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谷部第二十二卷 (8)

回本書目錄

谷部第二十二卷 (8)

1. 亞麻

(宋《圖經》)

【釋名】鴉麻(《圖經》)、壁蝨胡麻(《綱目》)。

【集解】頌曰:亞麻子出兗州、威勝軍。苗葉俱青,花白色。八月上旬採其實用。

時珍曰:今陝西人亦種之,即壁蝨胡麻也。其實亦可榨油點燈,氣惡不堪食。其莖穗頗似茺蔚,子不同。

【氣味】甘,微溫,無毒。

【主治】大風瘡癬(蘇頌)。

白話文:

亞麻,又名鴉麻、壁蝨胡麻。

亞麻子主要產自兗州、威勝軍一帶。它的莖葉都是青色的,花是白色的。通常在八月上旬採收它的果實來使用。

現在陝西地區也有人種植亞麻,它就是所謂的壁蝨胡麻。亞麻的果實可以榨油用來點燈,但是氣味不好聞,不能食用。它的莖和穗跟茺蔚很相似,但是果實不同。

亞麻子的味道是甘甜的,性質稍微溫和,沒有毒性。

亞麻子主要可以治療痲瘋病引起的皮膚瘡癬。

2. 大麻

(《本經》上品)

【釋名】火麻(《日用》)、黃麻(俗名)、漢麻(《爾雅翼》),雄者名枲麻(《詩疏》)、牡麻(同上),雌者名苴麻(同上)、茡麻(音字)。花名麻蕡(《本經》)、麻勃。

時珍曰:麻從兩𠂢在廣下,象屋下派麻之形也。𠂢音派,廣音儼。余見下注。雲漢麻者,以別胡麻也。

【集解】

【正誤】《本經》曰:麻蕡一名麻勃,麻花上勃勃者。七月七日採之良。麻子九月採。入土者損人。生太山川穀。

弘景曰:麻蕡即牡麻,牡麻則無實。今人作布及履用之。

恭曰:蕡即麻實,非花也。《爾雅》云:蕡,枲實。《儀禮》云:苴,麻之有蕡者。注云:有子之麻為苴。皆謂子也。陶以蕡為麻勃,謂勃勃然如花者,復重出麻子,誤矣。既以蕡為米穀上品,花豈堪食乎?

藏器曰:麻子,早春種為春麻子,小而有毒;晚春種為秋麻子,入藥佳。壓油可以油物。

宗奭曰:麻子,海東毛羅島來者,大如蓮實,最勝;其次出上郡、北地者,大如豆;南地者,子小。

頌曰:麻子處處種之,績其皮以為布者。農家擇其子之有斑黑文者,謂之雌麻,種之則結子繁。他子則不然也。《本經》麻蕡、麻子所主相同,而麻花非所食之物,蘇恭之論似當矣。然《本草》朱字云,麻蕡味辛,麻子味甘,又似二物。疑《本草》與《爾雅》、《禮記》稱謂有不同者。

又《藥性論》用麻花,云味苦,主諸風、女經不利。然則蕡也、子也、花也,其三物乎?

時珍曰:大麻即今火麻,亦曰黃麻。處處種之,剝麻收子。有雌有雄:雄者為枲,雌者為苴。大科如油麻。葉狹而長,狀如益母草葉,一枝七葉或九葉。五、六月開細黃花成穗,隨即結實,大如胡荽子,可取油。剝其皮作麻。其秸白而有稜,輕虛可為燭心。《齊民要術》云:麻子放勃時,拔去雄者。

若未放勃,先拔之,則不成子也。其子黑而重,可搗治為燭。即此也。《本經》有麻蕡、麻子二條,謂蕡即麻勃,謂麻子入土者殺人。蘇恭謂蕡是麻子,非花也。蘇頌謂蕡、子、花為三物。疑而不決。謹按:《吳普本草》云:麻勃一名麻花,味辛無毒。麻藍一名麻蕡,一名青葛,味辛甘有毒。

麻葉有毒,食之殺人。麻子中仁無毒,先藏地中者,食之殺人。據此說則麻勃是花,麻蕡是實,麻仁是實中仁也。普三國時人,去古未遠,說甚分明。

《神農本經》以花為蕡,以藏土入土殺人,其文皆傳寫脫誤爾。陶氏及唐宋諸家,皆不考究而臆度疑似,可謂疏矣。今依吳氏改正於下。

麻勃

普曰:一名麻花。

時珍曰:觀《齊民要術》有放勃時拔去雄者之文,則勃為花明矣。

【氣味】辛,溫,無毒。

甄權曰:苦,微熱,無毒。畏牡蠣。入行血藥,以䗪蟲為之使。

白話文:

大麻

大麻,又稱火麻、黃麻、漢麻。雄性植株稱枲麻或牡麻,雌性植株稱苴麻或茡麻。花稱為麻蕡或麻勃。

古代典籍對大麻的稱呼和描述各有不同,有些將「蕡」指為花,有些則認為是果實。 其中,有說法認為雄株開花後無果實,而雌株的果實才能用於製作布匹和鞋子。 也有人指出,早春種植的大麻種子較小且有毒性,晚春種植的大麻種子則適合入藥,並能榨油。 不同產地的麻子大小也有差異,以海東毛羅島出產的麻子最大,品質最佳。農民通常會選擇有斑黑紋的麻子種植,因為這種麻子結實較多。

《神農本經》記載麻蕡(花)和麻子,並提到將麻子埋入土中會中毒。 後世醫家對此有不同解釋,有人認為「蕡」指果實而非花,也有人認為是三種不同的東西:花、果實和種子。

現代的理解是:大麻植株有雌雄之分,雄株稱為枲,雌株稱為苴,外形與油麻相似,葉子狹長,類似益母草。五六月開花,花穗呈黃色,之後結出像芫荽子一樣大小的種子,可榨油。莖幹白色且有稜角,可製成燭芯。在採收時,會在雄花盛開時拔除雄株,避免影響雌株結果。 麻子黑色而沉重,可製成燭火。

關於麻蕡、麻子以及麻花的區分,歷代醫家存在爭議,但綜合多方資料,較為可靠的說法是:麻勃即為花,麻蕡指果實,麻仁指的是果實中的種子。 麻葉和埋藏在地底的麻子有毒。

大麻味辛,性溫,無毒(也有記載說味苦,微熱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