閻明廣

《子午流注說難》~ 上卷 (3)

回本書目錄

上卷 (3)

1. 手少陰心經五腧穴

一、少衝(井穴)

部位,在手小指內廉之端。去爪甲角如韭葉。

白話文:

一、少衝(井穴)位於手的小指內側末端,距離指甲邊緣約韭菜葉寬的位置。

證治,熱病煩滿。上氣。心痛。痰冷。少氣。悲恐善驚。掌中熱。胸中痛。口中熱。咽中酸。乍寒乍熱。手攣不伸。引肘腋痛。

白話文:

症狀和治療:高燒煩躁,呼吸急促。心臟疼痛,痰液冷凝。呼吸微弱,悲痛恐懼容易受驚。手掌發熱,胸部疼痛。口中發熱,咽喉酸澀。忽冷忽熱,手抽筋無法伸展。牽連到肘部腋窩疼痛。

針灸,針入一分。可灸三壯。

二、少府(滎穴)

部位,在小指本節後陷中。平直勞宮。

證治,煩滿少氣。悲恐畏人。掌中熱。臂酸。肘腋攣急。胸中痛。手卷不伸。

針灸,針入二分。可灸七壯。

三、神門(俞穴)

部位,在掌後兌骨之端陷中。

白話文:

針灸,針刺深度為一分,可以灸三壯。

少府穴(滎穴)

位置在小指第一節後方的凹陷處,與勞宮穴在同一水平線上。

主治症狀:心煩意亂、氣短乏力、悲傷恐懼、畏懼他人、手掌發熱、手臂酸痛、肘部腋窩拘攣、胸痛、手握拳不能伸直。

針灸,針刺深度為二分,可以灸七壯。

神門穴(俞穴)

位置在手掌背面,小指根部(兌骨)末端的凹陷處。

證治,瘧。心煩甚。欲得飲冷。惡寒則欲處溫中。咽乾不嗜食。心痛數噫。恐悸。少氣不足。手臂寒喘逆身熱狂悲狂笑。嘔血。上氣遺溺。大小人五癇。

白話文:

證狀,患瘧疾。內心極為煩躁。想喝一些冷飲。怕冷就喜歡待在溫暖的地方。咽喉乾燥,不喜歡吃東西。心痛,反覆連連嘆氣。提心吊膽,恐懼不安。元氣虛弱。手臂冰冷,呼吸急促,全身發熱,神智錯亂,放聲大笑或哭泣。嘔吐出血。上氣喘促,大小便失禁。大人小孩都得五種癲癇病。

針灸,針入三分。留七呼。可灸七壯。炷如小麥大。

四、靈道(經穴)

部位,在臂內下廉。去掌後橫紋後一寸五分。

證治,心痛。悲恐相引瘛瘲肘攣。暴喑不能言。

針灸,針入三分。可灸三壯。

五、少海(合穴)

部位,在肘內廉橫紋頭盡處陷中。曲手向頭取之。

證治,寒熱齒齲痛。目眩發狂。嘔吐涎沫。項不得回顧。肘攣。腋脅下痛。四肢不得舉。

針灸,針入五分。不宜灸。

白話文:

針灸時,針刺入三分深,留針時間為七個呼吸的時間,可灸七壯。灸艾炷大小如麥粒。

靈道穴位於手臂內側下緣,距離手掌後橫紋一寸五分。主治心痛、悲恐引發的瘛瘲、肘關節攣縮、突然失聲不能言語。針灸時,針刺入三分深,可灸三壯。

少海穴位於肘內側橫紋頭端凹陷處,屈手向頭的方向取穴。主治寒熱、牙齒齲齒疼痛、頭暈目眩、發狂、嘔吐唾液、頸部不能轉動、肘關節攣縮、腋窩及脅肋下疼痛、四肢不能舉起。針灸時,針刺入五分深,不宜灸。

按:以上少衝。少府。神門。靈道。少海。為心本藏之井木。滎火。俞土。經金。合水五穴。乃扁鵲所增。本輸篇並未記載。然神門一穴。照子午流注甲己日卯時針之。治大小人癇證有特效。(仙)用針數十年。心本藏九穴。僅取神門一穴。餘八穴未曾一次取用。蓋尊經旨。

白話文:

註解:以上少衝、少府、神門、靈道、少海,是心臟本藏的井木、滎火、俞土、經金、合水等五個穴位,是扁鵲所增加的,本輸篇並未記載,但是神門這個穴位,根據子午流注甲己日卯時針法,治療大小人驚癇症有特效。(仙師)我用針數十年,注重心臟本藏的九個穴位,只取用神門一個穴位,其餘八個穴位一次也沒有取用過。這都是遵循經典的旨意。

外經病而內不病。獨取其經於掌後兌骨之端之正義。兌骨即掌外側腕後高起之踝骨。手踝骨向內轉。踝內側骨有空即神門穴。踝骨上另有一空即養老穴。經稱此骨名兌骨。兌有內通之義。向內一轉則神門養老兩孔穴皆開。與足內外踝之頑梗不開無穴可取者。迥然不同。故別其名曰兌骨。

繼起針灸家多書作銳骨。義未妥。

白話文:

外在經絡有病,但內臟沒有病。唯一取穴方法是取患者手掌後兌骨之端上的正義穴。兌骨就是手掌外側腕後高起之踝骨。手踝骨向內轉。踝內側骨有空,即神門穴。踝骨上另有一空,即養老穴。經書上稱此骨名兌骨。兌有內通之義。向內一轉,則神門和養老兩孔穴都打開。與足內外踝之頑梗不開、沒有穴位可取的差異,非常明顯。所以特別取名為兌骨。

2. 手太陽小腸經六腧穴

一、少澤(井穴)

部位,在小指之端。去爪甲下一分陷中。

證治,瘧。寒熱。汗不出喉痹。舌強。口乾。心煩。臂痛。瘛瘲。咳嗽。頸項急不可顧。目生膚翳覆瞳子。

針灸,針入一分。可灸一壯。

白話文:

一、少澤(井穴)

位置,在小指的末端,離指甲下方約一分的凹陷處。

主治,瘧疾、發冷發熱、不出汗、咽喉阻塞、舌頭僵硬、口渴、心煩、手臂疼痛、抽搐、咳嗽、脖子僵硬無法轉動、眼睛長翳遮蓋瞳孔。

針灸,針刺深度約一分,可以施灸一次。

按:少澤井金。乃手少陰交手太陽之起穴。心乃五臟六腑之主。合於小腸。山澤通氣。一手小指而兩井穴出其內外。心井曰少衝。小腸井曰少澤。

白話文:

少澤穴是井穴,屬金,它位於手少陰心經和手太陽小腸經的交會穴。

心臟是五臟六腑的主宰,它與小腸相連。山澤相通,一手小指,而兩口井穴從它的內外交會。心經的井穴是少衝,小腸經的井穴是少澤。

二、前谷(滎穴)

部位,在小指外側本節之前陷中。

證治,熱病汗不出。痎瘧。癲疾。耳鳴頷腫喉痹。咳嗽衄血。頸項痛。鼻塞不利。目中白翳。臂不得舉。

針灸,針入一分。可灸一壯。

按:前谷滎水穴。乃手太陽脈之所溜。在小指本節前。故稱前谷。

三、後谿(俞穴)

部位,在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。握掌取之。

證治,瘧寒熱。目赤生翳。鼻衄。耳聾。胸滿。頭項強不得回顧。癲疾臂肘攣急。

針灸,針入一分。可灸一壯。

白話文:

二、前谷(滎穴)

位置在小指外側第一個關節前方的凹陷處。

適用於治療熱病無汗、瘧疾、癲癇、耳鳴、下顎腫痛、喉嚨阻塞、咳嗽、鼻出血、頸項疼痛、鼻塞不通、眼睛白翳、手臂抬不起來等病症。

針灸時,針刺入一分深,可灸一壯。

按:前谷是手太陽小腸經的滎水穴。因為它位於小指第一個關節的前方,所以稱為前谷。

三、後谿(俞穴)

位置在小指外側第一個關節後方的凹陷處,握拳取穴。

適用於治療瘧疾寒熱、眼睛紅腫生翳、鼻出血、耳聾、胸悶、頭頸僵硬不能轉頭、癲癇、手臂肘關節攣縮等病症。

針灸時,針刺入一分深,可灸一壯。

按:後谿俞木穴。乃手太陽脈之所注。在手小指本節之後。掘掌視之。較前谷高起。故稱後谿穴。內通督脈。乃靈龜八穴之一。照開時針之。可針六分或八分。

四、腕骨(原穴)

部位,在手外側。腕前起骨下陷中。

白話文:

後谿俞木穴是手太陽經脈的腧穴,位於手小指根部後面,張開手掌時,它比前面的尺澤穴高,所以稱之為後谿穴。它與督脈相通,是靈龜八穴之一。進行針灸時,可針入六分或八分。

證治,熱病汗不出。脅下痛。不得息。頸頷腫。寒熱。耳鳴。目冷淚生翳。狂惕偏枯。臂肘不得屈伸。痎瘧頭痛煩悶。驚風瘛瘲。五指掣。

針灸,針入二分。留三呼。可灸三壯。

白話文:

症狀和治療,熱症患者不出汗。脇腹疼痛。不能休息。頸與下頜腫脹。有寒熱症狀。耳鳴。眼睛冷澀,流眼淚,眼睛上出現翳障。神志恍惚,偏半肢體麻痺。臂肘不能彎曲伸直。瘧疾患者頭痛煩悶。驚風、抽搐、瘛瘲、癎疾。五個手指抽搐。

按:腕骨乃手太陽脈所過之原穴。手外側腕前一小骨。手常屈伸轉側。則此骨宛轉。穴在骨稍前故名腕骨穴。繼起針灸家更名起骨。以免與穴名混同。亦可。

五、陽谷(經穴)

部位,在手外側腕中兌骨之下陷中。

白話文:

說明:腕骨穴是手太陽經脈的原穴,位於手腕的外側,靠近手掌的小骨。手腕經常彎曲、伸展和轉動,因此這個穴位也經常運動。穴位位於骨骼的稍前方,因此得名腕骨穴。後來的針灸家為了避免與穴位名稱混淆,將其改名為起骨穴,這也是可以的。

證治,癲疾狂走。熱病汗不出。脅痛。頸頷腫。寒熱。耳聾耳鳴。齒齲痛。臂腕外側痛不舉。妄言左右顧。瘛瘲目眩。

針灸,針入二分。留二呼。可灸三壯。

白話文:

證治

  • 癲癇症
  • 精神錯亂,狂奔亂跑。
  • 熱病患者汗不出。
  • 脅肋疼痛。
  • 頸部與下巴腫脹。
  • 寒熱交替。
  • 耳聾、耳鳴。
  • 牙齒腐爛疼痛。
  • 手臂外側疼痛,無法舉起。
  • 胡言亂語,左右張望。
  • 抽搐眩暈。

按:陽谷經穴。乃太陽脈之所行。在手外側腕中。斜上兌骨。則為養老。與腕上手少陽陽池及大次指兩筋間之陽谿穴成一橫線。然此穴不如陽谿陽池之寬深。故名陽谷。

白話文:

說明:陽谷穴是太陽經脈經過的地方,位於手臂外側的腕中央,斜上兌骨,則為養老穴。與手腕上的小腸經陽池穴和大拇指與食指之間的陽谿穴成一條橫線。但是這個穴位不如陽谿穴、陽池穴寬大深沉,因此稱為陽谷穴。

六、小海(合穴)

部位,在肘內大骨之外去端半寸陷中。伸臂而得之。

證治,肩臑肘臂外後廉痛。寒熱。齒齦腫。風眩。頸項痛。瘍腫。振寒。肘腋痛腫。小腹痛。四肢不舉。

針灸,針入二分。可灸三壯。

白話文:

六、小海(合穴)

**部位:**位於肘內側大骨(肱骨內上髁)外側邊緣,往外推半寸,在凹陷處。伸直手臂時,更容易找到。

**證治:**適用於肩、臂、肘外側後方疼痛;寒熱交替;牙齦腫痛;風眩頭暈;頸項疼痛;瘡瘍腫毒;發冷發抖;肘部和腋窩疼痛腫脹;小腹疼痛;四肢麻木無力等症狀。

**針灸:**針刺深度約二分,可灸三壯。

按:小海合穴。乃手太陽小腸脈之所入。合治內府。其脈入缺盆者。絡心。循咽。下膈。抵胃。屬小腸。胃為水穀之海。小腸與胃相連綴。故肘內合穴名小海。且手三陽脈皆起於足。小腸合於巨虛下廉。大腸反合巨虛上廉。蓋大腸展轉反側。為傳導之官。小腸乃受盛之官。直趨於下。化物出焉。故合穴反居大腸合穴之下也。

白話文:

小海合穴是手太陽小腸脈的經脈所經過的穴位,它可以治療內臟的疾病。其經脈進入缺盆穴,並與心臟相連,沿著咽喉向下經過膈肌,到達胃,最後屬於小腸。胃是水穀之海,小腸與胃相連接,所以肘內合穴被稱為小海。另外,手三陽脈都起於足部,小腸合於巨虛穴的下廉,大腸則相反,合於巨虛穴的上廉。這可能是因為大腸是傳導的器官,而小腸是受盛的器官,並且與大腸相連,所以小腸的合穴位於大腸合穴的下方。

3. 足太陽膀胱經六腧穴

一、至陰(井穴)

部位,在足指外側。去爪甲如韭葉。

證治,目生翳。鼻塞頭重。風寒從足小指起。脈痹上下。帶胸脅痛無常處。轉筋。寒瘧。汗不出。煩心。足下熱。小便不利。

針灸,針入二分。可灸三壯。

白話文:

症狀和治療,眼睛生翳膜。鼻塞頭重。風寒從小指開始發作。脈搏不順上下不暢。帶狀皰疹伴有胸脅疼痛,位置不定。腿抽筋。寒性瘧疾。不發汗。煩躁不安。足心發熱。小便困難。

按:至陰乃足太陽膀胱所出之井金穴。考經脈十二回環之次序。足太陽終於此穴。交足少陰腎之經。蓋太陽經穴至此已交於陰經。故曰至陰。

白話文:

註解:至陰穴是足太陽膀胱經的起始穴位,位於足背外側。考察經脈十二次回環的次序,足太陽經終於此穴,交接於足少陰腎經。蓋太陽經的穴位至此已經交於陰經,所以稱作至陰。

二、通谷(滎穴)

部位,在足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。

證治,頭重目眩。善驚引。鼽衄。頸項痛。目䀮䀮。

針灸,針入二分。留三呼。可灸三壯。

按:通谷乃足太陽所溜之滎穴。滎小水也。谷能通行小水。故名通谷。

三、束骨(俞穴)

部位,在足小指外側本節之後。赤白肉際陷中。

證治,腰脊如折。髀不可曲。膕如結。腨如裂。耳聾。惡風寒。目眩。項強不可回顧。目內眥赤爛。

針灸,針入三分。可灸三壯。

白話文:

通谷(滎穴)

**部位:**位於足小指外側第一個關節前方凹陷處。

**證治:**頭昏眼花,容易驚嚇、抽搐,鼻出血,頸項疼痛,眼睛昏花。

**針灸:**針刺深度二分,留針三呼(約六秒),可灸三壯。

**按語:**通谷穴是足太陽經的滎穴。滎穴屬小水,谷能通行小水,因此得名通谷。

束骨(俞穴)

**部位:**位於足小指外側第一個關節後方,赤白肉交界處的凹陷中。

**證治:**腰部像折斷一樣疼痛,大腿無法彎曲,膝蓋像結塊一樣,腿部像裂開一樣,耳聾,怕風寒,頭昏眼花,脖子僵硬無法轉動,眼角內側發紅潰爛。

**針灸:**針刺深度三分,可灸三壯。

按:束骨穴乃足太陽所注之俞穴。前有足小指本節骨。後有京骨穴上之大骨。此穴居外側赤白肉際陷者中。前本節骨後大骨如受約束之形。故名束骨。

四、京骨(原穴)

部位,在足外側大骨之下。赤白肉際陷中。

白話文:

備註:束骨穴是足太陽經的俞穴。前面有足小指第一節骨,後面有大骨之上是京骨穴。此穴位於外側微紅潔白相交接處凹陷中間。前面第一節骨,後有大骨,好像被拘束的樣子,所以稱為束骨。

證治,膝痛不得屈伸。目內眥赤爛。瘧寒熱。善驚。不欲食。筋攣。足胻酸。髀樞痛。頸項強。腰背不可俯仰。衄血不止。目眩。

針灸,針入三分。可灸七壯。

白話文:

證治,膝蓋疼痛,無法彎曲或伸展。眼睛內眼角紅腫潰爛。瘧疾,畏寒發熱。容易受驚嚇。不想要吃東西。肌肉痙攣。膝蓋痠痛。大腿關節疼痛。頸部和肩部僵硬。腰部和背部無法彎曲或扭動。鼻血不止。眼花繚亂。

按:京骨穴乃足太陽所過之原穴。京大也。其穴在足外側大骨之下。此大骨本名京骨。因與穴同名。別其名曰大骨。與手腕骨別稱起骨。同一義也。

五、崑崙(經穴)

部位,在足外踝後。跟骨之上陷中。

白話文:

京骨穴是足太陽所經過的原穴。京是指很大。穴位位於足部外側大骨之下。這大骨原本就叫做京骨,由於與穴位同名,所以另外稱它爲大骨。與手腕上的骨頭被叫做起骨是一樣的意思。

證治,腰尻痛。足踹腫。不得履地。鼽衄。膕如結。踝如裂。頭痛肩背拘急。咳喘暴滿。陰腫痛。小兒發癇瘛瘲。

針灸,針入五分。可灸三壯。炷如小麥大。妊婦刺之墮胎。

白話文:

證狀:腰部和臀部疼痛,腳踝腫脹,無法站立行走。鼻血不止,小腿像打了結,腳踝像裂開。頭痛、肩背僵硬疼痛。咳嗽、喘不過氣,全身突然腫脹。陰部腫脹疼痛。小兒抽搐、發熱、身體僵硬。

按:崑崙乃足太陽所行之經穴。膀胱為水府。此穴居踝後。較井滎俞原各穴皆高。崑崙乃水之高源。故以此名其穴。

六、委中(合穴)

部位,在膕中央約紋動脈陷中。令人面挺伏地臥取之。

白話文:

崑崙穴屬於足太陽經的穴位。膀胱是水的臟腑。穴位位於腳踝後面。比井滎俞原穴位還要高。崑崙穴是水的高原。所以用這個名字命名穴位。

證治,膝痛。腰挾脊沉沉然。遺溺。腰重不能舉體。風痹。髀樞痛可出血。痼疹皆愈。凡傷寒熱汗不出。取其經血立愈。委中者。血郄也。大風發眉墮落。可刺之出血。

針灸,針入八分。留三呼。瀉七吸。禁灸。

白話文:

治療方法和症狀:膝蓋疼痛、腰部和脊椎沉重感、遺尿或大小便失禁、腰部沉重,身體無法直立、風濕痹痛、大腿關節疼痛並伴隨出血、頑固的疾病都能治癒。凡是傷寒發熱,汗不出者,取其經血立即可痊癒。「委中穴」是血的匯聚處,如果患有嚴重的大風症,眉毛脫落,可以刺破該穴出血。

按:委中乃足太陽膀胱經所入之合穴。穴在膕中央。委而取之。故名委中。凡太陽經脈所過。腰髀膝關重痛。大風眉落。風邪深入於陽蹺奇經。乃足太陽之別脈。均可刺委中出血。以上所言。皆邪實宜瀉之之證。正虛者。則不可妄刺。素問云。刺委中大脈令人僕。脫色。不可不知也。

白話文:

委中穴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合穴,位於膝窩中央,因彎曲而得名。凡是太陽經脈經過的地方,如腰、大腿、膝關節疼痛,大風導致眉毛脫落,風邪深入陽蹺奇經,都是足太陽經的別脈,都可以針刺委中穴放血治療。以上所說的都是邪實宜瀉的證狀,如果是正虛的人,則不可隨意針刺。素問中說:“針刺委中穴的大脈會導致人精神不振、面色蒼白,這是必須知道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