筍多吃都會導致體內氣機不順,引發寒症,只有苦竹筍可以調和氣逆,不會引發疾病。
汪穎說:竹筍的功效與竹瀝相似。有人原本有痰病,吃了竹筍後就痊癒了。
瑞說:淡筍、甘筍、苦筍、冬筍、鞭筍都可以長期食用。其他的雜竹筍因為性味不一,不宜多吃。
宗奭說:竹筍難以消化,對人沒有益處,脾胃不好的人不宜食用。有個小孩吃了三寸左右的乾竹筍,卡在喉嚨裡,導致高燒、喘氣急促,像受到驚嚇一樣。吃了驚嚇的藥也不見效,後來吐出竹筍才恢復正常。可見竹筍是多麼難以消化。
時珍說:贊寧在《筍譜》中提到,竹筍雖然甘甜美味,但會使腸道過於滑利,對脾胃沒有益處,民間俗稱它為「刮腸篦」。只有生薑和麻油能解竹筍的毒性。人們用麻的殘渣澆在竹叢下,第二年竹子就會稀疏凋零,這可以驗證竹筍的毒性。 蘄州叢竹、毛斑竹、匡廬扁竹、灃州方竹、嶺南𥯨竹、簩竹、月竹等竹筍,都苦澀堅韌,難以食用。時珍經常看到民間醫生治療痘疹,常常建議喝筍湯,說能幫助發出痘疹。
其實他們不知道痘疹不適合大腸滑利,而竹筍有「刮腸」之名,因此暗中受害的人,不知道有多少啊。要戒慎啊!要戒慎啊!
桃竹筍(《拾遺》記載)
藏器說:南方人稱之為黃筍。用草木灰水煮過就可以吃,不然會刺激喉嚨。這種竹子叢生,種類繁多,外型醜陋。
時珍說:桃枝竹產於四川、廣東一帶。竹皮光滑寬大,有犀牛皮般的紋路,竹節細長,四寸一個節,可以用來編織涼席。
【氣味】味苦,有輕微毒性。
【主治】可以用於治療六畜傷口裡的蛆蟲,將其搗碎放入傷口,蛆蟲就會全部跑出來(藏器說)。
刺竹筍
時珍說:生長在廣東、廣西一帶。竹子叢生,大的竹子周長有兩尺,枝節都有刺。當地人種植刺竹作為城牆,砍伐竹子製作弓箭。刺竹的根部像車輪的輻條一樣大。又名芭竹。
【氣味】味甘甜、苦澀,有輕微毒性。吃了會導致頭髮脫落(《竹譜》記載)。
酸筍(《綱目》記載)
【說明】時珍說:酸筍產於廣東南部。顧玠在《海槎錄》中說,酸筍像手臂一樣粗大。採摘後用沸水浸泡去除苦水,再放入冷井水中浸泡二三天,取出後細如絲繩,用醋煮就可以吃。喜歡這種食物的人會把它帶到中原地區,成為稀有的物品。
【氣味】味酸,性涼,無毒。
【主治】煮湯食用,可以止渴解酒,疏通腸胃(時珍說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