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子午流注說難》~ 上卷 (6)
上卷 (6)
1. 足少陰腎經五腧穴
一、湧泉(井穴)
部位,在足心陷中。屈足卷指宛宛中。白肉際。跪取之。
證治,腰疼痛。大便難。心中結熱。風疹風癇。心痛不嗜食。婦人無子。咳嗽。身熱。喉痹胸脅滿。目眩。男子如蠱。女子如妊娠。五指端盡痛。足不得踐地。
針灸,針入三分。無令出血。可灸三壯。
按,湧泉乃腎所出之井穴。藏真下於腎。腎者主水。故穴在足心。名曰湧泉。腎為生氣之藏。立命之根。故刺之不可見血。如妄刺之而血出不止則死矣。慎之慎之。
二、然谷(滎穴)
部位,在足內踝腕骨前。然骨之下陷中。
證治,咽內腫。心恐懼。如人將捕之。涎出。喘呼。少氣。足跗腫不得履地。寒疝少腹滿。上搶胸脅。咳唾血。喉痹。淋瀝。女子不孕。男子精溢。胻酸不能久立。足一寒一熱。舌縱煩滿消渴。初生小兒臍風。口噤痿厥洞泄。
針灸,針入三分。不宜見血。可灸三壯。
按:然谷乃腎所溜之滎穴。陰滎為火穴。坎中有一陽無根之少火能生氣。其穴亦名龍淵。潛龍在淵之義也。男女精溢。不孕者皆取之。此火能然於深谷之中不受水克。故名然谷。吾蜀有產鹽區。名自流井。火自地中出。取之不盡。用之不竭。此亦然谷少火之明證也。
三、太谿(俞穴)
部位,在內踝之後跟骨之上。動脈陷中。
證治,久瘧咳逆。心痛如錐刺。手足寒至節。喘息者死。嘔痰實口中如膠。善噫寒疝。熱病汗不出。默默嗜臥。溺黃消癉。大便難嚥腫。唾血若痃癖。寒熱咳嗽。不嗜食。腹脅痛。瘦瘠。手足厥冷。
針灸,針入三分。可灸三壯。
按:太谿穴。腎脈所注為俞土。乃九針十二原之要穴。久病重病欲知臟氣之強弱者。必診此脈。金匱中脈法。有寸口趺陽少陰之分。趺陽即胃原衝陽。少陰即太谿也。(仙)曾於途中救治倒地昏迷之急痧證。寸口無脈。太谿有脈。用開十宣法。救之而痊。如太谿脈已絕。不可救也。
四、復溜(經穴)
部位,在足內踝上二寸。動而不休陷中。
證治,腰脊內引痛。不得俯仰起坐。目䀮䀮。善怒多言。舌乾胃熱。蟲動涎出。足痿不收履。胻寒不自溫。腹中雷鳴。腹脹如鼓。四肢腫。五種水病。溺青赤黃白黑。青取井。赤取滎。黃取俞。白取經。黑取合。血痔泄後腫。五淋小便如散火。骨寒熱。盜汗不止。
針灸,針入三分。留七呼。可灸五壯。
按:穴名復溜。以足少陰別入跟中之脈。下歧為二。後繞大鐘交足太陽。前下行水泉照海。為陰蹺奇經之起點。上達交信。亦在內踝上二寸。此別脈也。其太谿正經直上之脈。復從內踝稍後上二寸而溜於此。與出湧泉溜然谷同義。故名其穴曰復溜。復溜在後。交信在前。中隔一小筋。
白話文:
足少陰腎經五腧穴
一、湧泉(井穴)
- **位置:**在腳底中心凹陷處。彎曲腳掌,腳趾蜷曲時,腳底的紋路交界處,白色皮膚和紅色皮膚交接的地方。採取跪姿按壓尋找穴位。
- **主治:**腰痛、大便困難、心中煩熱、風疹風癇、心痛且不想吃東西、婦女不孕、咳嗽、身體發熱、咽喉腫痛、胸脅脹滿、頭暈、男子陽具似有蟲蝕、女子似懷孕、五根腳趾末端都疼痛、腳無法踩地。
- **針灸:**針刺入約0.3公分,不要讓它出血。可以艾灸三壯。
- **說明:**湧泉穴是腎經的起始穴,腎氣從此湧出,腎臟主導水液代謝。這個穴位位於腳底中心,所以稱為湧泉。腎臟是人體生命的根本,因此針刺此穴時不可見血,如果胡亂刺破而血流不止,就會有生命危險。務必謹慎小心。
二、然谷(滎穴)
- **位置:**在腳內踝骨前下方,突出的骨頭下方凹陷處。
- **主治:**咽喉腫痛、心中恐懼不安,像有人要抓自己一樣、流口水、喘氣、氣短、腳背腫脹無法行走、寒疝、小腹脹滿、往上衝到胸脅部位、咳嗽吐血、咽喉腫痛、小便淋漓不盡、女子不孕、男子遺精、小腿痠軟無法久站、腳忽冷忽熱、舌頭捲縮煩躁口渴、新生兒臍風、口緊抽搐、昏厥腹瀉。
- **針灸:**針刺入約0.3公分,不宜出血。可以艾灸三壯。
- **說明:**然谷穴是腎經的滎穴,陰經的滎穴屬火,腎中有一點微弱的陽氣能產生能量。這個穴位又名龍淵,有潛龍在深淵的意思。男子遺精,女子不孕,都可以用這個穴位。這個穴的火,能在深谷中燃燒,不受水的克制,所以稱為然谷。四川產鹽區,有種叫做自流井的,火從地底冒出,取之不盡,用之不竭,這也是然谷穴少火的證明。
三、太谿(俞穴)
- **位置:**在內踝骨後方,腳跟骨上方,動脈跳動的凹陷處。
- **主治:**久病瘧疾、咳嗽不止、心痛如錐刺、手腳冰冷至關節、喘息者可能危險、嘔吐痰液如膠狀、經常打嗝、寒疝、發熱不出汗、默默嗜睡、小便黃赤、消渴病、大便困難、咽喉腫脹、吐血、胸脅有硬塊、發冷發熱咳嗽、不想吃東西、腹脅疼痛、身體消瘦、手腳冰冷。
- **針灸:**針刺入約0.3公分,可以艾灸三壯。
- **說明:**太谿穴是腎經氣血流注的俞穴,屬土,也是九針十二原的重要穴位。久病重病,要了解臟氣的強弱,一定要診斷這個穴位的脈象。傳統醫學認為,脈診有寸口、趺陽、少陰之分。趺陽就是胃經的原穴衝陽,少陰就是太谿穴。曾有醫生在路上救治昏倒的急性痧症患者,寸口脈摸不到,但太谿穴的脈還有,用開十宣的方法救活。如果太谿穴的脈都消失了,就沒救了。
四、復溜(經穴)
- **位置:**在腳內踝骨上方二寸處,有動脈跳動的凹陷處。
- **主治:**腰背內部疼痛,無法彎腰或仰頭,眼睛昏花、容易發怒、多話、舌頭乾燥發熱、體內有蟲蠕動、流口水、腳無力無法抬起、小腿冰冷無法自行變暖、腹中雷鳴、腹部脹大如鼓、四肢水腫、各種水腫病、小便顏色青、紅、黃、白、黑,青色取井穴,紅色取滎穴,黃色取俞穴,白色取經穴,黑色取合穴。痔瘡出血後腫脹、小便淋漓不盡、骨頭寒熱、盜汗不止。
- **針灸:**針刺入約0.3公分,留針七呼的時間,可以艾灸五壯。
- **說明:**復溜穴,是足少陰腎經分支進入腳跟的脈絡。此處分為兩條路,後方繞行大鐘穴與足太陽經交會,前方則往下走到水泉穴、照海穴,是陰蹺奇經的起點。再往上到達交信穴,也在內踝上二寸的地方。這是腎經的別絡。太谿穴的正經脈往上,又從內踝後方稍上二寸的地方流到這個穴位,像水從湧泉流到然谷一樣。因此稱為復溜穴。復溜在後,交信在前,中間隔著一條小筋。交信穴是陰蹺脈的郄穴,再往上到小腿肚中間是築賓穴,也是陰維脈的起點,所以說陰蹺陰維都是足少陰經的分支。
五、陰谷(合穴)
- **位置:**在膝蓋內側,大腿骨內側突起後方,大筋下方,小筋上方,按壓會有感覺。彎曲膝蓋才能找到穴位。
- **主治:**膝蓋疼痛無法彎曲伸直、舌頭捲縮流口水、煩躁不安小便困難、小腹急痛牽引至陰部、婦女漏下不止、腹脹難以呼吸、小便黃、男子陽具似有蟲蝕、女子似懷孕。
- **針灸:**針刺入約0.4公分,留針七呼的時間,可以艾灸三壯。
- **說明:**陰谷穴是足少陰腎經匯入的合穴,屬水。這個穴位在大腿骨內側後下方,大筋小筋之間,互相依靠。取穴時,必須先讓病人稍微彎曲膝蓋,用手指仔細按壓找出有跳動的地方,然後撥開上下大小筋,才能進針。這個穴位是足陰經最上而深藏的穴位,所以稱為陰谷。