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尤氏喉科秘書》~ 製藥法則 (3)
製藥法則 (3)
1. 喉症煎藥主方
元參,黃芩,牛蒡子,前胡,連翹殼,山梔,栝蔞根,桔梗,生甘草,薄荷
或加金銀花。如發寒熱加柴胡。頭痛加煅石膏。口乾加麥冬、知母。胸膈飽悶加枳殼。鬱熱加芍藥、貝母、竹茹。
白話文:
主要治療喉嚨疾病的煎藥配方:
使用玄參、黃芩、牛蒡子、前胡、連翹殼、山梔子、栝樓根、桔梗、生甘草、薄荷。
或者可以加入金銀花。如果出現發冷發熱的症狀,可以加入柴胡。如果頭痛,可以加入煅石膏。如果口乾,可以加入麥冬、知母。如果胸悶不適,可以加入枳殼。如果感到煩躁悶熱,可以加入芍藥、貝母、竹茹。
2. 舌症煎藥主方
山梔仁,黃連(舌乃心之苗用得),木通,連翹殼,犀角(不過一錢),生地,丹皮,赤芍麥冬,生甘草
如兼口唇,必用煅石膏少瀉脾火。如有郁有痰,加川貝。便閉加大黃、朴硝、枳殼。病後忌用寒涼。
白話文:
舌頭疾病煎藥主要配方:
使用山梔仁、黃連(因為舌頭是心臟的外在表現,所以要用黃連來清心火)、木通、連翹殼、犀角(用量不要超過一錢)、生地、丹皮、赤芍、麥冬、生甘草。
如果同時出現嘴唇的病症,一定要用煅石膏來稍微瀉脾火。如果是有氣滯或痰的情況,加入川貝。如果大便不通暢,加入大黃、朴硝、枳殼。病癒後要避免使用寒涼的藥物。
3. 牙症煎藥主方
齒乃腎之標,骨之餘,足陽明胃經之脈貫絡牙齒齒齦,手陽明大腸之脈貫絡下齦,屬腎,有風熱,有腎虛。
元參,丹皮,知母,地黃,甘草梢,山梔,地骨皮,黃柏,車前,白芍
如熱加煅石膏為君,炒黑升麻為佐。如有風加荊芥穗。虛加熟地、杞子。如欲解毒加黃連、連翹。若穿牙疔毒,則用消腫解毒之藥,加紫花地丁等。
白話文:
牙齒是腎臟的外在表現,也是骨骼的餘氣所化生。足陽明胃經的經脈貫穿連結牙齒和牙齦,手陽明大腸經的經脈貫穿連結下牙齦。牙齒的問題主要歸屬於腎臟,會有風熱或腎虛的狀況。
以下是治療牙齒疾病的煎藥主要處方:玄參、牡丹皮、知母、生地黃、甘草梢、山梔子、地骨皮、黃柏、車前子、白芍。
如果熱象明顯,可以加入煅石膏作為主藥,並以炒黑升麻作為輔助藥。如果有風邪,可以加入荊芥穗。如果是虛證,可以加入熟地黃、枸杞子。如果想要解毒,可以加入黃連、連翹。如果是牙齒周圍長了瘡毒,則要使用消腫解毒的藥,並加入紫花地丁等藥材。
4. 制三黃散法
生地為君,生蒲黃為臣,牛黃為佐,冰片為使,共為細末,用芭蕉根汁調敷患處,或用扁柏汁加蜜亦可。
或生大黃、蒲黃、薑黃各一錢,冰片一分,麝香三釐,白蜜調,加蔥汁薑汁三匙,或芭蕉根汁照前法。此藥治頸癰面癰,如腫硬不消,因氣凝血滯,或痰塊結而不散,則兼陰症矣。薑、蔥汁為要,此藥並治小兒丹毒。
白話文:
將生地黃作為主藥,生蒲黃作為輔助藥,牛黃作為佐藥,冰片作為使藥,一起磨成細末。用芭蕉根汁調和後敷在患處,也可以用扁柏汁加入蜂蜜調和。
或者用生大黃、蒲黃、薑黃各一錢,冰片一分,麝香三釐,用蜂蜜調和,再加入蔥汁、薑汁各三匙,或用芭蕉根汁,按照前面的方法調製。這個藥方可以治療頸部和臉部的癰瘡,如果腫脹堅硬不消退,是因為氣血凝滯,或是痰塊結聚而不散,那就是兼有陰性的症狀了。薑汁、蔥汁非常重要。這個藥方也可以治療小兒丹毒。
5. 制梅礬法
袖珍論,曰:中寒脈多遲而緊,挾風則脈帶浮。眩暈不仁,兼濕則脈濡而四肢疼痛。
白話文:
《袖珍論》說:感受寒邪導致的脈象多為遲緩而弦緊,如果同時夾雜風邪,脈象則會帶有浮的感覺。如果出現眩暈、身體麻木,又同時夾雜濕邪,脈象則會是濡而四肢疼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