閻明廣

《子午流注說難》~ 上卷 (2)

回本書目錄

上卷 (2)

1. 足陽明胃經六腧穴

一、厲兌(井穴)

部位,在足大指次指之端。去爪甲角。如韭葉。

證治,屍厥。口噤氣絕。狀如中惡。腹脹滿。汗不出。寒瘧不嗜食麵腫。足胻寒。喉痹。齒齲。惡風。鼻不利。多驚。好臥。

針灸,針入一分。可灸一壯。

按:厲兌乃足陽明所出之井金穴。屍厥或胃家實。皆可用鋒針淺刺之。厲不美也。兌通也。足次指受大指之排擠。其形惡厲。其經脈斜通於次指外間。故名厲兌。

二、內庭(滎穴)

部位,在足大指次指外間陷中。

證治,四肢厥逆。腹脹滿。數欠。惡聞人聲。振寒。咽中引痛。口喎。齒齲痛。瘧不嗜食。

針灸,針入三分。可灸三壯。

按:內庭乃陽滎水穴。在足次指外間。中指內間。跗上半寸。兩指之正中。如一庭豎於內。故名內庭。

三、陷谷(俞穴)

部位,在足中指內間。本節後陷中。去內庭二寸。

證治,面目浮腫。及水病。善噫。腸鳴腹痛。熱病汗不出。振寒瘧疾。

針灸,針入三分。留七呼。可灸三壯。

按:陷谷乃陽俞木穴。病重者可針五分。穴位下陷如深谷。故名陷谷。

四、衝陽(原穴)

部位,在足跗上五寸。去陷谷二寸半。

證治,偏風口眼喎斜。跗腫。齒齲痛。發寒熱。腹堅大。不嗜食。傷寒病振寒而欠。久狂。登高而歌。棄衣而走。足緩履不收。身前痛。

針灸,針入五分。可灸三壯。

按:衝陽在足背高起處。有動脈應手。名趺陽脈。久病欲知府氣之強弱者。必診此脈。其穴類似中封。使逆則宛。和則通。搖足而得之水穀精華大會於此。陽明多氣多血。有此一沖衢。故名衝陽。

五、解谿(經穴)

部位,在衝陽後一寸五分。腕上陷中。

證治,治風面浮腫。顏黑。厥氣上衝。腹脹。大便下重。瘈驚。膝股胻腫。轉筋目眩。頭痛癲疾。煩心悲泣。霍亂。頭風。面目赤。眉攢疼。

針灸,針入五分。可灸三壯。

按:解谿乃陽經火穴。上為胻骨。下為跗屬。分解於此穴陷中。故名解谿。俗稱鞋帶穴。以束縛鞋帶。正在此穴間也。

六、足三里(合穴)

部位,在膝下三寸胻骨外廉。大筋內宛宛中。兩筋肉分間。當低跗取之。

證治,胃中寒。心腹脹滿。胃氣不足。聞食殠。腸鳴腹痛。食不化。秦丕祖云。諸病皆治。食氣水氣。蠱毒痃癖。四肢腫滿。膝胻痠痛。目不明。華佗云。療五勞羸瘦。七傷虛乏。胸中瘀血。乳癰。人年三十以上。若不灸三里。令氣上衝目。

針灸,針入五分。可灸三壯。

按:三里穴名。手足陽明皆有。名同穴異。繼起針灸家增一足字以別之。蓋陽明行氣於三陽。里者。寬廣之義。古(井田制)。九百畝為方里。蓋胃為水穀之海。大腸小腸。三焦。無處不到也。六腑皆出足之三陽。上合於手。故本輸篇稱之曰下陵三里。為高必因丘陵。大阜曰陵。

白話文:

足陽明胃經六個重要穴位

一、厲兌(井穴)

  • 位置:在腳大拇指第二個腳趾的末端,靠近指甲角的地方,像韭菜葉一樣的位置。
  • 主治:昏厥、口緊閉、呼吸停止、像中邪的狀態、腹部脹滿、不出汗、寒性瘧疾、不喜歡吃東西、腳腫脹、腳脛寒冷、喉嚨痛、蛀牙、怕風、鼻塞、容易驚嚇、喜歡躺著。
  • 針灸:針刺入一分深,可以艾灸一壯。
  • 說明:厲兌是足陽明經脈起始的井穴,五行屬金。昏厥或胃部積滯,可以用鋒利的針淺刺。厲有不好的意思,兌有通的意思。腳第二個腳趾受到大拇指的擠壓,形狀不好看,經脈斜著通向第二個腳趾外側,所以稱為厲兌。

二、內庭(滎穴)

  • 位置:在腳大拇指和第二個腳趾之間凹陷處。
  • 主治:四肢冰冷、腹部脹滿、頻繁打哈欠、不喜歡聽到人聲、發冷、咽喉疼痛、口眼歪斜、蛀牙疼痛、瘧疾、不喜歡吃東西。
  • 針灸:針刺入三分深,可以艾灸三壯。
  • 說明:內庭是足陽明經脈的滎穴,五行屬水。在腳第二個腳趾外側,中指內側,腳背上半寸,兩腳趾中間,像一個庭院豎立在裡面,所以稱為內庭。

三、陷谷(俞穴)

  • 位置:在腳中趾內側,本節後面凹陷處,距離內庭兩寸。
  • 主治:面部和眼睛浮腫,以及水腫病、喜歡打嗝、腸鳴腹痛、發熱不出汗、發冷瘧疾。
  • 針灸:針刺入三分深,留針七次呼吸的時間,可以艾灸三壯。
  • 說明:陷谷是足陽明經脈的俞穴,五行屬木。病情嚴重可以針刺五分深。穴位凹陷像深谷,所以稱為陷谷。

四、衝陽(原穴)

  • 位置:在腳背上五寸,距離陷谷二寸半。
  • 主治:中風導致的口眼歪斜、腳背腫脹、蛀牙疼痛、發冷發熱、腹部堅硬脹大、不喜歡吃東西、傷寒病導致的發冷和打哈欠、精神失常很久、喜歡登高唱歌、丟棄衣服亂走、腳無力走路不穩、身體前面疼痛。
  • 針灸:針刺入五分深,可以艾灸三壯。
  • 說明:衝陽在腳背高起的地方,可以摸到動脈跳動,又名趺陽脈。長期生病的人想知道身體氣血強弱,必須診斷這個脈。這個穴位類似中封穴,不順暢就會堵塞,順暢就會通暢。搖動腳踝可以感覺到從水穀中獲得的精華匯集在這裡。陽明經脈氣血旺盛,這裡就像一個交通要道,所以稱為衝陽。

五、解谿(經穴)

  • 位置:在衝陽穴後面一寸五分,腳腕凹陷處。
  • 主治:治療風邪導致的面部浮腫、臉色發黑、氣往上衝、腹部脹滿、大便困難、驚厥、膝蓋小腿腫脹、抽筋、頭暈、頭痛、癲癇、心煩悲傷、霍亂、偏頭痛、臉色發紅、眉頭疼痛。
  • 針灸:針刺入五分深,可以艾灸三壯。
  • 說明:解谿是足陽明經脈的經穴,五行屬火。上面是小腿骨,下面是腳踝,在這個穴位凹陷處分開,所以稱為解谿。俗稱鞋帶穴,因為綁鞋帶正好在這個穴位之間。

六、足三里(合穴)

  • 位置:在膝蓋下方三寸,小腿骨外側,大筋內側凹陷處,兩塊肌肉之間,低頭彎腳踝時取穴。
  • 主治:胃中寒冷、心腹脹滿、胃氣不足、聞到食物就想吐、腸鳴腹痛、消化不良。秦丕祖說這個穴位可以治療各種疾病,包括飲食、氣、水引起的疾病,蠱毒痃癖,四肢腫脹,膝蓋小腿痠痛,視力模糊。華佗說這個穴位可以治療五勞羸瘦,七傷虛乏,胸中瘀血,乳癰。人到三十歲以上,如果不艾灸足三里,會導致氣往上衝眼睛。
  • 針灸:針刺入五分深,可以艾灸三壯。
  • 說明:三里這個穴位名稱,在手陽明經和足陽明經都有,名稱相同但位置不同。後來的針灸家為了區分,在足三里前面加了一個“足”字。陽明經的氣運行在三陽經,里有寬廣的意思。古代井田制,九百畝為一里,胃就像水穀的海洋,大腸小腸,三焦,無處不到。六腑都出自足三陽,向上與手相合,所以《本輸篇》稱之為下陵三里。高處必因丘陵,大土丘稱為陵,高於丘。陵字冠於下,說明足三里穴不如手陽明三里穴高。而且足太陰脾經的合穴在膝內側的陰陵泉,足少陽膽經的合穴在膝外側的陽陵泉,都高於足陽明經小腿骨外側的三里。所以稱為下陵三里。這個穴位可以針刺一寸深,肥胖的人可以針刺一寸二分深。如果腳部有風毒,可以盡量多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