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菜部第二十六卷 (6)
菜部第二十六卷 (6)
1. 山韭
(《千金》)
【釋名】蒮(音育)、韱(音纖,並未詳)。
【集解】頌曰:蒮,山韭也。山中往往有之,而人多不識。形性亦與家韭相類,但根白,葉如燈心苗耳。《韓詩》云,六月食鬱及薁,謂此也。
時珍曰:案:《爾雅》云:蒮,山韭也,許慎《說文》云:韱,山韭也。金幼孜《北征錄》云:北邊雲臺戍地,多野韭、沙蔥,人皆採而食之。即此也。蘇氏以詩之郁即此,未知是否?又呂忱《字林》云:薟(音嚴),水韭也。野生水涯,葉如韭而細長,可食。觀此,則知野韭又有山、水二種,氣味或不相遠也。
【氣味】咸,寒,澀,無毒。
【主治】宜腎,主大小便數,去煩熱,治毛髮(《千金》)。
【發明】時珍曰:蒮,腎之菜也,腎病宜食之。諸家本草不載,而孫思邈《千金方》收之。他書「蒮」字多訛作「藿」字,藿乃豆葉也。陳直《奉親養老書》有蒮菜羹,即此也。其方治老人脾胃氣弱,飲食不強。用蒮菜四兩,鯽魚肉五兩,煮羹,下五味並少麵食。每三五日一作之。云極補益。
【附錄】孝文韭(《拾遺》),藏器曰:辛,溫,無毒。主腹內冷脹滿,泄痢腸澼,溫中補虛,令人能行。生塞北山谷,狀如韭,人多食之,云是後魏孝文帝所種。又有諸葛韭,孔明所種,此韭更長,彼人食之。時珍曰:此亦山韭也,但因人命名耳。
白話文:
山韭
名稱解釋:這種植物又被稱為「蒮」(音同「育」)和「韱」(音同「纖」),但這些名稱的確切含義已不太清楚。
形態描述:蘇頌說:「蒮」就是山韭。它在山裡很常見,但很多人不認識。它的外形和特性都與家裡種的韭菜相似,只是根是白色的,葉子像燈芯草的幼苗。《韓詩》裡說六月可以吃「鬱」和「薁」,指的就是這種植物。
李時珍認為:《爾雅》裡說「蒮」是山韭,許慎的《說文解字》也說「韱」是山韭。金幼孜的《北征錄》記載,北方邊塞的雲臺駐軍地區有很多野生的韭菜和沙蔥,人們都採來食用,指的就是這種山韭。蘇頌認為詩經裡的「鬱」指的就是這種山韭,但還不能確定是否正確。另外,呂忱的《字林》裡說「薟」(音同「嚴」)是水韭,它生長在水邊,葉子像韭菜但更細長,可以食用。從這些記載可以知道,野韭菜有山生和水生兩種,它們的氣味可能差別不大。
氣味:味道鹹,性寒,帶有澀味,沒有毒性。
主要功效:對腎臟有益,主要治療小便和大便頻繁、煩躁發熱等症狀,還能改善毛髮問題(出自《千金方》)。
功效闡述:李時珍說,「蒮」是滋養腎臟的蔬菜,腎臟不好的人應該食用。其他醫書沒有記載這種植物,只有孫思邈的《千金方》收錄了。其他書籍裡的「蒮」字,大多被誤寫成「藿」字,但「藿」其實是豆葉。陳直的《奉親養老書》裡有「蒮菜羹」的記載,就是用這種山韭做的。書中記載這個食療方可以治療老年人脾胃虛弱、食慾不佳。做法是用四兩山韭菜和五兩鯽魚肉一起煮羹,再加入少量五味調料和麵食。每隔三五天做一次,據說有極佳的補益效果。
附錄:孝文韭(出自《拾遺》),陳藏器說它味道辛辣,性溫,沒有毒性。主要治療腹部冷脹、腹瀉痢疾、腸道疾病,可以溫暖脾胃、補養虛弱,使人能夠行走。它生長在北方邊塞的山谷裡,樣子像韭菜,很多人食用。據說這是後魏孝文帝種植的。還有一種「諸葛韭」,據說是孔明種植的,這種韭菜更長,當地人也食用。李時珍認為,這些也是山韭的一種,只是因為不同的人種植而有了不同的名字。
2. 蔥
(《別錄》中品)
【釋名】芤(《綱目》)、菜伯(同)、和事草(同)、鹿胎。
時珍曰:蔥從囪。外直中空,有囪通之象也。芤者,草中有孔也,故字從孔,芤脈象之。蔥初生曰蔥針,葉曰蔥青,衣曰蔥袍,莖曰蔥白,葉中涕曰蔥苒。諸物皆宜,故云菜伯、和事。
【集解】恭曰:蔥有數種,山蔥曰茖蔥,療病似胡蔥。其人間食蔥有二種:一種凍蔥,經冬不死,分莖栽蒔而無子;一種漢蔥,冬即葉枯。食用入藥,凍蔥最善,氣味亦佳也。
保升曰:蔥凡四種:冬蔥即凍蔥也,夏衰冬盛,莖葉俱軟美,山南、江左有之;漢蔥莖實硬而味薄,冬即葉枯;胡蔥莖葉粗短,根若金燈;茖蔥生於山谷,不入藥用。
頌曰:入藥用山蔥、胡蔥,食品用冬蔥、漢蔥。又有一種樓蔥,亦冬蔥類,江南人呼為龍角蔥,荊楚間多種之,其皮赤,每莖上出歧如八角,故云。
瑞曰:龍角即龍爪蔥,又名羊角蔥。莖上生根,移下蒔之。
時珍曰:冬蔥即慈蔥,或名太官蔥。謂其莖柔細而香,可以經冬,太官上供宜之,故有數名。漢蔥一名木蔥,其莖粗硬,故有木名。冬蔥無子。漢蔥春末開花成叢,青白色。其子味辛色黑,有皺紋,作三瓣狀。收取陰乾,勿令浥郁,可種可栽。
蔥莖白,【氣味】辛,平。葉:溫。根鬚:平。並無毒。
弘景曰:蔥有寒熱,白冷青熱,傷寒湯中不得用青也。
宗奭曰:蔥主發散,多食昏人神。
詵曰:蔥宜冬月食。不可過多,損鬚髮,發人虛氣上衝,五臟閉絕,為其開骨節出汗之故也。
思邈曰:正月食生蔥,令人面上起遊風。生蔥同蜜食,作下利。燒蔥同蜜食,壅氣殺人。
張仲景曰:生蔥合棗食,令人病;合犬、雉肉食,多令人病血。
時珍曰:服地黃、常山人,忌食蔥。
【主治】作湯,治傷寒寒熱,中風面目浮腫,能出汗(《本經》)。傷寒骨肉碎痛,喉痹不通,安胎,歸目益目睛,除肝中邪氣,安中利五臟,殺百藥毒。根:治傷寒頭痛(《別錄》)。主天行時疾,頭痛熱狂,霍亂轉筋,及奔豚氣、腳氣,心腹痛,目眩,止心迷悶(大明)。
通關節,止衄血,利大小便(孟詵)。治陽明下痢、下血(李杲)。達表和里,止血(寧原)。除風濕,身痛麻痹,蟲積心痛,止大人陽脫,陰毒腹痛,小兒盤腸內釣,婦人妊娠溺血,通乳汁,散乳癰,利耳鳴,塗猘犬傷,制蚯蚓毒(時珍)。
殺一切魚、肉毒(士良)。
【發明】元素曰:蔥莖白,味辛而甘平,氣厚味薄,升也,陽也。入手太陰、足陽明經,專主發散,以通上下陽氣。故《活人書》治傷寒頭痛如破,用連須蔥白湯主之。張仲景治少陰病,下利清穀,裡寒外熱,厥逆脈微者,白通湯主之,內用蔥白。若面色赤者,四逆湯加蔥白。腹中痛者,去蔥白。成無己解之云:腎惡燥,急食辛以潤之。蔥白辛溫以通陽氣也。
白話文:
蔥
蔥有多種名稱,例如芤、菜伯、和事草、鹿胎。蔥的形狀像個煙囪,外直中空,所以稱為蔥。芤字因為蔥的葉片中有孔而得名。蔥的幼苗稱作蔥針,葉子稱作蔥青,外層葉鞘稱作蔥袍,莖稱作蔥白,葉子間的汁液稱作蔥苒。蔥用途廣泛,因此又稱為菜伯、和事。
蔥的種類很多,山蔥又稱茖蔥,療效與胡蔥相似。人們食用的蔥有兩種:一種是凍蔥,冬天不枯死,可以分株栽種,不結種子;另一種是漢蔥,冬天葉子會枯萎。入藥和食用,凍蔥最佳,氣味也更好。
蔥還有冬蔥(凍蔥)、漢蔥、胡蔥、茖蔥四種。冬蔥在冬天生長茂盛,莖葉柔軟美味,主要產於南方和長江以南地區;漢蔥莖部堅硬,味道較淡,冬天葉子會枯死;胡蔥莖葉粗短,根部像金燈;茖蔥生長在山谷中,不入藥。
入藥通常使用山蔥和胡蔥,食用則使用冬蔥和漢蔥。還有一種樓蔥,也屬於冬蔥,江南地區稱其為龍角蔥或龍爪蔥、羊角蔥,荊楚地區種植較多,它的外皮是紅色的,每個莖上都會分枝,像八個角一樣。龍角蔥可以將莖上的根移下栽種。
冬蔥又稱慈蔥或太官蔥,因為它的莖柔軟細膩且香氣撲鼻,可以過冬,常被進貢給朝廷,所以有多種名稱。漢蔥又稱木蔥,因為它的莖粗硬。冬蔥不結種子,漢蔥在春末開花,花呈青白色,種子辛辣,顏色黑色,有皺紋,呈三瓣狀。採收後陰乾,避免受潮,可以播種或栽種。
蔥的莖(蔥白)辛味,性平;葉溫,根平,無毒。蔥性有寒熱之分,蔥白性寒,蔥葉性熱。傷寒治療中,不能使用蔥葉。
蔥具有發散的作用,多吃會讓人昏沉。最好在冬天食用蔥,不可過量,否則會損傷頭髮,導致虛氣上衝,阻塞五臟,這是因為蔥能使骨節張開,促進出汗的緣故。正月吃生蔥會導致面部起風疹;生蔥加蜂蜜一起吃會導致腹瀉;燒過的蔥加蜂蜜一起吃則會導致氣脹致死。生蔥與棗一起食用會致病;與犬肉、雉肉一起食用,則會導致血虛。服用地黃、常山的人忌食蔥。
蔥的功效:蔥湯可以治療傷寒寒熱、中風面目浮腫,並能促進出汗;治療傷寒引起的骨肉疼痛、喉嚨阻塞,安胎,明目,去除肝臟邪氣,調理脾胃,解百藥之毒。蔥根可以治療傷寒頭痛。蔥還能治療流行性疾病、頭痛發熱、霍亂抽筋、奔豚氣、腳氣、心腹疼痛、頭暈目眩,以及心悶等症狀。蔥可以疏通關節,止鼻出血,利大小便,治療陽明痢疾、下血,達表和裡,止血,除風濕,治療身痛麻痺、蟲積心痛,治療陽脫、陰毒腹痛,治療小兒腸絞痛,治療婦女妊娠出血、通乳、散乳癰、利耳鳴,治療犬咬傷,解蚯蚓毒,殺魚肉之毒。
蔥莖(蔥白)味辛甘,性平,氣厚味薄,具有升發之性,屬陽,走手太陰、足陽明經,主要作用是發散,以通達上下陽氣。治療傷寒頭痛劇烈時,可用蔥白湯;治療少陰病,下利清穀,裡寒外熱,厥逆脈微時,可用白通湯(內服蔥白);若面色紅赤,可在四逆湯中加入蔥白;腹痛則要去除蔥白。腎臟怕乾燥,需食用辛味食物滋潤,蔥白辛溫,可以通達陽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