閻明廣

《子午流注說難》~ 上卷 (3)

回本書目錄

上卷 (3)

1. 足陽明胃經六腧穴

高於丘也。陵冠一下字。蓋足三里穴不如手陽明三里之高上。手三里又不如足三里之敦阜。且也足太陰脾合於膝內陰之陵泉。足少陽膽。合於膝外陽之陵泉。皆高於足陽明胻骨外之三里。故正其名曰下陵三里。其穴可針一寸。肥人可針一寸二分。如足下病風毒。可儘量多灸。

白話文:

足陽明胃經的六個腧穴,位置較高的是丘陵上的穴位。足三里穴不如手陽明三里穴位置高,手陽明三里穴又不如足三里穴位置寬廣。而足太陰脾經的陵泉穴(在膝內側)、足少陽膽經的陵泉穴(在膝外側),位置都比足陽明胃經的胻骨外側三里穴高。因此,才把足三里穴正式命名為下陵三里。此穴可針刺一寸深,肥胖的人可以針刺一寸二分深。如果足部患有風毒,可以盡量多灸。

2. 足太陰脾經五腧穴

一、隱白(井穴)

部位,在足大指端內側白肉際。(側當作折。傳寫之訛已久。)

證治,腹脹喘滿。不得安臥。嘔吐。食不下。暴泄。衄血。卒屍厥。不識人。足寒不能溫。

針灸,針入三分。灸三壯。若婦人月事過時不止。刺之立愈。

按:先師許公直礽傳授有云。足大指端內側。乃大敦穴。非隱白穴。隱白。在足大指下折紋中。其穴常隱而肉色白。故名隱白。

二、大都(滎穴)

部位,在足大指本節之後。內側陷中。骨罅中。赤白肉際。

證治,熱病汗不出。傷寒手足逆冷。腹滿善嘔。煩熱悶亂。吐逆目眩。

針灸,針入三分。可灸三壯。

按:大都乃脾所溜之滎穴。古者。邑有先廟曰都。周禮地官。四縣曰都。脾為土藏。乃四象之母。滎為火穴。又土之母。合乎先廟之義。經脈十二之次序。脾居四位。又合乎四縣曰都之義。其穴在足大指本節高起之後。赤白肉皆豐滿。故名大都。

三、太白(俞穴)

部位,在足內側核骨下陷中。

證治,身熱煩滿。腹脹食不化。嘔吐膿血。腰痛。大便難。氣逆。霍亂腹中切痛。

針灸,針入三分。可灸三壯。

按:太白乃陰俞土穴。土能生金。西方金。其色白。足內側肉色較足跗足底特白。望其色而名之。故稱太白。穴在足內側核骨下。核骨一作覈骨。一名腕骨。本輸篇云。太白腕骨之下也。俗名孤拐骨。

四、商丘(經穴)

部位,在足內踝下微前陷中。

證治,腹脹腸鳴不便。脾虛人不樂。身寒。太息心悲氣逆。痔疾。骨疽蝕。婦人絕子。小兒慢風。

針灸,針入三分。可灸三壯。

按:商丘。乃陰經金穴。四方高。中央下。曰丘。登高初步之小阜也。商乃西金之高音。脾井滎俞經四穴。皆居卑位。由此穴而上內踝。乃與三陰交會而入合於陰之陵泉。登高必自卑。故名商丘。

五、陰陵泉(合穴)

部位,在膝下內側輔骨下陷中。伸足取之。與陽陵泉斜對。稍高一寸。

證治,腹中寒。不嗜食。膈下滿。水脹腹。堅喘逆不得臥。腰痛不得俯仰。霍亂疝瘕。小便不利。氣淋。寒熱不節。

針灸,針入五分。不言灸。

按:陰陵泉乃脾合水穴。脾為陰中之至陰。陵高於丘也。泉高處之水源也。故靈樞經曰。疾高而內者。取之陰之陵泉。蓋五俞合穴。下達於上。內通於外之要點。治病當求其源也。其穴不言灸者。以脾為土臟。土中含濕。則萬物育焉。如灸之。灼其泉源。則土燥而不能育物也。

白話文:

足太陰脾經五腧穴

一、隱白(井穴)

  • **位置:**在腳大拇趾內側,趾甲根部邊緣的皮膚交界處。
  • **主治:**腹脹、喘氣急促、躺臥不安、嘔吐、吃不下東西、突然腹瀉、流鼻血、突然昏厥、意識不清、腳冰冷無法溫熱。
  • **針灸:**針刺入約0.3公分深,可灸3個艾炷。如果婦女月經來潮過久不止,針刺此穴可以立刻見效。
  • **說明:**我的老師許公直礽先生曾教導說,腳大拇趾內側指甲邊緣,其實是大敦穴,不是隱白穴。隱白穴是在腳大拇趾的指節彎曲處,此穴平時較隱蔽,且皮膚顏色較白,故名隱白。

二、大都(滎穴)

  • **位置:**在腳大拇趾第一指節後方,內側凹陷處,骨頭縫隙中,紅肉和白肉交界的地方。
  • **主治:**熱病不出汗、傷寒引起手腳冰冷、腹脹想吐、煩躁發熱、頭暈目眩。
  • **針灸:**針刺入約0.3公分深,可灸3個艾炷。
  • **說明:**大都是脾經氣血流注的滎穴。古代,都城有祭祀先祖的宗廟,稱為「都」。古代官制中,四個縣稱為「都」。脾屬土,是孕育萬物的母體。滎穴屬火,又是土的母親,這符合宗廟祭祀的含義。脾經在十二經脈中排行第四,也符合四縣為都的意義。此穴位於腳大拇趾第一指節隆起後的紅肉和白肉豐滿處,所以稱為大都。

三、太白(俞穴)

  • **位置:**在腳內側,舟狀骨下方凹陷處。
  • **主治:**身體發熱煩躁、腹脹消化不良、嘔吐膿血、腰痛、大便困難、氣逆、霍亂腹痛。
  • **針灸:**針刺入約0.3公分深,可灸3個艾炷。
  • **說明:**太白是脾經的俞穴,屬土。土能生金,西方屬金,其色白。腳內側的皮膚顏色比腳背和腳底明顯偏白,因此取名太白。此穴位於腳內側舟狀骨下方。舟狀骨,又稱腕骨。古代醫書說,太白穴位於腕骨之下,俗稱孤拐骨。

四、商丘(經穴)

  • **位置:**在腳內踝下方稍微靠前凹陷處。
  • **主治:**腹脹、腸鳴、大便不通暢、脾虛不快樂、身體怕冷、嘆氣、悲傷、氣逆、痔瘡、骨疽腐蝕、婦女不孕、小兒慢驚風。
  • **針灸:**針刺入約0.3公分深,可灸3個艾炷。
  • **說明:**商丘是脾經的經穴,屬金。地勢四方高,中央低的地方稱為丘。商在五音中屬西方金,音調高亢。脾經的井、滎、俞、經四個穴位都位於較低的位置,由此穴往上到內踝,與三陰經交會,再進入陰之陵泉。登高必自低處開始,所以命名為商丘。

五、陰陵泉(合穴)

  • **位置:**在膝蓋內側下方,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。伸直腿取穴,與陽陵泉穴斜對,稍高約一寸。
  • **主治:**腹中寒冷、不想吃東西、膈下脹滿、水腫腹脹、喘氣急促無法躺臥、腰痛不能彎腰、霍亂、疝氣、小便不利、氣淋、寒熱不正常。
  • **針灸:**針刺入約0.5公分深,書中沒有提到是否可灸。
  • **說明:**陰陵泉是脾經的合穴,屬水。脾是陰經中至陰的臟腑。陵比丘高,泉是高處的水源。古書說:「病在較高部位且內在深處,就取陰之陵泉穴。」 合穴是五腧穴中氣血由下往上,由內向外的重要樞紐,治病應當尋求疾病的根源。此穴不宜灸,因為脾屬土,土中含有濕氣,萬物才能生長。如果灸灼此穴,會使泉源乾涸,導致土壤乾燥無法生長萬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