閻明廣

《子午流注說難》~ 上卷 (5)

回本書目錄

上卷 (5)

1. 足太陽膀胱經六腧穴

一、至陰(井穴)

部位,在足指外側。去爪甲如韭葉。

證治,目生翳。鼻塞頭重。風寒從足小指起。脈痹上下。帶胸脅痛無常處。轉筋。寒瘧。汗不出。煩心。足下熱。小便不利。

針灸,針入二分。可灸三壯。

按:至陰乃足太陽膀胱所出之井金穴。考經脈十二回環之次序。足太陽終於此穴。交足少陰腎之經。蓋太陽經穴至此已交於陰經。故曰至陰。

二、通谷(滎穴)

部位,在足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。

證治,頭重目眩。善驚引。鼽衄。頸項痛。目䀮䀮。

針灸,針入二分。留三呼。可灸三壯。

按:通谷乃足太陽所溜之滎穴。滎小水也。谷能通行小水。故名通谷。

三、束骨(俞穴)

部位,在足小指外側本節之後。赤白肉際陷中。

證治,腰脊如折。髀不可曲。膕如結。腨如裂。耳聾。惡風寒。目眩。項強不可回顧。目內眥赤爛。

針灸,針入三分。可灸三壯。

按:束骨穴乃足太陽所注之俞穴。前有足小指本節骨。後有京骨穴上之大骨。此穴居外側赤白肉際陷者中。前本節骨後大骨如受約束之形。故名束骨。

四、京骨(原穴)

部位,在足外側大骨之下。赤白肉際陷中。

證治,膝痛不得屈伸。目內眥赤爛。瘧寒熱。善驚。不欲食。筋攣。足胻酸。髀樞痛。頸項強。腰背不可俯仰。衄血不止。目眩。

針灸,針入三分。可灸七壯。

按:京骨穴乃足太陽所過之原穴。京大也。其穴在足外側大骨之下。此大骨本名京骨。因與穴同名。別其名曰大骨。與手腕骨別稱起骨。同一義也。

五、崑崙(經穴)

部位,在足外踝後。跟骨之上陷中。

證治,腰尻痛。足踹腫。不得履地。鼽衄。膕如結。踝如裂。頭痛肩背拘急。咳喘暴滿。陰腫痛。小兒發癇瘛瘲。

針灸,針入五分。可灸三壯。炷如小麥大。妊婦刺之墮胎。

按:崑崙乃足太陽所行之經穴。膀胱為水府。此穴居踝後。較井滎俞原各穴皆高。崑崙乃水之高源。故以此名其穴。

六、委中(合穴)

部位,在膕中央約紋動脈陷中。令人面挺伏地臥取之。

證治,膝痛。腰挾脊沉沉然。遺溺。腰重不能舉體。風痹。髀樞痛可出血。痼疹皆愈。凡傷寒熱汗不出。取其經血立愈。委中者。血郄也。大風發眉墮落。可刺之出血。

針灸,針入八分。留三呼。瀉七吸。禁灸。

按:委中乃足太陽膀胱經所入之合穴。穴在膕中央。委而取之。故名委中。凡太陽經脈所過。腰髀膝關重痛。大風眉落。風邪深入於陽蹺奇經。乃足太陽之別脈。均可刺委中出血。以上所言。皆邪實宜瀉之之證。正虛者。則不可妄刺。素問云。刺委中大脈令人僕。脫色。不可不知也。

白話文:

足太陽膀胱經六腧穴

一、至陰(井穴)

  • 位置: 在腳小趾外側,指甲根部像韭菜葉一樣寬的地方。
  • 主治: 眼睛長翳(眼膜遮蔽視線)、鼻塞、頭部沉重、風寒從腳小趾開始侵入、脈絡阻塞導致上下不通、胸脅部位疼痛位置不定、抽筋、寒熱交替的瘧疾、不出汗、心煩、腳底發熱、小便不順暢。
  • 針灸: 針刺入約0.2公分,可灸三壯。
  • 說明: 至陰是足太陽膀胱經的井穴,屬性為金。按照經脈循環次序,足太陽經在此穴結束,並與足少陰腎經相接。這個穴位是太陽經的終點,已經與陰經相交,所以稱為至陰。

二、通谷(滎穴)

  • 位置: 在腳小趾外側的本節(趾關節)前方凹陷處。
  • 主治: 頭部沉重、頭暈眼花、容易受驚嚇、鼻塞流鼻涕或出血、頸項疼痛、眼睛昏花。
  • 針灸: 針刺入約0.2公分,留針約三次呼吸的時間,可灸三壯。
  • 說明: 通谷是足太陽經的滎穴,滎有小水流動的意思。這個穴位能疏通小便,所以稱為通谷。

三、束骨(俞穴)

  • 位置: 在腳小趾外側本節(趾關節)後方,紅肉與白肉交界處的凹陷中。
  • 主治: 腰背像折斷一樣疼痛、大腿無法彎曲、膝蓋後面像打了結、小腿肚像裂開一樣疼痛、耳聾、怕冷怕風、頭暈、脖子僵硬無法轉頭、眼內角發紅潰爛。
  • 針灸: 針刺入約0.3公分,可灸三壯。
  • 說明: 束骨穴是足太陽經的俞穴。前方有腳小趾本節骨,後方有京骨穴上面的大骨。這個穴位位於外側紅肉白肉交界處的凹陷中,前後被骨頭夾住,如同被約束一樣,所以稱為束骨。

四、京骨(原穴)

  • 位置: 在腳外側大骨的下方,紅肉與白肉交界處的凹陷中。
  • 主治: 膝蓋疼痛無法彎曲伸直、眼內角發紅潰爛、瘧疾的寒熱症狀、容易受驚嚇、不想吃東西、筋攣、腳踝和小腿痠痛、髖關節疼痛、頸項僵硬、腰背無法彎曲後仰、流鼻血不止、頭暈。
  • 針灸: 針刺入約0.3公分,可灸七壯。
  • 說明: 京骨穴是足太陽經經過的原穴。京有大的意思,此穴位於腳外側大骨的下方。這塊大骨本來就叫京骨,因為和穴位同名,所以又稱作大骨,就像手腕的骨頭別稱起骨一樣。

五、崑崙(經穴)

  • 位置: 在腳外踝後方,跟骨上方的凹陷中。
  • 主治: 腰部和臀部疼痛、腳踝腫痛、無法踩地、鼻塞流鼻涕或出血、膝蓋後面像打了結、腳踝像裂開一樣疼痛、頭痛、肩背部拘急、咳嗽氣喘、胸悶腹脹、陰部腫痛、小兒癲癇和抽搐。
  • 針灸: 針刺入約0.5公分,可灸三壯,艾炷如麥粒大小。孕婦針刺此穴可能會導致流產。
  • 說明: 崑崙穴是足太陽經所經過的經穴。膀胱是水液的府邸,此穴位於腳踝後方,比井、滎、俞、原穴位置都高。崑崙是水的高源,所以用這個名稱來命名這個穴位。

六、委中(合穴)

  • 位置: 在膝蓋後方的膕窩中央,大約在動脈跳動的凹陷處。要讓人趴臥,腳面朝下取穴。
  • 主治: 膝蓋疼痛、腰部像背負重物一樣沉重、遺尿、腰部沉重無法抬起身體、風濕痺痛、髖關節疼痛可以通過放血治療、頑固的皮膚病都能治癒。凡是傷寒導致發熱不出汗,取這個穴位的血馬上就會好轉。委中穴是血的聚集之處。大風病導致眉毛脫落,可以刺這個穴位放血。
  • 針灸: 針刺入約0.8公分,留針約三次呼吸的時間,瀉法是七次呼吸的時間。禁止艾灸。
  • 說明: 委中穴是足太陽膀胱經氣血會合的合穴。這個穴位在膕窩的中央,屈膝取穴,所以稱為委中。凡是太陽經經過的地方,例如腰部、大腿、膝關節出現沉重疼痛,以及大風病導致眉毛脫落,都是因為風邪深入陽蹺奇經,這是足太陽經的支脈,都可以在委中穴放血治療。以上所說的都是邪氣盛實需要瀉法的病症。如果是正氣虛弱的人,就不能隨意針刺。古書《素問》說:刺委中大脈會讓人暈倒,面色蒼白,不可不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