閻明廣

《子午流注說難》~ 上卷 (2)

回本書目錄

上卷 (2)

1. 足陽明胃經六腧穴

一、厲兌(井穴)

部位,在足大指次指之端。去爪甲角。如韭葉。

證治,屍厥。口噤氣絕。狀如中惡。腹脹滿。汗不出。寒瘧不嗜食麵腫。足胻寒。喉痹。齒齲。惡風。鼻不利。多驚。好臥。

針灸,針入一分。可灸一壯。

按:厲兌乃足陽明所出之井金穴。屍厥或胃家實。皆可用鋒針淺刺之。厲不美也。兌通也。足次指受大指之排擠。其形惡厲。其經脈斜通於次指外間。故名厲兌。

二、內庭(滎穴)

部位,在足大指次指外間陷中。

證治,四肢厥逆。腹脹滿。數欠。惡聞人聲。振寒。咽中引痛。口喎。齒齲痛。瘧不嗜食。

針灸,針入三分。可灸三壯。

按:內庭乃陽滎水穴。在足次指外間。中指內間。跗上半寸。兩指之正中。如一庭豎於內。故名內庭。

三、陷谷(俞穴)

部位,在足中指內間。本節後陷中。去內庭二寸。

證治,面目浮腫。及水病。善噫。腸鳴腹痛。熱病汗不出。振寒瘧疾。

針灸,針入三分。留七呼。可灸三壯。

按:陷谷乃陽俞木穴。病重者可針五分。穴位下陷如深谷。故名陷谷。

四、衝陽(原穴)

部位,在足跗上五寸。去陷谷二寸半。

證治,偏風口眼喎斜。跗腫。齒齲痛。發寒熱。腹堅大。不嗜食。傷寒病振寒而欠。久狂。登高而歌。棄衣而走。足緩履不收。身前痛。

針灸,針入五分。可灸三壯。

按:衝陽在足背高起處。有動脈應手。名趺陽脈。久病欲知府氣之強弱者。必診此脈。其穴類似中封。使逆則宛。和則通。搖足而得之水穀精華大會於此。陽明多氣多血。有此一沖衢。故名衝陽。

五、解谿(經穴)

部位,在衝陽後一寸五分。腕上陷中。

證治,治風面浮腫。顏黑。厥氣上衝。腹脹。大便下重。瘈驚。膝股胻腫。轉筋目眩。頭痛癲疾。煩心悲泣。霍亂。頭風。面目赤。眉攢疼。

針灸,針入五分。可灸三壯。

按:解谿乃陽經火穴。上為胻骨。下為跗屬。分解於此穴陷中。故名解谿。俗稱鞋帶穴。以束縛鞋帶。正在此穴間也。

六、足三里(合穴)

部位,在膝下三寸胻骨外廉。大筋內宛宛中。兩筋肉分間。當低跗取之。

證治,胃中寒。心腹脹滿。胃氣不足。聞食殠。腸鳴腹痛。食不化。秦丕祖云。諸病皆治。食氣水氣。蠱毒痃癖。四肢腫滿。膝胻痠痛。目不明。華佗云。療五勞羸瘦。七傷虛乏。胸中瘀血。乳癰。人年三十以上。若不灸三里。令氣上衝目。

針灸,針入五分。可灸三壯。

按:三里穴名。手足陽明皆有。名同穴異。繼起針灸家增一足字以別之。蓋陽明行氣於三陽。里者。寬廣之義。古(井田制)。九百畝為方里。蓋胃為水穀之海。大腸小腸。三焦。無處不到也。六腑皆出足之三陽。上合於手。故本輸篇稱之曰下陵三里。為高必因丘陵。大阜曰陵。

高於丘也。陵冠一下字。蓋足三里穴不如手陽明三里之高上。手三里又不如足三里之敦阜。且也足太陰脾合於膝內陰之陵泉。足少陽膽。合於膝外陽之陵泉。皆高於足陽明胻骨外之三里。故正其名曰下陵三里。其穴可針一寸。肥人可針一寸二分。如足下病風毒。可儘量多灸。

2. 足太陰脾經五腧穴

一、隱白(井穴)

部位,在足大指端內側白肉際。(側當作折。傳寫之訛已久。)

證治,腹脹喘滿。不得安臥。嘔吐。食不下。暴泄。衄血。卒屍厥。不識人。足寒不能溫。

針灸,針入三分。灸三壯。若婦人月事過時不止。刺之立愈。

按:先師許公直礽傳授有云。足大指端內側。乃大敦穴。非隱白穴。隱白。在足大指下折紋中。其穴常隱而肉色白。故名隱白。

二、大都(滎穴)

部位,在足大指本節之後。內側陷中。骨罅中。赤白肉際。

證治,熱病汗不出。傷寒手足逆冷。腹滿善嘔。煩熱悶亂。吐逆目眩。

針灸,針入三分。可灸三壯。

按:大都乃脾所溜之滎穴。古者。邑有先廟曰都。周禮地官。四縣曰都。脾為土藏。乃四象之母。滎為火穴。又土之母。合乎先廟之義。經脈十二之次序。脾居四位。又合乎四縣曰都之義。其穴在足大指本節高起之後。赤白肉皆豐滿。故名大都。

三、太白(俞穴)

部位,在足內側核骨下陷中。

證治,身熱煩滿。腹脹食不化。嘔吐膿血。腰痛。大便難。氣逆。霍亂腹中切痛。

針灸,針入三分。可灸三壯。

按:太白乃陰俞土穴。土能生金。西方金。其色白。足內側肉色較足跗足底特白。望其色而名之。故稱太白。穴在足內側核骨下。核骨一作覈骨。一名腕骨。本輸篇云。太白腕骨之下也。俗名孤拐骨。

四、商丘(經穴)

部位,在足內踝下微前陷中。

證治,腹脹腸鳴不便。脾虛人不樂。身寒。太息心悲氣逆。痔疾。骨疽蝕。婦人絕子。小兒慢風。

針灸,針入三分。可灸三壯。

按:商丘。乃陰經金穴。四方高。中央下。曰丘。登高初步之小阜也。商乃西金之高音。脾井滎俞經四穴。皆居卑位。由此穴而上內踝。乃與三陰交會而入合於陰之陵泉。登高必自卑。故名商丘。

五、陰陵泉(合穴)

部位,在膝下內側輔骨下陷中。伸足取之。與陽陵泉斜對。稍高一寸。

證治,腹中寒。不嗜食。膈下滿。水脹腹。堅喘逆不得臥。腰痛不得俯仰。霍亂疝瘕。小便不利。氣淋。寒熱不節。

針灸,針入五分。不言灸。

按:陰陵泉乃脾合水穴。脾為陰中之至陰。陵高於丘也。泉高處之水源也。故靈樞經曰。疾高而內者。取之陰之陵泉。蓋五俞合穴。下達於上。內通於外之要點。治病當求其源也。其穴不言灸者。以脾為土臟。土中含濕。則萬物育焉。如灸之。灼其泉源。則土燥而不能育物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