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草部第二十一卷 (10)
草部第二十一卷 (10)
1. 《名醫別錄》
石劇
《別錄》曰:味甘,無毒。主渴、消中。
石芸
《別錄》曰:味甘,無毒。主目痛淋露,寒熱溢血。一名螫烈,一名顧啄。三月、五月採莖葉,陰乾。
竹付
《別錄》曰:味甘,無毒。止痛除血。
秘惡
《別錄》曰:味酸,無毒。主療肝邪氣。一名杜逢。
盧精
《別錄》曰:味平。治蟲毒。生益州。
唐夷
《別錄》曰:味苦,無毒。主療踒折。
知杖
《別錄》曰:味甘,無毒。療疝。
河煎
《別錄》曰:味酸。主結氣癰在喉頸者。生海中。八月、九月採。
區余
《別錄》曰:味辛,無毒。主心腹熱癃。
王明
《別錄》曰:味苦。主身熱邪氣,小兒身熱,以浴之。生山谷。一名王草。
師系
《別錄》曰:味甘,無毒。主癰腫惡瘡,煮洗之。一名臣堯,一名巨骨,一名鬼芭。生平澤。八月採。
並苦
《別錄》曰:主咳逆上氣,益肺氣,安五臟。一名蜮熏,一名玉荊。三月採。陰乾。蜮,音或。
索千
《別錄》曰:味苦,無毒。主易耳。一名馬耳。
良達
《別錄》曰:主齒痛,止渴輕身。生山陰,莖蔓延,大如葵,子滑小。
弋共
《別錄》曰:味苦,寒,無毒。主驚氣傷寒,腹痛羸瘦,皮中有邪氣,手足寒無色。生益州山谷。惡玉札、蜚臁。
船虹
《別錄》曰:味酸,無毒。主下氣,止煩滿。可作浴湯,藥色黃。生蜀郡。立秋取。
姑活
《別錄》曰:味甘,溫,無毒。主大風邪氣,濕痹寒痛,久服輕身益壽耐老。一名冬葵子。生河東。
弘景曰:藥無用者,乃有固活丸,即是野葛之名。冬葵,亦非菜之冬葵子也。
恭曰:《別本》一名雞精。
白女腸
《別錄》曰:味辛,溫,無毒。主泄痢腸澼,療心痛,破疝瘕。生深山谷,葉如藍,實赤,赤女腸同。
白扇根
《別錄》曰:味苦,寒,無毒。主瘧,皮膚寒熱,出汗,令人變。
黃白支
《別錄》曰:生山陵。三月、四月採根,曝乾。
父陛根
《別錄》曰:味辛,有毒。以熨癰腫膚脹。一名膏魚,一名梓藻。
疥拍腹
《別錄》曰:味辛,溫,無毒。主輕身療痹。五月採,陰乾。
五母麻
《別錄》曰:味苦,有毒。主痿痹不便,下痢。一名鹿麻,一名歸澤麻,一名天麻,一名若草。生田野。五月採。時珍曰:茺蔚之白花者,亦名天麻草。
五色符
《別錄》曰:味苦,微溫。主咳逆,五臟邪氣,調中益氣,明目殺蟲。青符、白符、赤符、黑符、黃符,各隨色補其臟。白符,一名女木,生巴郡山谷。
救赦人者
《別錄》曰:味甘,有毒。主疝痹,通氣,諸不足。生人家宮室。五月、十月採,曝乾。常吏之生(《蜀本》,吏作更)
《別錄》曰:味苦,平,無毒。主明目。實有刺,大如稻米。
白話文:
《名醫別錄》
石劇:味甘,無毒,能止渴、消食積。
石芸:味甘,無毒,主治眼睛疼痛流淚、寒熱、出血。又名螫烈、顧啄。三月、五月採收莖葉,陰乾備用。
竹付:味甘,無毒,能止痛、除血。
秘惡:味酸,無毒,主治肝臟邪氣。又名杜逢。
盧精:味平,能治療蟲毒。生長在益州。
唐夷:味苦,無毒,主治跌打損傷。
知杖:味甘,無毒,治療疝氣。
河煎:味酸,主治喉頸部的氣結癰腫。生長在海中,八月、九月採收。
區余:味辛,無毒,主治心腹熱痛、小便不利。
王明:味苦,主治身體發熱、邪氣入侵,小兒發熱可用其煎水沐浴。生長在山谷,又名王草。
師系:味甘,無毒,主治癰腫惡瘡,可煎煮後清洗患處。又名臣堯、巨骨、鬼芭。生長在平澤,八月採收。
並苦:主治咳嗽氣逆、上氣不接,能益肺氣,安五臟。又名蜮熏、玉荊。三月採收,陰乾備用。
索千:味苦,無毒,主治耳疾。又名馬耳。
良達:主治牙痛、止渴、輕身。生長在山陰,莖蔓生,粗如葵菜,種子細小光滑。
弋共:味苦、性寒,無毒。主治驚嚇引起的疾病、傷寒、腹痛消瘦、皮膚有邪氣、手腳冰冷無血色。生長在益州山谷,忌與玉札、蜚臁同用。
船虹:味酸,無毒。主治氣滯下行,止煩悶。可作沐浴藥湯,藥液呈黃色。生長在蜀郡,立秋時採收。
姑活:味甘、性溫,無毒。主治風邪、濕痺寒痛,久服能輕身益壽延年。又名冬葵子。生長在河東。
(陶弘景注:此藥無效用,只有固活丸有用,那是野葛的別名。這裡的冬葵子,並不是指蔬菜冬葵的種子。)
(甄權注:《別錄》中另有一名為雞精。)
白女腸:味辛、性溫,無毒。主治泄瀉痢疾、腸絞痛、心痛,能破除疝氣和積聚。生長在深山谷,葉如藍,果實赤紅,與赤女腸相似。
白扇根:味苦、性寒,無毒。主治瘧疾、皮膚寒熱、出汗,能改善體質。
黃白支:生長在山陵。三月、四月採收根部,曬乾備用。
父陛根:味辛,有毒。用於熨敷癰腫、皮膚脹滿。又名膏魚、梓藻。
疥拍腹:味辛、性溫,無毒。主治輕身、治療痹症。五月採收,陰乾備用。
五母麻:味苦,有毒。主治痿痹、行動不便、下痢。又名鹿麻、歸澤麻、天麻、若草。生長在田野,五月採收。
(李時珍注:茺蔚的白花也稱為天麻草。)
五色符:味苦,微溫。主治咳嗽氣逆,五臟邪氣,能調和脾胃、益氣、明目、殺蟲。青、白、赤、黑、黃五色符藥,各隨顏色補益相應的臟腑。白符又名女木,生長在巴郡山谷。
救赦人者:味甘,有毒。主治疝氣、痹症,能通氣,治虛損不足。生長在人家房屋附近。五月、十月採收,曬乾備用。
(蜀本注:常吏之生,吏字或作更字)
(《別錄》注:味苦,性平,無毒,主治明目。果實有刺,大小如稻米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