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谷部第二十四卷 (11)
谷部第二十四卷 (11)
1. 綠豆
暑月痱瘡:綠豆粉二兩,滑石一兩。和勻撲之。一加蛤粉二兩。(《簡易方》)。
一切腫毒初起:用綠豆粉(炒黃黑色),豬牙皂莢一兩,為末,用米醋調敷之。皮破者油調之。(邵真人《經驗方》)。
豆皮,
【氣味】甘,寒,無毒。
【主治】解熱毒,退目翳(時珍)。
【附方】新一。
通神散:治癍痘目生翳:綠豆皮、白菊花、穀精草等分,為末。每用一錢,以乾柿餅一枚,粟米泔一盞,同煮乾。食柿,日三服。淺者五、七日見效,遠者半月見效。(《直指方》)
豆莢,
【主治】赤痢經年不愈,蒸熟,隨意食之良(時珍。出《普濟》)。
豆花,
【主治】解酒毒(時珍)。
豆芽,
【氣味】甘,平,無毒。
【主治】解酒毒熱毒,利三焦(時珍)。
【發明】時珍曰:諸豆生芽皆腥韌不堪,惟此豆之芽白美獨異。今人視為尋常,而古人未知者也。但受濕熱鬱浥之氣,故頗發瘡動氣,與綠豆之性稍有不同。
豆葉,
【主治】霍亂吐下,絞汁和醋少許,溫服(《開寶》)。
白話文:
綠豆
夏天長痱子:用綠豆粉兩錢,滑石粉一錢,混合後塗抹。也可以加蛤粉兩錢。(出自《簡易方》)
各種腫毒初期:用炒至黃褐色的綠豆粉一錢,豬牙皂莢一錢,磨成粉末,用米醋調和後敷在患處。如果皮膚破損,則用油調和。(出自邵真人《經驗方》)
綠豆皮:
性味甘寒,無毒。
功效:解熱毒,治療眼翳。(李時珍)
方劑:
通神散:治療麻疹引起的目翳:綠豆皮、白菊花、穀精草等分量,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一錢,用一個乾柿餅和一碗淘米水一起煮乾。吃完柿餅,每日服用三次。症狀輕微者五到七天見效,症狀嚴重者半個月見效。(出自《直指方》)
綠豆莢:
功效:治療多年不愈的赤痢,蒸熟後隨意食用效果好。(李時珍,出自《普濟方》)
綠豆花:
功效:解酒毒。(李時珍)
綠豆芽:
性味甘平,無毒。
功效:解酒毒和熱毒,通利三焦。(李時珍)
說明:李時珍說:各種豆類發芽後都腥韌難吃,只有綠豆芽潔白美味,與眾不同。現代人視為平常食物,古人卻不了解。但由於吸收了潮濕溫熱的氣息,所以容易生瘡,與綠豆的特性略有不同。
綠豆葉:
功效:治療霍亂引起的嘔吐腹瀉,絞汁後加少許醋,溫服。(出自《開寶本草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