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子午流注說難》~ 上卷 (4)
上卷 (4)
1. 手少陰心經五腧穴
一、少衝(井穴)
部位,在手小指內廉之端。去爪甲角如韭葉。
證治,熱病煩滿。上氣。心痛。痰冷。少氣。悲恐善驚。掌中熱。胸中痛。口中熱。咽中酸。乍寒乍熱。手攣不伸。引肘腋痛。
針灸,針入一分。可灸三壯。
二、少府(滎穴)
部位,在小指本節後陷中。平直勞宮。
證治,煩滿少氣。悲恐畏人。掌中熱。臂酸。肘腋攣急。胸中痛。手卷不伸。
針灸,針入二分。可灸七壯。
三、神門(俞穴)
部位,在掌後兌骨之端陷中。
證治,瘧。心煩甚。欲得飲冷。惡寒則欲處溫中。咽乾不嗜食。心痛數噫。恐悸。少氣不足。手臂寒喘逆身熱狂悲狂笑。嘔血。上氣遺溺。大小人五癇。
針灸,針入三分。留七呼。可灸七壯。炷如小麥大。
四、靈道(經穴)
部位,在臂內下廉。去掌後橫紋後一寸五分。
證治,心痛。悲恐相引瘛瘲肘攣。暴喑不能言。
針灸,針入三分。可灸三壯。
五、少海(合穴)
部位,在肘內廉橫紋頭盡處陷中。曲手向頭取之。
證治,寒熱齒齲痛。目眩發狂。嘔吐涎沫。項不得回顧。肘攣。腋脅下痛。四肢不得舉。
針灸,針入五分。不宜灸。
按:以上少衝。少府。神門。靈道。少海。為心本藏之井木。滎火。俞土。經金。合水五穴。乃扁鵲所增。本輸篇並未記載。然神門一穴。照子午流注甲己日卯時針之。治大小人癇證有特效。(仙)用針數十年。心本藏九穴。僅取神門一穴。餘八穴未曾一次取用。蓋尊經旨。
外經病而內不病。獨取其經於掌後兌骨之端之正義。兌骨即掌外側腕後高起之踝骨。手踝骨向內轉。踝內側骨有空即神門穴。踝骨上另有一空即養老穴。經稱此骨名兌骨。兌有內通之義。向內一轉則神門養老兩孔穴皆開。與足內外踝之頑梗不開無穴可取者。迥然不同。故別其名曰兌骨。
繼起針灸家多書作銳骨。義未妥。
白話文:
手少陰心經五腧穴
一、少衝(井穴)
- 位置:在手小指內側,指甲根部邊緣,距離指甲角像韭菜葉一樣寬的地方。
- 主治:發熱引起的煩躁不安、胸悶,呼吸不順暢,心痛,痰多怕冷,氣短,悲傷恐懼容易受驚嚇,手掌心發熱,胸部疼痛,口中發熱,咽喉發酸,時而發冷時而發熱,手部肌肉痙攣無法伸直,牽引到手肘、腋下疼痛。
- 針灸:針刺入一分深,可以艾灸三壯。
二、少府(滎穴)
- 位置:在小指指掌關節後面的凹陷處,與勞宮穴呈一直線。
- 主治:煩躁不安、胸悶氣短,悲傷恐懼害怕人群,手掌心發熱,手臂酸痛,手肘和腋下肌肉痙攣,胸部疼痛,手部蜷縮無法伸直。
- 針灸:針刺入二分深,可以艾灸七壯。
三、神門(俞穴)
- 位置:在手腕後,豌豆骨邊緣的凹陷處。
- 主治:瘧疾,心煩意亂,想喝冷飲,怕冷時想待在溫暖的地方,咽喉乾燥不想吃東西,心痛頻繁嘆氣,驚恐,氣短,手臂寒冷,呼吸急促,發燒、精神錯亂、悲傷或狂笑不止,嘔血,呼吸不暢導致小便失禁,大人小孩的各種癲癇症狀。
- 針灸:針刺入三分深,留針七次呼吸的時間,可以艾灸七壯,艾炷像小麥一樣大小。
四、靈道(經穴)
- 位置:在前臂內側下緣,距離手腕橫紋後方一寸五分處。
- 主治:心痛,悲傷恐懼導致的肌肉抽搐,手肘痙攣,突然失聲不能說話。
- 針灸:針刺入三分深,可以艾灸三壯。
五、少海(合穴)
- 位置:在手肘內側橫紋盡頭的凹陷處,彎曲手肘朝向頭部取穴。
- 主治:忽冷忽熱、蛀牙牙痛,頭暈目眩,精神失常,嘔吐黏液,脖子僵硬無法轉動,手肘痙攣,腋下脅肋疼痛,四肢無力抬不起來。
- 針灸:針刺入五分深,不適合艾灸。
按: 以上少衝、少府、神門、靈道、少海這五個穴位,是心經的井木穴、滎火穴、俞土穴、經金穴和合水穴,是扁鵲所增補的。《本輸篇》並沒有記載這些穴位。然而,神門穴,按照子午流注法在甲己日的卯時針刺,治療大小癲癇症有特效。(前人)用針數十年,心經的九個穴位,只取神門穴,其他八個穴位從未用過。這是因為遵循了經書的宗旨:外在經絡生病而內部臟腑沒病時,只取經脈上位於手掌後豌豆骨邊緣的穴位。豌豆骨就是手掌外側手腕後方突出的骨頭。手踝骨向內旋轉,踝骨內側的骨頭有空隙的地方就是神門穴。踝骨上方另一個空隙處就是養老穴。經書將此骨稱作「兌骨」,兌有內通之意。向內一轉,神門和養老兩穴都開通了。這與腳踝內外側僵硬不開,無穴可取的情況截然不同,所以特別將其稱作兌骨。
後來的針灸家大多將其寫作銳骨,意義不夠準確。
2. 手太陽小腸經六腧穴
一、少澤(井穴)
部位,在小指之端。去爪甲下一分陷中。
證治,瘧。寒熱。汗不出喉痹。舌強。口乾。心煩。臂痛。瘛瘲。咳嗽。頸項急不可顧。目生膚翳覆瞳子。
針灸,針入一分。可灸一壯。
按:少澤井金。乃手少陰交手太陽之起穴。心乃五臟六腑之主。合於小腸。山澤通氣。一手小指而兩井穴出其內外。心井曰少衝。小腸井曰少澤。
二、前谷(滎穴)
部位,在小指外側本節之前陷中。
證治,熱病汗不出。痎瘧。癲疾。耳鳴頷腫喉痹。咳嗽衄血。頸項痛。鼻塞不利。目中白翳。臂不得舉。
針灸,針入一分。可灸一壯。
按:前谷滎水穴。乃手太陽脈之所溜。在小指本節前。故稱前谷。
三、後谿(俞穴)
部位,在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。握掌取之。
證治,瘧寒熱。目赤生翳。鼻衄。耳聾。胸滿。頭項強不得回顧。癲疾臂肘攣急。
針灸,針入一分。可灸一壯。
按:後谿俞木穴。乃手太陽脈之所注。在手小指本節之後。掘掌視之。較前谷高起。故稱後谿穴。內通督脈。乃靈龜八穴之一。照開時針之。可針六分或八分。
四、腕骨(原穴)
部位,在手外側。腕前起骨下陷中。
證治,熱病汗不出。脅下痛。不得息。頸頷腫。寒熱。耳鳴。目冷淚生翳。狂惕偏枯。臂肘不得屈伸。痎瘧頭痛煩悶。驚風瘛瘲。五指掣。
針灸,針入二分。留三呼。可灸三壯。
按:腕骨乃手太陽脈所過之原穴。手外側腕前一小骨。手常屈伸轉側。則此骨宛轉。穴在骨稍前故名腕骨穴。繼起針灸家更名起骨。以免與穴名混同。亦可。
五、陽谷(經穴)
部位,在手外側腕中兌骨之下陷中。
證治,癲疾狂走。熱病汗不出。脅痛。頸頷腫。寒熱。耳聾耳鳴。齒齲痛。臂腕外側痛不舉。妄言左右顧。瘛瘲目眩。
針灸,針入二分。留二呼。可灸三壯。
按:陽谷經穴。乃太陽脈之所行。在手外側腕中。斜上兌骨。則為養老。與腕上手少陽陽池及大次指兩筋間之陽谿穴成一橫線。然此穴不如陽谿陽池之寬深。故名陽谷。
六、小海(合穴)
部位,在肘內大骨之外去端半寸陷中。伸臂而得之。
證治,肩臑肘臂外後廉痛。寒熱。齒齦腫。風眩。頸項痛。瘍腫。振寒。肘腋痛腫。小腹痛。四肢不舉。
針灸,針入二分。可灸三壯。
按:小海合穴。乃手太陽小腸脈之所入。合治內府。其脈入缺盆者。絡心。循咽。下膈。抵胃。屬小腸。胃為水穀之海。小腸與胃相連綴。故肘內合穴名小海。且手三陽脈皆起於足。小腸合於巨虛下廉。大腸反合巨虛上廉。蓋大腸展轉反側。為傳導之官。小腸乃受盛之官。直趨於下。化物出焉。故合穴反居大腸合穴之下也。
白話文:
手太陽小腸經六個重要穴位
一、少澤(井穴)
- **位置:**在小指尖端,指甲下方約一分的凹陷處。
- **主治:**瘧疾、忽冷忽熱、不出汗、喉嚨腫痛、舌頭僵硬、口乾、心煩、手臂疼痛、抽搐、咳嗽、脖子僵硬無法轉動、眼睛長翳膜遮蓋瞳孔。
- **針灸:**針刺一分深,可艾灸三壯。
- **說明:**少澤屬井穴,五行屬金,是手少陰心經與手太陽小腸經交接的起點。心是五臟六腑的主宰,與小腸相合,二者氣機相通。手的少澤穴與心的少衝穴,都位於小指內外側,如同山澤通氣。
二、前谷(滎穴)
- **位置:**在小指外側,第一指節前方凹陷處。
- **主治:**熱病不出汗、瘧疾、癲癇、耳鳴、下巴腫脹、喉嚨痛、咳嗽、流鼻血、脖子疼痛、鼻塞、眼睛長白翳、手臂無法抬舉。
- **針灸:**針刺一分深,可艾灸三壯。
- **說明:**前谷屬滎穴,五行屬水,是手太陽經脈氣血流經的地方,位於小指第一指節前方,故名「前谷」。
三、後谿(俞穴)
- **位置:**在小指外側,第一指節後方凹陷處,握拳時取穴。
- **主治:**瘧疾、忽冷忽熱、眼睛紅腫生翳膜、流鼻血、耳聾、胸悶、頭頸僵硬無法轉頭、癲癇、手臂肘部抽筋。
- **針灸:**針刺一分深,可艾灸三壯。
- **說明:**後谿屬俞穴,五行屬木,是手太陽經脈氣血匯聚的地方。位於小指第一指節後方,握拳時會較前谷穴高起,故稱「後谿」。此穴與督脈相通,是靈龜八穴之一,針刺時可配合開穴時間,針刺六分或八分深。
四、腕骨(原穴)
- **位置:**在手腕外側,腕部前方突出的骨頭下方凹陷處。
- **主治:**熱病不出汗、脅肋疼痛、呼吸困難、頸部和下巴腫脹、忽冷忽熱、耳鳴、眼睛怕冷流淚生翳膜、狂躁不安、半身不遂、手臂肘部無法彎曲伸直、瘧疾、頭痛煩悶、驚風抽搐、手指抽動。
- **針灸:**針刺二分深,留針三次呼吸時間,可艾灸三壯。
- **說明:**腕骨穴是手太陽經脈的原穴,位於手腕外側前方一塊小骨頭下。手腕經常屈伸轉動,此骨也會隨之轉動,穴位在骨頭稍前方,故名「腕骨」。後世針灸家又將此穴改名為「起骨」,以免與腕部其他部位混淆,此名也可使用。
五、陽谷(經穴)
- **位置:**在手腕外側,腕骨下方與尺骨之間的凹陷處。
- **主治:**癲癇、狂躁亂走、熱病不出汗、脅肋疼痛、頸部和下巴腫脹、忽冷忽熱、耳聾耳鳴、牙齒疼痛、手臂外側疼痛無法抬舉、胡言亂語、抽搐、頭暈。
- **針灸:**針刺二分深,留針二次呼吸時間,可艾灸三壯。
- **說明:**陽谷穴屬經穴,是手太陽經脈氣血流經的部位。在手腕外側,斜上方對著尺骨。與腕部上方的少陽經的陽池穴,及大拇指與食指兩條筋之間的陽谿穴成一橫線。但此穴不像陽谿穴和陽池穴般寬闊深陷,故名「陽谷」。
六、小海(合穴)
- **位置:**在肘部內側,大骨頭外側,距離肘尖半寸的凹陷處,手臂伸直時取穴。
- **主治:**肩膀、上臂、肘部外後側疼痛、忽冷忽熱、牙齦腫脹、頭暈目眩、頸部疼痛、癰腫、寒戰、肘部和腋下腫痛、小腹疼痛、四肢無力。
- **針灸:**針刺二分深,可艾灸三壯。
- **說明:**小海穴屬合穴,是手太陽小腸經脈氣血匯入的地方,具有治療內腑疾病的作用。經脈從缺盆處進入體內,聯絡心臟、沿咽喉而下、穿過橫膈膜,抵達胃部,歸屬於小腸。胃如同水穀之海,小腸與胃相連,因此肘部合穴名為「小海」。此外,手三陽經皆起始於腳,小腸與足太陽經的下巨虛穴相合,大腸與足陽明經的上巨虛穴相合。大腸的運作是傳導食物殘渣,小腸則是吸收水穀精微。所以小腸合穴的位置,反而位於大腸合穴的下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